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常识精编100题(含答案)

中华传统文化竞赛之文化常识(一)

(50题每题3分 共150分)

姓名 班级 分数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癸巳、戊戌都指年份。中国自古便有十天干与十二地支,形成天干地支纪年法。 B.微服,是指为隐藏身份、避人耳口而改换成平民的服装,古代专指有身份的官吏私访。 C.请老,指古代官吏请求退休。退休制度是我国古代官僚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D.行辈,即排行和辈分。儒家文化强调论资排辈,汉族重宗族的观念一直延续至今。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学士?,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

B.?振恤?,即赈济与抚恤,即面对灾荒来袭时,各级政府和民间做的相应的反应和对策。 C.?诏?,先秦时代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称诏。秦汉以后,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 D.?致仕?,?致?意思是?获得?,?仕?意为?官职?,?致仕?指获得官职。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受禅,是古代王朝更迭时,无血缘关系的新皇帝承受旧帝让给的帝位。 B.邑,就是封邑,君主把自己国土中的某一地方的土地奖励给某一个人。

C.总管,官名,为地方高级军政长官、军事长官或管理专门事务的行政长官的职称。 D.谥,在此处是大臣死后,朝廷赐予的寓含善意评价或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春秋战国至宋元明清,多把中原王朝政权统辖范围之内的地区称为?中国?。

B.北宋时,为加强中央集权,将领不能专兵,凡遇战事,在将领中选拔一人给予?都统制?的名义节制兵马。 C.年号是中国古代封建皇帝用以纪年的名号,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所以常常用年号来称呼皇帝。 D.古代的官员因为年龄或别的原因辞官不做了,称?致仕?或?休致?,也指官员退休。 5.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嗣位、即位:特指皇帝登上皇位,表示此意思的词还有登基、禅位、践阼等等。

B.原文?正统二年?中的?正统?是年号。古代常用纪年法有干支纪年法(十天干与十二地支两字相配,60年周而复始),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法,生肖纪年法等。

C.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朝廷最后一级考试者,称为进士。古代科举考试按照等级次序先后分为院试、会试、乡试、殿试。

D.车驾、陛下指皇帝,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到了明清两代才用年号来称呼,文中的年号还有?英宗?。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公,爵位。爵位是表示贵族或功臣身份、地位的称号,分为不同的等级。

B.刑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刑法、狱讼、军令等事务。其最高长官是刑部尚书。 C.实封,古代食邑制度之一。只有加实封的人才能够收其所得封户的租税。 D.士大夫,是古代中国对于社会上具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和官吏之统称。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诸生,古代经考试录取而进人中央、府、州、县各级学校,包括太学学习的生员。

B.御史,自秦朝开始,御史专门怍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一直延续到清朝。 C.宦官,也指太监,是中国古代京城既为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也为一品二品官员服务的官员。

1

D.谥,古代皇帝、贵族、大臣、杰出官员或其它有地位的人死后所加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8.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嘉祐二年进士第?中?第?指科举考试及格的等次,?进士?是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B.古代任命或调任官职的词语很多,?拜中书舍人?指?授予中书舍人一职?,?徙明、亳、沧三州?指?调任明州、亳州、沧州知州?。

C.?丁母艰?是指母亲去世,回乡守丧。守丧有一定的时间规定,这在古代是一种孝顺行为,表明当事人对已故之人的崇敬和不舍。

D.?六经?指六部儒家经典著作,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它们是《论语》《诗经》《尚书》《礼记》《乐经》《周易》。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学,是中国古代的的一种大学,始设予汉代,为中央官学、最高学府。隋代以后改为国子监,面国子监内同时也设太学。宋代太学仍为最高学府,隶国于监。

B.冠,指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也称弱冠,表示成年。冠礼在宗庙里进行,一般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加冠礼的青年加冠。

C.进士,是古代科举会试及第者之称,宋代进士分为三等:一等称进士及第,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

D.书是对帝王的呈文,有不同的称呼,如章、奏、表、疏、封事等,封事是预防沿漏的意思,是一种秘密的奏议。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牙门与牙旗一样,源起都有古人借猛兽利牙的图案彰显荣耀和威武之意。 B.丁母丧是指遭逢母亲丧事。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谓之?丁忧?。

C.征、辟指征召布衣出仕,与?察茂才??举孝廉?一样,是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 D.乡、闾在古代各指一种行政区域名,合在一起还可以泛指家乡故里、父老乡亲。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巡按,巡按御史的简称,是监察御史赴各地的巡视者,负责考核吏治、审理大案等。 B.盐引,指古代官府在商人缴纳盐价和税款后,发给商人用以支领和运销食盐的凭证。 C.流民,是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后普遍存农的一种社会现象,指到处流浪、无所事事的人。 D.赠,既指把东西无偿地送给别人,也指古代皇帝对已死的官员及其亲属的加封。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第,旧时豪门贵族的宅第,文中的意思指豪门贵族的身份。 B.井臼,水井和石臼,文中是汲水和舂米的意思,泛指操持家务。 C.妾媵,媵是指古代随嫁,亦指随嫁的人;妾是旧时男人娶的小老婆。 D.宗庙,古代帝王、诸侯或大夫、士为维护宗法制而设立的祭祀祖宗的处所。 1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父母死后,子女按礼须持丧三年,其间不得行婚嫁之事,不预吉庆之典,任官者须离职。 B.?故事?有多种含义,也指一种文学体裁,文中用以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 C.御史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官职名称,职责一直是掌管朝廷礼仪及档案文件等事宜。 D.历史上新皇帝即位或在位期间改换年号,新年号开始的一年称改元。 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A.明经,汉朝出现之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B.行在,也称行在所。第一释义指天子所在的地方。第二释义专指天子巡行所到之地。此处是第二种释义。 C.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由于古时的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都要到郊外祭祀土地和五谷神。社稷也就成了国家的象征,后来人们就用?社稷?来代表国家。

D.视事,视察、巡视政事。旧时指官吏被皇帝派往某地巡视政事,考核官员。 1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子监,我国封建时代最高的教育管理机关,在有的朝代兼为最高学府。 B.教授,学官名。始于宋代,为讲解经义、掌管课试的一种文职官员。 C.礼部,中国古代官署,掌管国家的典章制度、祭祀、贡举、户籍等事项。

D.受禅,是中国古代推举部落首领的一种方式。文中指新皇帝接受旧皇帝让给的帝位。 16.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迁?在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如:升迁。也指贬谪,放逐,如?迁谪?,指贬官远地,?迁客?指流迁或被贬谪到外地的官。

B.原文?宣德二年?中的?宣德?是年号。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而不称庙号;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到了明清两代才用年号来称呼,文中的年号还有?英宗?。

C.?明年进都督佥事?中,?明年?指?第二年?,而在现代汉语中,?明年?指?今年的后一年?,古今意义不同。?进?在文中指?晋升??提拔任用?。

D.文中?谥武勇?的?谥?是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一般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进行一种褒扬的评价,也有表贬抑的评价。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

1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小正确的一项是( )

A.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升级叫迁升、迁授:降级叫迁削、迁谪、右迁;平级转调叫转迁、迁官、迁调,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

B.檄,古代最初写在木简上的官方文书,用于晓谕、征召、声讨,也可特指声讨的文告,著名的如骆宾王的《讨武瞾檄》。在本文中是指用檄文晓谕的意思。

C.践阼,特指皇帝登临皇位。君主即位也可叫?践祚?、‘登极?、?登庸?、?御极?。

D.卒,?死?的一种说法,古代天子、太后之死称崩、百岁、千秋、山陵崩等;对公、侯、伯的世爵之死,称为?薨?;有官职,有名望的人死日?卒?;只有平民之死,才直言不讳地通称?死?。 1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殿试,是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宫廷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策问一场。

B.中书舍人、给事中、吏部尚书是古代官职;?政和’’、?建炎’’和?绍兴’’是皇帝年号。 C.补,指官员由候补而正式上任;出,指京官外任;除,指降职或免去官职。 D.行伍,我国古代兵制,五人为伍,五伍为行,后用?行伍?泛指军队。 1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贞元,年号。年号是我国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古代帝王凡遇到大事、要事,常常要更改年号。

B.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3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