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股权结构对大股东的影响

作者:ZHANGJIAN

封 面

仅供个人学习,勿做商业用途1 / 8

公司控制权是一项有价值的资产,这一价值与规模经济或垄断利益无关,存在一个活跃的公司控制权市场(Manne,1965)。公司控制权市场(the market for corporate control)指不同的利益主体为谋求公司控制而以各种手段与方式为获取具有控制地位的公司所有权而相互竞争的市场。企业资本结构(Capital Structure)又称融资结构(Financial structure),指的是企业融通资金不同方式的构成及其融资数量之间的比例关系,它反映了企业各项资金来源的组合情况。企业的资金来源,按其具体渠道不同可分为内源融资与外源融资两大类。内源融资即企业的留存收益,外源融资包括股票发行、债券发行、商业贷款、银行借款等;按其性质不同可分为负债和股本两类。本文采取的分类方法为后者。

Willamson(1988)认为,股本和债务与其说是融资工具,不如说是控制和治理结构。股权和债权均对企业形成控制权,有着不同的控制权形式,共同构成公司治理结构的基本内容。股权和债务既然是一种控制权基础,那么,他们二者特定的比例就会构成特定的控制权结构。股本和债务比例的变化主要与融资方式的选择有关系,选择什么样的融资方式就会形成什么样的股本-债务比例,从而就会形成什么样的控制和治理结构。哈特(1995)则认为,给予经营者以控制权或激励并不特别重要,关键的问题是要设计出合理的融资结构,限制经营者以投资者的利益为代价而追求他们自己目标的能力。本文在剖析我国资本结构的基础上,以股权结构为着眼点分析了资本结构对于公司控制权市场的影响,并对如何培育我国公司控制权市场,提高我国公司治理水平提出了一些对策性建议。 二、资本结构对公司控制权的影响

公司控制权的争夺作为公司控制权市场上的公司控制权转移方式,指的是各个不同的管理集团为夺取某个公司的决策控制权而采取的种种策略及行为。经营者拥有公司控制权可以直接或间接得到各种货币形态的收益,主要包括“控制权的共享收益”与“控制权的私人收益”。前者指由于大股东改善公司管理与监督所导致的公司价值提高,后者指大股东利用所掌握的控制权攫取公司收益。世界银行1999年的一份报告指出,公司控制权的转移提高了股东股份的价值,通过公司控制权的转移实现了资产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公司控制权争夺的主要方式有购并与代理权争夺两种。前者是公司控制权争夺的主要方式。公司购并可分为公司兼并和公司收购。公司兼并是指收购公司通过资本市场购买目标公司的全部股权,使目标公司失去法人资格或改变法人实体的一种行为。公司收购是指收购公司通过资本市场,收购目标公司的部分股票,以取得目标公司控制权的行为。代理权争夺是持有异议的股东,通过资本市场征集委托表决权,以获得股东大会控制权的行为。股东权益的委托性是代理权争夺存在的基础。股东表决权可以委托给其他股东,造就了委托表决权的争夺,控制了委托表决权就能控制股东大会,进而控制董事会和掌握公司控制权。文档来源网络及个人整理,勿用作商业用途 1.资本结构与公司控制权争夺。企业的负债—股权比与其被购并的可能性负相关,这就是所谓的“债务杠杆效应”。由于债权的所有者不拥有控制公司的股票权,而股权的所有者拥有控制公司的投票权。因此,公司现任经理在具有对债务融资和股权融资进行安排的权力,而且其自身也拥有一定份额股权的情况下,便可以通过增加债务融资的数量,扩大自己占有或所能控制的股份比例,从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与外来现实或潜在竞争者争夺企业产权控制的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外来竞争者的购并壁垒,降低外来竞争者的购并能力,有效地抵御外来购并。因此,负债水平与被购并成功的可能性负相关,债务杠杆由此成为现代公司一种重要的抵御购并的策略。如上所述,经理可以通过改变企业的融资结构,提高负债水平,改变自身的持股份额,进而扩大自己占有或所能控制的股份比例,这样,在职经理掌握企业控制权的概率相应增大,其在代理权之争过程中的主动性必然加强,从而降低了更有能力的潜在竞争者获取代理权成功的可能性。哈里斯和雷维尔(1988)在考察了投票权的经理控制后认为,代理权之争导致需要一些负债,企业负债水平的提高,确实有利于在职经理在委托股权竞争中的控制能力。同时,由于在职经理的股权比例增加,其所拥有的剩余索取权的比例也将提高,经理偷懒和谋求私利的积极性将降低,进而降低

2 / 8

应由经理承担的外部股权的代理成本。但是,对企业在职经理而言,债务的数量并不是可以无限扩大的。随着在职经理的股份增大,其收益也将增大。但另一方面,如果在职经理的股份增加过多,更有能力的潜在竞争者成功的可能性将减少,从而企业的价值及相应经理的股份价值就会减少。这样,就存在着一个最优负债水平的选择问题。总之,不同的融资结构及其相应的债务水平,对企业的控制权争夺的影响方式是不一样的,由此也决定了各种控制权争夺方式的可行性。较高的债务水平可以使在职经理获得较高比例的股权,进而有力地抵御外来购并;较低的债务水平则可能导致成功的要约收购(注:要约收购是购并的一种形式,指收购方向目标公司的所有股东发出公开通知,表明收购方将以一定的价格在某一有效期之前买入全部或一定比例的公司的股票,这种收购活动无需现任经理的明示许可,其是直接对目标公司的股东作出的。);而中间的债务水平则意味着结果是不明朗的,控制权争夺更多地表现为代理权之争。文档来源网络及个人整理,勿用作商业用途 2.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对控制权的影响。表1显示,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偏好显著,1997-2000年,股权融资的比率一直维持在较高的水平,因此,本文主要以股权结构为着眼点来分析其对我国上市公司控制权市场的影响。理论界对于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划分,在表达方式上存在差异。张红军(2000)关于股权结构的定义比较具有代表性,即股权结构有两层含义:股权构成(国有股东、法人股东及社会公众股东等的持股比例)与股权集中度(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文档来源网络及个人整理,勿用作商业用途 表1 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总体状况 (单位:%) 年度

1997 1998 1999 2000 指标

股权比率 52.66 53.74 54.03 55.9 负债比率 47.36 46.26 45.97 44.1

注:负债比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股权比率=1-负债比率

资料来源:数据引自《2001年中国上市公司基本分析》,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表2显示,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呈现如下特征:虽然目前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构成非常复杂,总共有国家股、法人股、A股、B股、H股、内部职工股、转配股7种之多。但在前五大股东的持股比例中,国家控股公司的持股比例比无国家控股的比例要高约3%,我国上市公司中大概只有30.48%的公司没有国有股(王斌, 2001),国家股不仅在上市公司总股本中一直处于控股地位,而且分布范围也很广泛;我国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很高。从表2也看出,无论是否有国家股,我国上市公司前五大股东的控股比例均在59%以上,全部样本中前五大股东平均持股比例为60.5%。文档来源网络及个人整理,勿用作商业用途 表2 2000年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

无国家股公司 有国家股公司 国家为最大股东公司 全部

样本个数 132 301 183 433

3 / 8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