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艾灸法简介及其发展前景展望
艾灸法是中国传统医学中的精华,灸疗是中医五大疗法之一,艾灸疗法有几千年历史,比针和药还早,是最古老的中医疗法,灸法为历代医家和养生家最重要的治病和养生之法。在我国古代就用于益寿健身,被称为长寿健身术。其特点是简便易行,天然无害,成本低廉。《灵枢》里记载“灸则强食生肉”指的是经常艾灸可以增进食欲促进人体生长发育之功。艾灸法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艾灸疗法简称“灸法”或“灸疗”。是一种用艾绒制成的艾炷或艾条,或掺合其他药物对准或放置在体表一定的部位或穴位上燃烧之,使其发生特有之气味与温热之刺激,借灸火的温和热力和药物的作用透入肌肤,通过经络的传导作用,深入脏腑、温通经络、调和气血、扶正祛邪、调整生理功能,增强抗病能力,起到防病治病,保健强身之功效。古人云:“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黄帝内经》曰:“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可见,针与灸在临床上是互相补充、相得益彰的。施灸的原料很多,但多以艾为主。艾属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气味芳香易燃,用作灸料,具有温通经络、行气活血、祛湿逐寒、消肿散结、回阳救逆及强壮保健等作用。《名医别录》载:“艾味苦,微温,无毒,主灸百病”。施灸治病,除了要掌握中医基础理论、经络学说以及辨证施治的原则外,还应注意灸疗的先后顺序。唐代
孙思邈《千金要方》云:“凡灸当先阳后阴……先上后下”艾灸法的机理:艾的温通作用与火的阳热属性以及所隔药物的药理属性,通过腧穴经络,内达五脏六腑调节脏腑,使机体阴阳平衡,心血调和,达到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功效。在临床实践中,艾灸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保健方法,起到了养生防病的作用。其对老年人的免疫系统、血液流变学、脂代谢、内分泌系统,以至对老年病的防治,都显示出良好改善作用。相对而言,有关艾灸延缓衰老的深层次机理性实验研究较少。近年来,国际上对衰老的研究就以生物学机制作为重点。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艾灸延缓衰老的研究将日益深入,艾灸临床应用前景也会更加光明。 艾灸是强身保健的方法之一。古代医家认为艾灸不仅可以益寿延年,而且可无病先防,有病早治。现代医家从改善临床症状、高免疫功能、降低血脂、调节性激素等诸多方面进行实验研究,证实了艾灸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只是在具体应用时,要注意选好穴位,掌握灸质灸量和施灸时间。1、现代研究结果证实,燃艾时可产生具有治疗作用的化学物质。艾灸燃烧时是否产生了具有治疗作用的物质呢?专家通过研究认为,艾燃烧后生成一种物质,有抗氧化并清除自由基的作用。艾燃烧生成物的甲醇提取物,有自由基清除作用,并且比未燃烧的艾的甲醇提取物作用更强。施灸局部皮肤中过氧化脂质显著减少,此作用是艾的燃烧生成物所致。艾的燃烧不仅没有破坏其有效药物成
分,反而使之有所增强。艾燃烧生成物中的抗氧化物质,附着在穴位处皮肤上,通过灸热渗透进入体内而起作用的。2、现代研究证实,艾灸燃烧时产生的热量,是一种十分有效并适应于机体治疗的物理因子红外线。根据物理学的原理,任何物体都可以发射红外线和吸收红外线,人体也不例外。近红外线对人体的穿透深度较远红外线深,最多可达10mm,并被机体吸收。杨氏的研究认为,艾灸在燃烧时产生的辐射能谱是红外线,且近红外线占主要成分。近红外线可激励人体穴位内生物分子的氢键,产生受激相干谐振吸收效应,通过神经—体液系统传递人体细胞所需的能量。艾灸时的红外辐射可为机体细胞的代谢活动、免疫功能提供所必需的能量,也能给缺乏能量的病态细胞提供活化能。而艾灸施于穴位,其近红外辐射具有较高的穿透能力,可通过经络系统,更好地将能量送至病灶而起作用,说明了穴位具有射共振吸收功能。艾灸疗法的适应范围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艾灸可以通过经络调整人体生理功能,促进新陈代谢,增强血液循环,调整内分泌,提高机体免疫力和防病能力。艾灸疗法的适应范围十分广泛,可以广泛用于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等疾病。从中医来说,特别对风寒湿痹、脾胃虚证、气滞积聚、上盛下虚、厥逆脱证、外感表证、咳嗽痰喘等疾病有较好疗效。从西医来说,主要治疗以下疾病:1、内科病症:如感冒、腹泻、支气管炎、呃逆、慢性胃炎、胃下垂、风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