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戊戌政变
[目标导航] 1.了解百日维新期间新旧势力交锋的表现。(重点) 2.理解百日维新失败的原因及其历史意义。(重点) 3.认识改良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中国近代道路的曲折性。(难点)
一、新旧势力的交锋
1.原因:维新变法遭到守旧势力的抵制和反对。 2.交锋举措
(1)旧势力:以慈禧太后为首。
①解除支持新政的光绪帝老师翁同龢的军机大臣职务。 ②任命荣禄为直隶总督,控制京津地区。 ③大部分中央和地方官员对新政抵制。 ④荣禄等人暗中勾结,密谋由慈禧太后训政。 (2)新势力:以光绪帝为首。
①光绪帝革去礼部两名尚书及四名侍郎的职务,任命谭嗣同等“军机四卿”。 ②拉拢袁世凯,却不识其真面目,游说列强支持落空。 3.态势:光绪帝和维新派形势危急。
[思维点拨]
1.新旧势力各自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而采取一系列措施,双方的交锋点是人事安排和军事力量的控制,交锋中新势力处在弱势。
2.维新派变法措施严重触及了守旧派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抵制和反对。这些从中央到地方的反对势力汇聚在一起,形成了后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的社会基础。 二、百日维新的失败 1.导火线
(1)光绪帝受到慈禧太后训斥,召见杨锐商议对策,授以密谕。
(2)谭嗣同拜访袁世凯,但没有得到袁世凯的明确支持。 (3)光绪帝接见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 2.过程
(1)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宣布“临朝听政”,将光绪帝囚禁于中南海的瀛台。 (2)慈禧太后下令逮捕“军机四卿”及其他维新派人士,“戊戌六君子”被杀害。
(3)政变后除了京师大学堂被保留下来之外,其他新政措施全被取消。“百日维新”宣告失败。 [历史认识]
戊戌政变的发生是必然的,这主要取决于守旧势力对自身根本利益的维护。戊戌变法的实质是一场资产阶级的维新变法运动,主要目的是通过变法在中国建立起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这是封建地主势力的代表慈禧太后所无法容忍的。 三、变法失败的原因与变法的历史意义 1.失败原因
(1)根本原因:资产阶级维新派势力过于弱小,而封建顽固势力过于强大。 (2)主观原因
①资产阶级维新派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又脱离广大人民群众,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 ②对帝国主义列强抱有幻想。
2.教训:在当时的中国,改良主义的道路是走不通的,中国近代化的道路是漫长而又坎坷的。 3.历史意义
(1)是一场政治改革运动。维新派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希望通过改革实现中国独立、民主和富强,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
(2)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他们试图实行君主立宪制,在经济上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3)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易错提醒]
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封建势力过于强大,而不是袁世凯的告密。袁世凯告密加快了戊戌政变的进程及斗争的激烈程度。 [思维点拨]
维新变法运动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它点燃了爱国、民主的火炬,唤起了人们的近代民族
意识,给沉闷的中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气象,客观上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 [史论要旨]
1.戊戌变法要在近代中国推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这是近代中国追求政治民主化的重要体现。 2.戊戌变法的失败说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知识图示]
主题 戊戌变法运动失败的原因、性质和意义
史料一 戊戌变法初期,康有为认为“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①变法三年,可以自立……少变而不全变,举其一而不改其二,连类并败,必至无功”。戊戌政变后,封建顽固派大肆捕杀维新党人,②市民百姓围观(戊戌)六君子,纷纷叫骂:“乱臣贼子,书生狂徒,割了他们的舌头!不好好读圣贤之书,跑出来惑乱人心!”
史料二 以康、梁为首的维新派是中国知识分子中的开明分子……③采取了防卫性的、自觉的现代化变革尝试。他们从西方政治学和西方政治制度的角度,力图对中国的政治制度进行变革。……无论如何,戊戌变法为近代中国早期现代化拉开了序幕,这是它在中国历史上应有的地位,不能因其结果的失败而抹杀。——周嫦妮《现代化视野中的戊戌变法》 史料三 “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④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的起点。——《回顾戊戌·重温历史》 [史料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