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提高农民素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之我谈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全面提高农民素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之我谈

作者:邹芳李博祁玉华

来源:《价值工程》2012年第09期

摘要: 在新农村建设中,培养新型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农民的文化素质、技能水平和思想道德水平,直接决定新农村建设的成败。本文通过分析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之一杨凌杜家坡等村农民素质现状,指出农民素质较低对杨凌新农村建设的影响及提高农民素质的对策。

Abstract: In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training new farmers is the starting and ending point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and farmers'' cultural quality, skilled level and the

ideological and moral standards directly determine the success of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Through analyzing the status of farmers of Dujiapo village of Yangling, one of national rural fixed observation spots,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e impact of lower farmers'' quality on new rural construction of Yangling as well as the countermeasures of improving farmers'' quality. 关键词: 农民素质;社会主义新农村;杨凌

Key words: farmers'' quality;socialist new countryside;Yangling

中图分类号:D422.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9-0326-02 0引言

由于近几年,党中央、国务院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采取了一系列支农惠农的重大政策,农业和农村发展出现了积极变化。但是还必须清楚的看到,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仍然处于艰难的爬坡阶段,就像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所指出的:“必须清醒地看到,农业依然是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投入不足、基础脆弱的状况并没有建立,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并没有消除,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明显滞后的局面并没有根本改观,农村改革和发展仍然处于艰难的爬坡和攻坚阶段,保持农村发展好势头的任务非常艰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故此,笔者连续三年对杨凌杜家坡自然村(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之一)的布局、在册人口数量、人口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家庭收入、身体素质情况、文化素质变化情况、农民劳动技能等方面做了仔细的调查。

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又称国家农业经济观察点,是国家在农村进行经济改革的背景下,为满足政策研究需要而建立的固定经济观察点。[2]通过观察,对农村社会经济进行长期的连续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调查,掌握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领域的变化,了解不同村庄和农户的动态、要求,从而取得系统周密的资料。因此笔者选择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之一的杨凌杜家坡村进行农民素质调查,研究农村劳动力素质对农村经济发展影响是具有代表性的。在调查中,笔者发现,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农民素质有了较大提高,但从整体上来看,农民素质仍然较低。这种较低的状况已经成为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瓶颈。以杨凌杜家坡村为例: 1杨凌杜家坡村农民素质主要现状

杨凌杜家坡自然村是杨凌区李台乡的14个村之一。高速公路从村子中央穿过,村子被分成两个部分,交通便利;2008-2010年间,总户数基本没有变化,为576户,2009年总在册人数为1700人,其中青壮年为384人,中小学生人数145人。

1.1 文化素质偏低据调查,该村村民的总体文化水平偏低。在1700个村民中,20.2%没有接受过文化教育,37%小学没有毕业已经不再上学了,32.3%接受或正在接受九年义务教育,10%的村民接受或正在接受高中阶段的教育,只有极个别的村民接受高等教育,受过高等教育的这部分人据2010年调查都离开了杨凌,在地工作。相当一部分村民认为,当前农村并不是仅仅需要国家的救济款,他们渴望的是文化知识。文化水平低已成为当前农村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因为本身的文化程度不高,所以对自己的孩子的家庭教育就无法开展。学生一出学校就没有人去正确的引导、正确的教育。从而产生了好多“问题少年”,对社会危害留下了隐患。

1.2 身体素质较差虽然我国农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农村周围的医疗站增多,农民的身体素质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该村的所有村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但是与其它地方相比,人均占地仅为0.4亩的杨陵区杜家坡村农民收入有限,生活水平条件还是非常有限,比如在食物的数量上、种类搭配上、营养搭配上的不讲究原因都使得象杜家坡村此类地方的农民身体素质较差。村子里留守的人口又几乎是老人和孩子,主动的身体锻炼更是谈不上,身体素质整体状况更是令人担忧。

1.3 科技素质不高具备科学素质的农民较少,绝大多数农民对农业可见的接受能力不强,不能尽快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运用到实际生产实践中去。以杜家坡村为例,由于土地剧减,村子农民的主要收入来自打工收入。村里绝大多数年龄在18—35岁之间的青壮年都外出打工;年龄在45岁以上的村民大都留在家里,或在附近的地方,做一些临时工作,另一方面也顺便照顾照顾家里。所以,在生活水平难以保障的情况下,凭自己的能力对农业可见的接受能力肯定是不强。据调查,杜家坡村,外出和留守打工的人口约占全村劳动力的48.7%,其中从事个体户约占到28.2%,他们主要从事交通运输、销售、餐饮服务、建筑等行业的相关工作。虽然工作技术含量不高,但在外务工照样面临严峻的生存考验,所以只要有活儿就有生活来源,这样就更加增大了让青壮劳力回农村利用科技改造家园的难度。 同比,我们还调查了杨凌区其他村的情况,这种情况比比皆是。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1.4 中小学生的家庭教育质量不高中小学生基本由老人看养,基本属于放养式管理。目前,村子耕地面积极少,人均占地仅为0.4亩,不能使农民有大的收入,所以大部分青年劳力都外出打工谋生。留守劳动力基本上45岁以上,而这些人口的文化程度就更令人忧心。在调查过程中甚至发现,6至12岁和13至15岁阶段都存在失学的孩子。经过调查,这些孩子失学的95%原因是留守儿童,因为父母常年在外务工,爷爷奶奶管不住,自己学习的自觉性不高造成的。在调研的过程中,广大村民迫切要求相关部门加大周边农村的义务教育力度。 1.5 农民心理素质和观念素质存在一些缺陷农民的思想观念较落后,安于现状,市场观念淡薄,小农意识较浓。虽然对新兴技术和新兴事物有一些兴趣,但是又抱有保守思想,害怕风险和损失,不敢放手进行变革,因此自觉不自觉地形成排斥新科技、新技术的心理。

以上这些农民素质问题,将会大大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加;影响了农村的生产发展;农民素质影响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从整体上制约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2提高农民素质的基本对策

笔者认为要提高农民素质,加快新农村建设,必须着重改善村容村貌、保证留守孩子教育问题、发展乡镇企业,增加就业机会、提高乡镇村干部的思想观念、文化技术水平,把在外务工的年轻农民吸引回来,他们才是新农村建设的生生力量。具体应该强调以下方面: 2.1 制定农民素质和村容村貌基本规划及建设应制定提高农民素质的总体规划。规划应包括相应的组织结构、资金筹措、目标、步骤、法律制度保障等内容。需要组织力量,根据农村实际情况,借鉴国外经验,分层次制定提高农民素质的长期规划。村容村貌的改善治理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农村是我们生产生活的地方,干净整洁的村容村貌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对提高农民素质有着重大的意义,因此,农民素质规划和村容村貌基本规划建设应该齐步走。

2.2 加大农村教育的力度,还应结合村边企业,学校,实施帮教活动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对农村学生免除杂费,对家庭困难学生提高减免学费额度或给予相应的贫困补助。同时,加大农村教育的力度,还应结合村边企业,学校,实施帮教活动。一方面,高等农业院校要根据农业和农村结构调整的需要,适当扩大招生规模,拓宽高校毕业生、各类中等专业技术学校通向农村的渠道为农村培养和输送大量的专业人才;一方面应该结合村边企业,学校,实施文化、科技、文艺活动的帮教活动。

2.3 搞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培训教育问题目前,农村有相当一部分农民外出打工,其中以青壮年、接受过某种程度教育的农民为主。因此剩余农民当中普遍文化素质低下。通过多种技能培训,并且把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结合起来,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弥补这种素质的快速下降。当然,国家也采取了一系列的工作,努力提高广大进城务工人员的工作技能水平,有一技之长,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找工作就会多几分胜算。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