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章节重点归纳(73)
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章节重点归纳(7.3)
第七章 技能的形成;第三节 心智技能的形成
一、有关心智技能形成的理论探讨
(一)加里培林的心智动作按阶段形成理论
苏联心理学家加里培林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从事心智动作形成的研究,并于l959年系统地总结了有关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心智运作按阶段形成的理论。加里培林认为,心智动作不同于外部的实践动作,但来源于实践动作,心智动作本身是外部的实践动作的反映,它是通过实践动作的“内化”而实现的。“内化”是外部动作向内部的转化,即内部动作映象形成的过程。实践动作的内化要经过一系列的阶段,而在不同的阶段,动作执行方式得到不断改造,关于动作本身的映象也相应地发生质的变化。也就是说,心智动作的形成要经过一系列的阶段,并且在每一阶段,心智活动的性质与水平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由于心智技能是由一系列心智动作构成的,所以心智动作的形成
过程与心智技能的形成过程是一致的,心智动作的形成阶段也可用来说明心智技能的形成阶段。加里培林将心智动作的形成分成五个阶段:一是动作的定向阶段;二是物质与物质化阶段;三是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四是不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五是内部言语动作阶段。
(二)安德森的心智技能形成三阶段论
着名认知心理学家安德森认为,心智技能的形成需经过三个阶段,即认知阶段、联结阶段和自动化阶段。在认知阶段,要了解问题的结构,即起始状态、要达到的目标状态,以及从起始状态到目标状态所需要的步骤。对于复杂的问题而言,要了解问题的各个子目标及其达到子目标所需要的步骤。在心智技能形成的第二阶段,即联结阶段,学习者应用具体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主要表现在把某一领域的描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这种转化即程序化的过程。随着对某一技能的不断练习,学习者对解决问题的法则的言语复述逐渐减少,而能够直接再认出某一法则的可适用性。在该阶段,个体逐渐产生了一些新的产生式法则,以解决具体的问题。在自动化阶段,个体获得了大量的法则并完善这些法则,使操作某一技能所需的认知投入减小,且不易受到干扰。安德森认为,复杂的技能的学习可以分解为对一些个别成分的法则的学习。但这些个别成分并不是分散、孤立的,而是可以组织成一个大的技能的学习过程。
我国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加里培林学派所划分的阶段,有的可以合并,名称也可以简化,并提出了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的心智技能形成三阶段论。这一理论目前已对我国中小学的学校教育产生了积极影响。下面我们就着重介绍这一理论。
二、心智技能原型的模拟
由于心智活动是实践活动的反映,因此心智技能的培养,首先必须确定心智技能的原型,即实践模式。不过,确定心智技能的操作原型是一项相当困难的工作,因为形成了的心智技能不仅是内潜的,而且是借助于内部言语以高度简练的形式自动进行的。不仅旁观者难以观察到,就连活动的主体也难以自我意识,这就给操作原型的确定造成了很大困难。但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控制论功能模拟思想向心理学的渗透,我们终于找到了可用来确立心智技能操作原型的“心理模拟法”。
目前,我国心理学界一般认为,用心理模拟法来建立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需经过两个步骤,这就是创拟确立模型和检验修正模型,其中第一步是关键。
为了创拟确立心智技能的操作原型,首先必须对活动进行系统分析。而在对活动做系统分析时,首先对系统进行功能分析,分析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