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排涝设施建设
结合现状排涝设施,分析计算排洪渠和雨水泵站规模,并根据排涝系统方案布置排涝泵站。保留燕岭排站,规模49.8立方米/秒;新建下沙排站,规模25立方米/秒;扩建南畲朗排站,总规模88.2立方米/秒;扩建大圳埔排站,总规模49.6立方米/秒。
? 水体置换
在水系建设的初期,为了尽快改善规划区水系水质,规划将南畲朗排渠与东引河相接,并利用闸门控制,洪水季节在东引河水水质相对较好的时候,开闸引东引河水进入南畲朗排渠,将生态园已被污染的水体进行置换。并以东莞水库联网工程作为生态园备用水源,如果东引河水水质不能满足要求,则从东莞水库联网工程中取水,置换生态园水体。
在水系逐步形成的过程中,为保证水系水体流动和水量平衡,规划从南畲朗污水处理厂以及东引河引水,为保证水系水质,所引至水需经湿地处理后方能进入规划区的河道湖泊。
? 湿地建设
根据生态园水系水质要求,建设燕岭、下沙、大圳埔三处集中的湿地,净化生态园水系水质。其中燕岭湿地由南、北两个湿地系统组成,占地56.7公顷,负责处理南畲朗污水处理厂尾水;下沙湿地占地68公顷,主要负责处理引入的东引河水,经处理后出水补充南畲朗渠景观用水;大圳埔湿地占地59公顷,主要负责净化生态园内部水体。
东江 保留现状南畬朗排渠 新增排渠 南 畬 朗 拓宽大圳埔排渠 排 东 寒 大 渠 埔 圳 引 溪 渠 排 大中央水系 河
河
园区水系规划
燕岭生态污水处理系统占地约56公顷 东南畬朗污水处理厂占地江 24.4公顷 南 畬 下沙生态污水处理系朗 统占地约65公顷 排 东 寒 大 渠 埔 圳 引
溪
渠
排 大河 河
大圳埔生态污水处理系统占地59公顷统 园区污水处理规划
5.4 绿地系统规划
5.4.1 区域生态系统
规划结合地理环境特征,兼顾景观美学价值、游憩环境创造、野生生物保护、生态教育
等社会、经济和生态目标,合理串联“山、水、路、林、田”等生态空间要素,构建协调区特色生态系统。利用现有生态资源,以市域生态结构为骨架,以东江生态走廊、 寒溪河生态走廊、东部快速路生态走廊为基础增加南畬朗生态走廊,形成在“两纵两横”的生态框架。
进而建成“纵横成网、多绿径、多节点”的生态系统,实现生态园协调区范围绿色空间的生态重构。
多绿径:利用铁路防护绿带、水系、高压走廊、公园等开放空间,串联成网,形成生态“毛细”网络。
多节点:在协调区范围内形成多个生态节点,充分体现生态园山体、水网、河塘交织的自然生态特征,形成古采石场、人工湿地、景观湿地、自然湿地、三角洲、塘、涠等以等多
个不同功能特色的生态节点。
11
5.4.2 规划目标
为使东莞生态园建设成为现代生态型园区,本次东莞生态园绿地系统专项规划建设目标确定为:以维护生态平衡、改进环境质量、美化城市景观、方便群众游憩为目的,以绿色植物栽植养护、管理为手段,建成结构合理、效益充分、功能完备的园区生态安全体系,建立科学、完整的生态园园林绿地系统。最终把东莞生态园建成全国生态绿化水平领先,空间布局合理,特色鲜明,文化内涵丰富,符合国家级生态园林城市标准的生态园区。
5.4.3 规划指标
指 标 近期指标 中期指标 远期指标 国家园林 国家生态 (2010年) (2015年) (2020年) 城市标准 园林城市标准 建成区绿地率(%) 38 45 48 35 38 绿化覆盖率(%) 45 53 57 40 45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m2) 12 13 15 9 12 道路绿化普及率(%) 100 100 100 95 / 新建居住区绿地率(%) 30 35 35 30 / 生产绿地 建成区面建成区面建成区面建成区面/ 积2% 积2% 积2% 积2% 5.4.4 规划构思
绿地系统规划包括城市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这些类型的绿地与城市建设的关系最为密切,与市民生活的联系最为直接,对城市生态及景观的改善效果最为显著。
基于以上的规划思想,根据生态学的“斑块—廊道—基底”的格局,结合生态园城市总体规划和用地现状,将绿地系统规划结构定为“廊、网、园”的结构模式。
廊:是指沿河流、铁路、道路所布置的绿带。 网:指绿网和蓝网。
园:是指在园区范围内的公园、广场分布。
5.4.5 规划布局 (1)布局原则
结合园区的用地现状,绿地系统应遵循以下的绿地空间布局原则:
? 充分发挥城市园林绿地的综合功能效益。在城市绿地总体布局中,统一规划,全面安排,并形成系统,保持生态平衡、为市民服务等综合效果,最大限度地发挥绿地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 合理布置各类绿地,全面提高城市绿量。均匀分布公园绿地,合理配置生产绿地与防护绿地,加强单位附属绿地的建设管理,全面提高园区绿化水平。
? 在城市绿地系统整体布局上突出园区周边大环境绿地与园区内中小型绿地相结合。 (2)布局结构
基于“廊、网、园”的绿地系统模式,确定东莞生态园绿地系统以交织式绿网和蓝网为整体骨架,并通过生态轴,生态带进行贯穿,在水、绿交接的区域形成由湿地公园组成的生态绿核。规划布局模式可概括为“一轴一带,两网多核心”。
一轴:是指由生态园中心轴线上连续的生态湿地组成的湿地生态轴。
一带:东部快速路是生态园串联六镇(寮步、茶山、石排、东坑、横沥、企石)的骨架,由它两侧的带状绿地构成了复合型的生态绿带。
两网:两网分别为绿网和蓝网,它们的交织构成了生态园的生态基底。
多核心:在绿网、蓝网交接的、自然资源比较优越的区域形成由湿地公园等公园绿地组成的生态绿核。
3、绿地分类规划
规划区总面积31.71平方公里。规划绿地包括公共绿地、生产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和其他绿地。
? 公园绿地
规划公园绿地包括公共绿地及公园水域,其中公共绿地面积为175.32公顷,公园绿地面积225.46公顷(含53.32公顷水面面积)。规划拟在规划区内新建多处综合性公园以及社区公园,同时结合河道、渠道布置带状绿地,结合道路广场布置街头绿地等,同时增加必要的休息娱乐设施,注意保护植被和山体。
12
? 生产防护绿地
规划面积96.35公顷,其中生产绿地29.96公顷。主要沿着东部快速路、龙岗大道、广深铁路,以及南畬朗两侧。充分改善城市自然环境,减少各类交通对自然生态的负面影响。
? 附属绿地
主要包括居住区绿地、工业绿地和道路绿地,规划面积474.53公顷。主要分布在居住区、工业用地的周边及区内道路绿地;重点建设反映城市特色的道路,规划远期的道路绿化普及率达到100%。
? 其他绿地
生态园中的其他绿地以生态绿地为主,通过生态绿地的建设,强调生态园的生态主题,达到生态园及其周边地区动态平衡、高效和谐的生态效果。
其它绿地为位于城市建设用地以外,对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居民休闲生活、城市景观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有直接影响的区域。包括生态林地和生态湿地两种。其基本功能是保护好自然水体、山林和农田等绿色空间资源,建立为保持生态平衡而保留原有用地功能的城市生态景观绿地。规划生态绿地的面积为1028.7公顷,占生态园总面积的32.4%。
第 6 章. 产业发展策略
6.1 产业发展定位
根据园区的发展定位,东莞生态园未来将是发展现代产业及其高端产业配套的服务区,这对确定园区的产业定位、发展思路、产业选择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结合周边各镇的产业发展现状,并依据园区发展定位,生态园的产业发展定位应坚持以下原则:
(1)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及高新技术产业; (2)优化、提升传统主导产业;
(3)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带动周边六镇产业协调发展; (4)大力吸引跨国大企业并支持民营中小企业。
遵循以上产业发展原则,并依据园区的发展定位,东莞生态园的发展定位为:
(1)成为东莞市未来新一轮的经济增长点;
(2)成为六镇乃至东莞市高新技术产业及高端配套产业的高端服务区; (3)成为东莞市产业升级、结构优化的示范区。
6.2 园区产业选择
6.2.1 园区产业选择方法
针对可能发展的行业进行三层次的筛选,逐步缩小备选行业的范围,运用多重指标评定,最终确定适合园区发展的行业。
第一层面:宏观层面评判
宏观层面的分析是针对产业环境进行总体评判,本报告采用PEST(政治的(policy)、经济(economic)、社会(society)、技术(technique))模型作为分析框架,具体评价见表6-1。
表6-1产业环境评判表
产业 政策支持度 经济拉动力 社会美誉度 技术先进性 合计 电子信息 5 5 5 5 20 毛织服装 4 4 4 3 15 家具 4 4 4 3 15 电器机械 4 5 4 3 16 化工制品 3 4 3 4 14 包装印刷 4 5 4 4 17 食品饮料 4 4 4 4 16 机械模具 5 5 5 5 20 旅游业 5 5 5 4 19 创意产业 5 5 5 5 20 总部经济 5 5 5 5 20 机器人产业 5 5 5 5 20 房地产 5 5 5 4 19 根据评价结果,产业宏观环境较优的行业依次为:电子信息、机械模具、包装印刷、旅游业、创意产业、机器人产业、总部经济、房地产。
13
第二层面:产业层面评判
采用美国哈佛大学产业经济学权威贝恩(Bain)、谢勒(Scherer)等人建立的SCP(市场结构(Structure)-市场行为(Conduct)-市场绩效(Performance))模型作为分析框架分析了以上备选产业。
根据评价结果,产业发展能力较强的行业依次为:电子信息、机械模具、旅游业、创意产业、机器人产业、总部经济、房地产,如表6-2所示。
表6-2产业综合发展能力表
产业 增长能力 市场容量 发展空间 能耗指标 利税能力 合计 电子信息 5 5 5 4 5 24 毛织服装 4 4 4 3 4 19 家具 4 4 4 3 4 19 电器机械 4 4 4 3 4 19 化工制品 4 4 4 2 4 18 包装印刷 5 5 5 3 4 22 食品饮料 4 4 3 3 4 18 机械模具 5 5 5 4 5 24 旅游业 5 5 5 5 5 25 创意产业 5 5 5 5 5 25 总部经济 5 5 5 5 4 24 机器人产业 5 5 5 4 5 24 房地产 4 4 5 4 5 22 第三层面:园区层面评判
根据评价结果,筛选出园区具有较强承接能力的产业依次为:电子信息、机械模具、旅游业、创意产业、机器人产业、总部经济、房地产。如表6-3所示。
表6-3
产业 资源供给 人才供给 资金供给 环境容量 合计 电子信息 4 4 5 4 17 毛织服装 3 3 4 3 13 家具 3 3 4 3 13 电器机械 4 4 4 3 15 化工制品 2 4 4 2 10 包装印刷 4 4 4 3 15 食品饮料 4 3 4 4 15 机械模具 4 4 4 4 16 旅游业 5 4 4 5 18 创意产业 4 3 4 5 16 总部经济 5 3 4 5 17 机器人产业 5 4 5 4 18 房地产 5 5 5 5 20 6.2.2 产业的选择结果
通过以上三个层次的筛选,得出13大产业的综合评价得分。其中,排名靠前的八大产业依次为:机器人产业、电子信息、旅游业、创意产业、总部经济、房地产、机械模具(机械模具、电器机械)、包装印刷。
6.2.3 产业发展重点 (1)机器人产业
根据东莞生态园的总体规划以及其产业基础,机器人产业在该园区的发展战略为: ①与松山湖错位发展,定位于机器人产业的制造端
松山湖定位为东莞市的研发创新中心基地,对于科研机构、咨询机构、中介机构的进入具有较强的吸引力。以发展机器人研发、技术服务、咨询服务为重点;而生态园的产业基础相对薄弱,定位于制造端,能充分利用松山湖配套园区的优势,形成合理化的分工。
②重点发展与机器人的元部件制造、模具、光电子等产业
目前,全球的机器人制造企业以中小型企业为主,实现机器人总装的规模化生产尚需时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