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卿专栏】我“看见”的柴静来自央视老同事的文
半梦半醒时所写,谢绝转载。转出事儿来,您责任自负——武卿 数月前得知柴静从台里辞职,一直没敢公开,答应过她。这几天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了,我终于如释重负——不用担心自己在梦游时一不留神发微博或微信搞得人尽皆知了。 一直犹豫,是否要在这个点儿发这篇文章?怕给柴静或者自己惹麻烦。有时,麻烦就跟地上的小鞭炮似的,会以特无厘头的方式,在你毫无准备时砰然炸响,一惊一乍。但后来想,要写。 一来,当年我被《新闻调查》吸引要从十套去新闻评论部,是柴向时任制片人的张洁推荐。在看过很多“扯”得没边儿的文章后,我想提供多年的观察,以自己的方式,给属于她的一段历史,部分第做结。另外,数月来我一直在写人物,写希拉里、李娜、张幼仪、徐志摩、赫本、邓紫棋,都是大长篇,几万字。知道柴静辞职后,一直想把关于她的文章写出来。现在写,刚好。 不要指望我给你揭秘:柴静缘何辞职?柴静去哪儿?柴静女儿到底长什么样儿?柴静生完娃后掉头发没?就是知道,也不会告诉你。问这些问题的,不是我的读者。这里只提供自己想说的、不为人知的片段,有些是小柴个人史,有些是我们和许多《新闻调查》同事共同的历史。
(一)200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三十周年纪念日。
央视以专题或系列专题形式,下大功夫做“唐山地震”的,光我知道的就有三家:十套的《讲述》《公益行动》,一套的《新闻调查》。当时我在《公益行动》刚由编导升任主编,热情高涨,事先查好节目播出时间表,一家一家等着看,想分出高下。 那天晚上十点,手机闹钟响起,我守在电视机前开始看《新闻调查》,节目名字叫《回望唐山三十年》,记者柴静,编导范铭,摄像、灯光、录音对不起记不清了。看后,我写了这样一段笔记:“从讲故事能力、影像表现等要素考量,《讲述》《公益行动》《新闻调查》三个栏目的节目难分高下;若论总体感觉——说句让我家《公》和邻家《讲》听了不高兴的,还是偏爱“调查”。三组节目都有深度,但唯有“调查”的节目有柔肠,大气、悲凉、温婉—小范的搭档总是小柴,范浓郁热情,柴安静清淡,她们合作的片子,有荤有素有凉有热有浓有淡,滋味很多,好看,耐品。” 因为这期节目,我动了要加盟《新闻调查》的念头。 过了几天,我和柴静范铭在一个馆子吃晚饭。她俩刚从组里开完会,神情落寞,灰头土脸,一看就是个熬苦模样。原来,节目在内部遭遇了批评,改得很疯。 时隔八年,我早已忘记,这期节目为何被批,为何又改,那两个年轻的刻苦的姑娘为何落落寡欢---记住的是当时自己心里的各种“咯噔”:原来,节目可以这样做。《新闻调查》,是中国新闻深度名栏中制作工艺最棒的地方,我要到那里去工作。 ---如今,我离开《新
闻调查》已经五年。当年,它的节目是残酷磨练人体力、意志力的凶器,是高强度训练人逻辑能力并让人刷刷掉肉的利器,是让人爱恨交加难攀到顶的尖峰。现在,都已看淡、看小、看分明。只是,永远不会看轻。 ---我本轻快地写着,在心里甩着各种小俏皮。写到这里,不觉还是沉重了。 (二)我常替柴静想,2012、2013年冬春之交,过得真是悲喜交加。“喜”的是,三四年沉心静气呕心沥血之作——《看见》大卖,她到处接受采访为书做推广,我开玩笑说那状态叫“烈火烹油鲜花满手”。某次发了个短信,她欢快地回复过来说刚下飞机。2013年6月和她在蓝色港湾附近吃饭,我问:“那天是刚从国外度蜜月回来吧?”她说“嗯”。我猛夸自己的洞察力。爱情、作品双丰收,人生得意须尽欢。“悲”的是,随着书的热卖,一波波污蔑、诽谤接踵而来。“悲喜”这事,我没和柴静聊过,属于我主观解读。虽主观,细想,也是客观。我在《新闻调查》和柴共事三年,觉得她经历的最劲爆的事,也就是09年秋被粉丝善意“泼污”说“受贿百万”那事。当时制片人张洁给我打电话,说某网爆出“柴静受贿”新闻,看看我能否找到那个网的人。当时我的第一感是,这根本不可能,柴静某天因为读书太猛是否有在出门前洗头我不知道,但是在“钱”方面是什么人,我还是比较清楚。后来有很多外人问我,你们栏目那个柴静,到底怎么回事哇?评论部某大哥听到这种问法,一般会这么说:“怎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