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用教材超越教材
数学教材是数学知识的重要载体,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工具。随着新课程实验教材的实施,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既要尊重教材,又不能拘泥于教材,要防止教学中机械地“以教材为本,以教案为本”。我们提倡在教学过程中贯彻课改的基本理念:教育要以人为本,教育要促进人的发展,要关注学生,关注过程,关注发展。这就要求老师既应以实验教材为主要依据,也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教学过程。那么,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呢?对新课程实验教材实施的过程中,我体会到教师要立足于教材,超越教材,遵循的原则是“脑中有课标、心中有教材、眼中有学生”,避免盲目改编浪费工夫。因此,使用教材时,我认为应该考虑到以下几方面的结合。
一、与学生学习兴趣相结合,让学生主动地学习 众所周知,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驱力,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体验。因此,教师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时,应该关注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教学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指也:“教材的创造应有助于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对身边与
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够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数学活动。”于是,我充分挖掘教材中潜在的因素,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让学生把学习当成一种兴趣,变传统的“要我学”为“我要学”“我想学”。
如,在教学加减法《小小图书馆》时,我把教材中的情境图改为实际借书情境。在课前组织部分学生当图书馆管理员,其余同学可以自由借走喜爱的图书。上课时,学生根据管理员汇报借书的数目,非常感兴趣地提出许多数学问题,并且积极地动手、动脑、动口解决问题。特别在解决“自己喜爱的图书还剩几本?”时,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获得了良好的情感体验。例如,新教材中“分一分与除法”,教材中是先教学除法的含义,再出示除法算式,相对枯燥。我进行尝试,从连减的算式直接引出除法算式。师:4个桔子装1袋,12个桔子能够装几袋?(学生动手分)用减法算式怎么表示?生:12-4-4-4=0师:表示12里面有( )个4。生:12里面有(3)个4。师:3个桔子装一袋,12个桔子能够装几袋?用减法算式怎么表示?生:12-3-3-3-3=0,表示12里面有(4)个3。师:2个桔子装1袋,12个桔子能够装几袋?用减法算式怎么表示?生:12-2-2-2-2-2-2=0,表示12里面有(6)个2。师:这么写很麻烦,有没有简便的列式方法?从而引出了除法。这样的教学和乘法的引入相呼应,学生更易理解除法的含义。
二、与学生的学习方式相结合,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体现出本次课程改革重点之一,要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要在教学中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那么如何实现呢?我认为教师要灵活、合理、科学地进行创造性加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进行探究性学习。
如,在教学“前后”时,对于课文中的动物赛车图,我认为单独让学生深观察后填写并没有什么探索价值,于是我把这部分改为小组合作学习,把各组小朋友的文具盒编上车号,通过“赛车”后,让学生运用“前后”知识点进行观察解释,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教学“时 分 秒”认识秒时,首先引导学生观察钟面,在钟面上找到走得最快的指针――秒针。接着通过看秒针走动、听秒针走动的声音、随秒针走动的频率数数或拍手等方式体验“1秒”的实际意义。再同时观察分针和秒针,体验“分”与“秒”的关系。最后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如随“眼保健操”的音乐节拍做,体验1拍用的时间大约是1秒。在教学“在操场”时,当学生提完问题、列出算式后,我进一步挖掘教材中纵深资源,让学生按顺序梳理各算式,引导发现:当前一个加数多1(或少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