近十年延边州消费品市场发展情况分析

近十年延边州消费品市场发展情况分析

年年,在国家一系列扩大内需、活跃经济的宏观调控措施的持续作用下,延边州消费品市场蓬勃发展,商品供应充裕、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城乡居民购买力不断增强、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结构升级明显加快、从以物质消费为主逐步向享受和发展型消费领域拓展。州内市场繁荣活跃,进入持续、健康、稳定增长时期,消费亮点频现,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 十年来,延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年的亿元迅速增长到年的亿元,增长了倍,年均增长,成为拉动全州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力量。 一、十年来全州消费品市场运行的基本情况 十年来,在州委、州政府全力以赴促进经济建设的方针政策指导下,全州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促进了消费品市场稳步增长。延边州消费品市场呈现出总量迅速扩张、增幅快速增长的良好态势。 (一)消费总量逐年增长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消费环境和消费观念的不断改善,消费支出的不断增加,全州的消费市场越来越活跃,消费总量逐年增长。近十年延边州的消费总量呈阶梯状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从年的亿元增加到年的亿元,平均每年的增加量超过亿元。全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十年累计实现 亿元。 (二)增长速度稳中见快 十年来,延边州的消费品市场总体运行态势良好,年均增速为。其中年和年两个年度增幅超过;年、年、年、年和年五个年度增幅在之间;年和年增幅在之间;十年来的起始年度年增幅最低,在以下。年增幅高达,是十年间的最高增幅,与最低的年(),增幅落差为个百分点。 二、十年来全州消费品市场运行的主要特点 十年来,延边州经济在以人为本、科学、统筹发展的方针政策指导下健康发展,普通百姓也充分享受到发展的成果,居民收入大幅提升,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因购买力增强而在快速扩张的消费市场得到充分显现;市场竞争主体不断增加、优化,市场环境进一步改善,假日经济、节会经济在促进延边州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难得的市场集聚效应。 (一)城乡居民收入快速提高,拉动城乡消费市场共同繁荣 收入的增长是拉动消费需求增长的根本力量。十年来,随着全州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经济总量快速增长,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显著提高,消费观念、消费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年延边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比年增长倍,年均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元,比年增长倍,年均增长。收入的不断提高为零售市场提供了充足的购买力,促进消费结构的改善,拉动城乡消费市场共同繁荣。 年延边州城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实现亿元,比年增长倍,年均增长;乡村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实现亿元,比年增长倍,年均增长。 (二) 批发零售贸易业占主导地位,大型企业领跑消费品市场 十年来,全州批发零售贸易企业呈现出较快的增长势头,共实现零售额亿元,年均增长,其零售额占全州零售总额的,占绝对主导地位,成为消费品零售总额快速增长的主力军。 随着延边州消费品市场的逐步活跃,大商集团、苏宁电器等省内外大型零售企业纷纷入驻延边,延吉百货大楼等本土商业企业也纷纷改变经营方式,扩张

经营规模,抢占市场,使全州消费品市场发展格局逐渐改变,延吉百货大楼销售额十年内每年以近个亿的增幅高速增长,大型商业企业已逐渐成为消费品市场的主导力量,对整个市场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年,全州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实现零售额亿元,年均增长,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由年的上升到。 (三)餐饮业零售额增势强劲,成为拉动消费增长的重要因素 十年来,全州消费品零售额继续保持稳步增长走势,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餐饮、旅游等服务性消费的快速增长,餐饮业成为消费品市场一大亮点。伴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方式的创新以及餐饮消费观念的改变,家庭厨房的社会化和外出就餐的经常化进一步加快,促进了餐饮业持续快速发展,以家庭消费为代表的大众化餐饮消费规模进一步扩大。餐饮业营业收入一路走高,持续增长,呈现淡季不淡、旺季更旺的销售局面。餐饮业在全州各行业中领先发展。年,全州餐饮业共实现零售额 亿元,比年增长倍,年均增长,增幅居各行业榜首,比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幅度高个百分点。餐饮业零售额占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由年的上升到年的,十年上升了个百分点。飞速发展的餐饮业将人们从厨房中逐渐解放出来,其背后的支撑正是城乡居民收入的日益提高,折射出的正是解决了温饱,全面实现小康的百姓生活。 (四)假日经济、节会经济带动效应明显,促进全州城乡消费品市场的繁荣活跃 十年来,以旅游、娱乐、餐饮、购物为主要特征的假日经济,有力地扩大了全州消费需求,促进了经济的增长。城乡居民节假日休闲娱乐消费逐渐成为新的消费时尚,假日消费成为消费市场发展中一道新的亮丽的风景线。经营者们在节假日纷纷加大促销力度,通过举办各种商品交易会提供品种齐全、质量可靠的优质商品来吸引消费者。凡有重大节日活动的月份,就会掀起一波消费热潮,各大商场和餐饮市场生意红红火火。 与此同时,逐步兴起的会展经济,对活跃消费品市场也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各种形式的会展不断在全州各地举行,吸引了众多居民和外地客商,人气足,市气旺,现场零售增长迅猛。这些会展活动,不仅宣传了延边,而且给旅游、餐饮、零售业带来了巨大的商机,有力地拉动了全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 (五)消费结构升级加快,带动消费需求不断扩张 十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全州居民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很大改变,在“吃”的方面,开始注重营养和健康;在“穿”的方面,开始注重品牌和品质;在“用”的方面,开始向舒适、享受型转化,居民在居住、交通和通讯、教育文化娱乐方面支出不断增加,消费结构升级明显加快。最为明显的是住房、汽车和信息通讯三大消费热点的形成:一是城镇居民用于购买房屋的支出大量增加,农村居民居住条件的不断改善,推动了建材、装饰装璜、家俱、家用电器等大宗商品的销售,年全州商品房销售额是年的倍,年均增长,建材、装饰装璜、家用电器的销售都是以二位数以上的增速发展;二是家用汽车在新品种不断推出、价格持续下降、汽车下乡政策等因素的刺激下,市场需要趋于旺盛,十年间全州汽车销售高速增长。年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家用汽车辆,年仅有辆。汽车销售的大幅攀升,促进了石油及制品销售,年全州限额以上批零贸易额中的石油及制品类销售亿元,是年的倍;三是通讯消费热度不减,电脑、互联网、手机高速发展,产品日新月异,价格和服务资费不断下调,给消费者更大的选择空间,消费持续上升。年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电脑台、移动电话部,年分别仅有台和部。这几大热点商品成为市场旺销的主流,成为拉动全州社会消费零

售额增长的重要力量。 三、影响全州社会消费品市场进一步扩大的主要问题 十年来,延边州消费品市场运行总体上保持了良好的态势。无论是从供给主体还是消费主体而言,都有了各自层面的提高,但在利益的协调有效性、结构的合理性、行为的规范性等体现和谐建设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一)储蓄率高折射出居民消费信心不足 随着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人们的收入也日渐增多,但是增多的收入并没有相应地转换为消费,很大部分被存入了银行。从十年来的居民储蓄存款余额情况看,储蓄存款大幅增加,年为亿元,比年增加亿元,年均增长。储蓄增长加快,反映出消费倾向趋弱。原因是随着老龄化问题的日益突出,教育、养老、医疗、购房等预期支出增大,尤其是养老、疾病和教育三项成为居民最大的预期支出,居民对未来的考虑增多,严重制约了即期消费增长。人们消费信心不足、消费意愿下降,对扩大消费产生不利影响。 (二)高低收入差距继续加大,影响消费需求持续扩张 近年来,全州居民收入总体水平不断提高,但也应看到,高低居民收入差距呈不断扩大趋势。年,在城市居民家庭收入中,最高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元,而最低户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元,高低收入组的收入之比为:,而高收入家庭的消费倾向明显低于低收入家庭,由此对消费需求的持续扩张产生一定的影响。一是分配领域出现了不合理现象,收入差距过大,有关资料显示,大部分的存款掌握在少部分人手里,部分有消费需求的人群没有消费能力,部分有消费能力的人群没有消费需求。 (三)物价上涨压力较大。当前,原材料、能源等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土地价格、劳动力成本、原煤、成品油、液化汽、交通等产品及服务价格上升,对物价总水平上涨产生较大压力,居民消费品价格持续走高,十年来年均增长,增加居民消费预期的不确定性,并且会严重影响低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影响消费需求的持续增长。 四、促进延边州消费市场持续繁荣的几点建议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将不断得到提高,消费需求日益扩大,消费品市场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如何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抓住发展机遇,应对挑战,促进全州消费品市场持续繁荣。 (一)千方百计扩大就业, 努力提高居民收入,缩小贫富差距,增强消费者信心。就业是民生之本,是改善分配关系、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前提。消费是收入的函数,收入提高,必然会扩大消费需求,消费水平会相应提高。为增加城镇居民收入,要努力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大力发展社区服务、餐饮等劳动密集型产业,鼓励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加强劳动职业培训,引导职工转变就业观念,发展灵活多样的就业方式。落实好最低工资制度,确保职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要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努力构建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就业市场,为农民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 清理拖欠农民工工资,最大限度增加农民的非农收入,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大发展。 (二)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积极发展信贷消费。信贷消费发展潜力巨大,是当前扩大内需的新启动点。只有大力宣传信贷消费,普及信贷消费知识,转变人们靠储蓄消费的传统观念,才能将潜在需求变为现实消费。一方面要加快信用立法,优化社会信用环境,建立个人信用档案,发展信用服务中介机构,积极稳妥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