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生态园总体规划说明书

2.1.2 交通状况

现状区内对外主要道路包括东部快速路、石排大道等过境交通干道。内部主要道路有东寮路、东安路、龙岗大道等,主要满足镇区间的交通联系。目前,各镇之间的联系道路等级较高,联系较为便捷,但各镇内部支路等级较低,路面狭窄,且断头路较多,未形成有效的道路网系统。

2.2 自然特征

2.2.1 气候条件

规划区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靠近南海沿岸,受季风气候影响,四季分明,冬夏季风交潜明显,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日温差小。夏季主导风向为东南风,冬季为偏北风,全年平均湿度为77.9%,年平均雨量为1600—1700毫米,最大雨量为3300毫米,最小降雨量为950毫米。

2.2.2 地质地貌及土壤

规划区内地层属花岗岩、砂岩和页岩。台丘多为坚硬、半坚硬的岩类,表层的风化土多为可塑——硬塑,容许承载力比较高,为工程建筑提供良好的地基持力层。寒溪河两岸为冲积平原,历来是主要农田区,土地肥沃。台丘坡地多已开发种植果树(荔枝、柑桔)。规划区内地形属台丘平原区,丘陵台地多分布于东坑镇南部,平原则相对集中于东坑镇北部,即寒溪河两岸。

园内土壤包括河流冲积,谷底冲积,潮砂泥田、炭质黑泥田,冷底田等。土壤类型为赤红壤和水稻土,呈酸性。

2.2.3 水文水质

规划区北部濒临东江,内有大面积水域,区内水系发达,有寒溪河、南畬郎渠、大圳埔排渠等主要河流,池塘密布,河网纵横,其它低洼地区为密布的天然鱼塘及人工养殖池,另有一些天然的冲沟也存有水体,及易于积水的埔田区和围田区。

目前,规划范围内河流和排渠水体受到较为严重的污染,养殖池塘的水体质量相对较好,维持了较好的生态景观。

2.3 生态环境与旅游资源

规划区内整体生态环境较好,环境质量基本稳定,空气质量较好,植被生长情况较好,生态特征以滨水湿地生态系统为主,所适宜的地带性植被为亚热带常绿植被。

区内以低丘陵和平原为主,整体山势不高,错落有致,风景优美,主要的植被类型有常绿阔叶林、经济林和沼生植被,地带性植物丰富,有荔枝、小叶榕、乌桕、桉树、芦苇、荷花等。动物种类繁多,昆虫和水生动物种类占有突出比重。

2.4 土地利用

规划区内主要以非建设用地为主,其中水域面积最大,其次为基本农田和耕地,有少量的村庄,包括石步村、新围村,月塘村及麦屋村等。在生态园内各镇区均有少量建设,但建设用地布局非常分散,且规模较小。现状建设用地总面积为1.87平方公里,占园区总面积的5.90%,其中主要是村镇居住用地和工业用地,分别占到现状建设用地总面积的30.06 %和57.43%。 如表2-1所示。

表2-1 生态园现状用地汇总表 用地性质 代码 用地性质 用地面积 占建设用地比例(公顷) (%) R4 村镇居住用地 56.26 30.06 M 工业用地 107.5 57.43 T1 铁路用地 0.09 0.05 S 道路广场用地 22.2 11.86 U 市政设施用地 1.12 0.60 城市建设用地 187.17 100.00 E 水域及其他用地 2984.18 E1 水域 1632.02 其中 E2 耕地 1247.99 3

E4 林地 104.17 总用地 3171.35 2.5 现状问题

长期以来,规划区属各镇独立发展的边缘地区,区内主要为非城市建设地区,拥有较好的生态环境基础,但在环境保护与生态整治、旅游资源利用、土地利用与开发上还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

(1)现状生态基础条件较好,但环境污染压力较大。

规划区内虽然维持了较好的生态基础,但由于工业污染的排入,南畬朗渠、大圳埔渠、寒溪河等已经受到了比较严重的污染,如果外部的工业污染继续排放,规划区内的生态环境将面临进一步恶化的境况。同时,各镇边沿将生活垃圾无序的堆积到规划区内,也造成了环境的恶化。因此未来环境的整治、生态的恢复将是生态园规划建设的主要目标和意义所在。

(2)人文及自然旅游资源较为丰富,但尚未充分开发利用,未形成规模效应。 规划区周边人文旅游资源丰富,规划区周边有南社古村落、塘尾古村落、李家坊古村落、燕岭古采石场遗址等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其中南社和塘尾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燕岭古采石场遗址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规划区内自然景观丰富,水体景观优美,既有寒溪河、东引河、南畬朗、大圳埔等河渠水体,又有星罗密布的阡陌池塘。现状农田也呈现出独特肌理的、纵横交错的大地景观效果。

然而,这些人文和自然资源尚未得到的充分的挖掘和利用,没有形成完整的旅游游览系统。在未来的建设中,应充分的挖掘这些旅游资源,构建东莞东部的岭南文化旅游圈、形成规模效应。这对弘扬东莞地域文化、塑造生态园文化品牌具有重要作用。

(3)地势较低洼,内涝现象严重,建设条件较差,土地开发利用成本较高

规划区内现状土地标高低,内涝灾害严重,现状鱼塘密布,并有淤泥淤积,地基条件较差。未来的城市建设用地需要提高用地标高、增强土地承载力才能达到用地安全标准。回填的土源难寻、运输费用高都将导致较高的造地成本。

(4)规划区范围较为细碎,用地边界不完整,土地利用难度较大。

规划区分布比较分散,范围比较细碎,用地不够集聚,一方面导致土地的利用的难度较大,需要较多的基础设施投入,同时也较难发挥规模效应;另一方面,规划区用地边界与六

镇紧密结合,将有利于发挥生态园的核心作用,有利于统筹和提升六镇。

(5)高压走廊造成了规划区内用地的严重分割。

现状和原规划高压走廊严重的分割了生态园核心区的用地,使规划区内用地更加分散,

土地的价值难于发挥,同时也破坏了环境景观效果。调改高压走廊成为整合用地、提升土地价值的必要条件。

第 3 章. 园区发展策略

3.1 区域协调策略

统筹东莞核心城区规模化、集群化的功能资源,由“三位一体”到“四位一体”的发展格局转变,东莞生态园应有极大的发展。“四位一体”的功能格局强调核心城区城市功能的统筹协调,产生更大的城市活力。核心城区在空间上放大的同时也将其区域发展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到市域的东北部,提升了城市整体参与区域发展的能力。

东莞市主城区“四位一体”结构图

以东莞生态园为中心,统筹协调周边石排、茶山、东坑及横沥四镇市政基础设施、产业服务、旅游服务等综合功能,聚合四镇的发展,是形成东莞主城区“四位一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寮步作为中心城区的一部分,是“四位一体”结构中重要的联系点。企石依托东部工业园发展相关产业及配套服务。

4

中北部六镇规划等级结构图

3.2 生态优先策略

重新审视对待生态资源的态度,将地区生态安全提升至整个区域安全高度。通过建立区域生态廊道及生态核心,形成网络状的生态安全格局。治理寒溪河流域与东引河水系的生态环境,建构与市域范围生态廊道相连接的具有修复功能的人工生态环境。形成沿东部快速、东江及寒溪河的生态廊道,并以道路系统、水道、水系、生态系统成为组织空间的主干脉络。

利用湿地公园及泻湖形成水环境自净系统,提升环境自我修复能力,营造更加安全的生态系统,形成内环境生态相融合的生态安全格局。

规划区涉及多条市域生态走廊:沿东部快速路生态走廊,寒溪河流域生态走廊,东江生态走廊,它们是东莞市生态安全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沿南畬朗两侧的低洼地区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定义为生态绿化空间,起到沟通东部快速路沿线生态走廊至东江生态走廊的作用。因此生态园是区域生态走廊交汇的节点地区。

为保证东部六镇维持协调、持续、健康发展,合理的发展形态和土地利用,最关键是要在具体的开发建设中必须符合生态要求,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防止出现“建设性破坏”。开发建设应因“地”制宜,应用生态学思想方法,达到持续高效利用资源,减小环境压力,创造高质量的生态景观环境。

3.3 治水为先策略

规划区涉及的河流水系包括寒溪河、东引河、南畬朗及大圳埔等,由于历史原因,水质均为国家标准的IV类水体。规划区范围地势低洼,易发生洪涝灾害。因此高标准的区域防洪防涝措施及水环境整治成为规划区发展的前提条件。

生态园定位为“四位一体”的主城区之一,要求建立高标准城市水环境,树立东莞城市建设的新标准。规划区范围内水系纵横,必须以区域治水为先,以水环境的整治带动规划区生态恢复工程。

3.4 滚动开发策略

生态园采用滚动式的土地开发策略。土地投放采取渐近式,逐步分批向市场投放成熟土地,逐步分片开发。为使政府土地出让收益最大化,应采取“以地养地”的方式。在投放市场的土地开发到一定阶段后,将带动周边土地增值,再将增值后的政府用地出让,以此循环,

逐步开发。

开发初期政府应主动降低启动发展的门槛,利于开发的充分市场化运作。开发应充分利用周边镇区成熟的发展条件,借助镇区的服务配套带动生态园用地的迅速启动与快速发展,以降低发展周期。

通过治水为先策略打造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提升水环境品质,使基础设施投入带动土地增值。充分利用现状人文旅游资源启动旅游业发展,带动周边地区发展,提升人气。由树立生态园新区形象的启动区先行发展,形成示范地区,达到政府最终的发展预期。

3.5 新城发展策略

第三代新城,充分结合城市生态资源,综合城市多种职能,形成具有较高城市综合服务能力。东莞生态园通过整合、统筹镇区土地、交通、基础设施,以生态环境建设为契机打造东莞第三代新城。

以南畬朗、东部快速路为空间主线,以生态环境缝合边缘化的城镇空间,形成具有安全的生态环境格局的新城地区。

5

树立新的城市建设标准,通过以新标准建设的新城地区,带动区域发展,提高地区竞争力。

3.6 产业提升策略

整合空间资源,力促城市发展从“竞争上游”走向“上游竞争”。过去东莞在产业方面的发展优势是建立在竞次策略基础之上的。诸侯显神通的“成本洼地”效应。以竞次策略为基础发展的只能是规模经济,需要生产要素的不断大量投入。

核心城市地区发展从城市产业链走向城市价值链。在全球化的影响下,世界已经形成以全球城市为主导的城市价值链。城市价值链的价值体现在城市在全球市场的盈利能力和地位。只有争取东莞在珠三角区域的城市地位,才有可能实现更高的理想,包括成为全球具有影响的城市。城市在这个价值链中的位置,是由众多企业在产业价值链中的环节汇集而成,也是由城市的建设标准和规模效益来实现的。

采取统筹、非平衡分配资源的策略,非均衡化的社会资源投入方式,使该地区具有相对优势。高起点,高标准的确立生态园的产业发展方向,以高新技术产业及高端配套产业为主。作为东莞市新一轮城市发展的增长点,产业类型选择为机器人产业、电子信息、旅游业、创意产业、总部经济、房地产、机械模具(机械模具、电器机械)及包装印刷等。

第 4 章. 发展定位与规划规模

4.1 上层次规划

4.1.1 《东莞市域总体规划(2005-2020)》

《东莞市域总体规划(2005-2020)》基于东莞市“三位一体”的主城区空间结构,对规划区尚无明确的开发指引。总体规划确定的“复合中心、五大片区、生态型的空间结构”。生态园主要位于西北部片区,部分位于东北部片区,为片区间生态绿地东西横向穿越。

4.1.2 《东莞市东部快速沿线(六镇)土地统筹协调规划》

《东莞市东部快速沿线(六镇)土地统筹协调规划》指出:规划区为东莞市中心城区“四

位一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及影响区域,是主城区东部铁路综合枢纽,中北部地区产业服务主中心,以现代制造业生产加工为主体,兼有产业服务、湿地公园、休闲旅游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化生态文化新城,是东莞市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的示范区。

最终成为:东莞城市发展转型的“助推器”;积淀“制度厚度”的产业新城;没有“边界”(空间的、产业联系的)的新产业区。

4.2 规划定位

根据东莞生态园现状基础条件及其周边资源情况,结合东莞“四位一体”的空间发展战略,综合研究确定东莞生态园的功能定位为:东莞市级湿地生态园,高端产业配套服务区。

其主要职能为:

? 东莞生态园是城镇群协调发展的示范区 ? 复合环境生态的综合发展区

? 具有岭南文化特色的城市休闲旅游区 ? 东莞发展现代产业及其配套产业的服务区 ? 松山湖配套园区

4.3 规划目标

集聚发展现代产业及其配套服务,构建东莞生态园城镇群统筹发展的平台;全面恢复园区生态环境,发展岭南文化旅游,使之成为珠三角具有影响力的湿地生态产业综合园。

4.4 规划规模

4.4.1 用地规模

规划园区总用地面积为35.11平方公里,规划统计面积31.71平方公里(扣除各镇返还

6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