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不选或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1分,共20分。) 1.在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教学相长”思想的教育论著是( ) A.《论语》 B.《学记》 C.《师说》 D.《大学》
2.在师生关系上存在影响较大的两大理论流派,即“教师中心论”和“儿童中心论”。“教师中心论”的代表人物是( )
A.赫尔巴特 B.卢梭 C.杜威 D.赞科夫
3.为了鼓励学生努力学习和全面发展,学校对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校、班级事务中所做的事情,以及在各种检查、评比、竞赛中的获奖情况进行记录,并纳入学业成绩中给予加分。这种评价方法我们称之为( )
A.绝对评价 B.相对评价 C.诊断性评价 D.表现性评价
4.一些学校或教师为了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背着学生检查学生的电子邮件,聊天记录、手机短息、日记等信息。这样的行为涉嫌侵犯了学生的( ) A.知情权 B.人格尊严权 C.隐私权 D.名誉权
5.课程有不同的分类标准,根据学生学习课程的自主程度分类,课程可分为( ) A.国家课程 地方课程 B.必修课程 选修课程 C.基础课程 专业课程 D.学科课程 活动课程
6.构成教育活动的两个最基本的要素是( )
A.教育者和受教育者 B.教师和教科书 C.学生和教科书 D.教学内容和手段
7.在课堂教学中,一个班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分成几个小组开展学习活动。这种学习方式是( )
A.探究学习 B.自主学习 C.合作学习 D.体验学习
8.教学过程包括不同阶段,教师通过一定活动获得关于教学效果反馈信息以调整教学过程和要求的阶段是( )
A.领会知识 B.巩固知识 C.运用知识 D.检查知识
9.对教师来说,直接表现教师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教学环节是( ) A.备课 B.上课 C.作业批改 D.课外辅导
10.孔子提出的“力行而近乎仁”这一观点,反映 下列哪一条德育原则?( )
A.导向性原则 B.疏导性原则 C.知行统一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11.心理学通常把个性心理特征分为三个方面,一是能力,二是气质,三是( ) A.性格 B.动机 C.兴趣 D.意志
12.学生在学习中发现,及时复习往往能够取得好的学习效果。这是因为及时复习符合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规律,即遗忘进程呈现出的特点是( ) A.先快后慢 B.先慢后快 C.比较均匀 D.没有规律
13.一个学生上课既能认真听讲,又能顺利地做好学习记录。这位学生最主要的注意品质特征是( )
A.范围 B.稳定性 C.分配 D.转移
14.我们说一个学生的智力好,通常是指学生在认识方面的综合能力强,其核心是( ) A.记忆能力 B.想象力 C.注意力 D.抽象逻辑思维能力
15.不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需要借助于头脑中的表现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这种思维形式是( )
A.形象思维 B.抽象思维 C.动作思维 D.语词逻辑思维
16.在心理发展的阶段划分中,童年期又称为学龄初期,下列哪一时期又称为学龄中期?( )
A.少年期 B.青年期 C.中年期 D.老年期
17.中小学教材编写、教学、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应以国家课程标准为依据,课程标准对于不同阶段学生的基本要求主要体现在三个维度,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 )
A.智力 B.价值观 C.理想 D.能力
18.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都对学习有影响。下列因素中,属于非智力因素的是( ) A.意志力 B.记忆力 C.思维力 D.注意力
19.我国基础教育实行三级课程管理,目的是要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其中,“三级”指的是( )
A.学校 家庭 社会 B.地方 学校 教师 C.地方 学校 学生 D.国家 地方 学校
20.一位从教多年的教师说,现在的学生面临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学习动力缺失。那么,学生学习动力缺失最主要的表现是( ) A.成绩差 B.厌学 C.注意力不集中 D.贪玩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1分,共10分。) 1.“环境决定论”认为人的发展主要由外在力量决定,人的家庭出身、经济地位和生活环境为人的发展提供了根本性的动力。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有( ) A.孟子 B.荀子 C.洛克 D.弗洛伊德
2.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布卢姆积极提倡目标教学,认为完整的教学目标应包括( ) A.情感领域 B.认知领域 C.运动技能领域 D.美感领域
3.学校的精神文化或观念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学校精神文化包含一些基本成分,它们是( )
A.认知成分 B.情感成分 C.价值成分 D.理想成分
4.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标准和总的规格要求。教育目的的层次包括( )
A.教育体制 B.教育目的 C.培养目标 D.教学目标
5.教育是社会大系统的组成部分,对社会大系统具有反作用,体现出多重功能,包括( ) A.政治功能 B.经济功能 C.科技功能 D.文化功能 6.教师具有多样化的职业角色。从教师职业角色特点看,教师角色有( ) A.研究者角色 B.示范者角色 C.父母与朋友角色 D.授业解惑者角色 7.少年期的儿童试图从心理上摆脱对成人的依赖,表现出追求独立的倾向。因此,心理学把这一时期又称为( )
A.心理断乳期 B.危险期 C.青春期 D.新时期
8.通过评价分析日常教育教学问题及原因,并与评价对象一起制定改进方案,以期正确解决实际存在问题。我们把评价所具有的这些功能称之为( )
A.诊断功能 B.鉴定功能 C.导向功能 D.改进功能 9.教育目的对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其具体作用包括( ) A.导向作用 B.激励作用 C.评价作用 D.示范作用 10.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经济对教育的决定性作用主要体现在( ) A.决定教育的权利 B.决定教育的发展速度 C.决定教育的内容 D.决定教育的发展规模 三、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从非正式教育到正式教育、从非正规教育到正规教育的演变过
程。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近代以 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又称为制度化教育。 2.中国近代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壬寅学制”和1903年的 。 3.2001年,教育部颁布了《 》,正式启动基础课程改革。
4.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反对传统教育,提出了“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的观点,构建了完整的 主义教育理论体系。
5.19世纪初,英国学校根据儿童的年龄和发展水平划分等级,编制班级,实施同步教学。除教师外,还配备一些“导生”,这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低年级学生进行教学和管理。这一制度被称为 。
6.根据我国教育法规定,中小学实行 负责制。
7.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和心理过程。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 。 8.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 。
9.一般来说,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包括依从、认同和 三个阶段。 10.学习策略一般包括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 。
四、判断题(判断下列各题正误,并在题后括号内打“√”或“X:’。每小题1分,共10分。)
1.构造主义认为心理学对象不应该是行为,而应该是可以观察的事件,即意识。 ( ) 2.催眠是一种类似睡眠而实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 ( ) 3.测验法是使用专门的测量工具来测量被试某一种心理品质的方法。 ( ) 4.国家主义教育思想源于古希腊的柏拉图,在19世纪大道高潮。 ( ) 5.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应是以“教育事实、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为基础的。( ) 6.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价值取向,也是我国改革与发展的核心思想。( ) 7.新课程的最高宗旨是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 ) 8.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目的是增强未成年人的学习观念。( )
9.学校应把智育放在首位,努力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学生成绩的提高。( ) 10.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各类学校入学。 ( )
五、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10分。) 1.教育目的 2.陶冶教育法 3.最近发展区 4.思维 5.自我效能感
六、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讨论法是什么,教师在运用讨论法时要注意什么? 2.教师如何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习惯? 3.中小学有哪些常用的教学方法?
4.简述学生原有认知结构对学习迁移的影响。 七、论述题(共20分。)
美国教育家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经验+反思。请你谈谈对这个教师成长公式的理解和体会。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D【解析】第一个提出教学相长思想的论著是《学记》。
2. A【解析】赫尔巴特是“教师中心论”的代表人物,杜威是“儿童中心论”的代表人物。 3. D【解析】表现性评价指对学生日常的表现进行的评价,他不仅仅得出学生学习成绩的结论,而且还指出学生的其他特点,是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的一种手段。
4. C【解析】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隐私,教师检查学生的私人物品和信件侵犯了学生的隐私权。
5. B【解析】根据课程的自主程度,学生学习的课程可以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6. A【解析】教育活动的两个最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
7. C【解析】合作学习是通过小组内成员的相互协作而进行的学习。它的第一步便是将班级分为小组。
8. D【解析】教师通过活动获得教学的反馈信息的阶段是教学的检查知识阶段。 9. B【解析】上课过程中,教师直接与学生发生相互作用。
10. C【解析】力行近乎仁指的是教师应该身体力行为学生作出表率,从而对学生进行德育。 11. A【解析】个性心理特征分为能力、气质和性格三部分,气质和性格又统称为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