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生态园总体规划说明书

? 排涝设施建设

结合现状排涝设施,分析计算排洪渠和雨水泵站规模,并根据排涝系统方案布置排涝泵站。保留燕岭排站,规模49.8立方米/秒;新建下沙排站,规模25立方米/秒;扩建南畲朗排站,总规模88.2立方米/秒;扩建大圳埔排站,总规模49.6立方米/秒。

? 水体置换

在水系建设的初期,为了尽快改善规划区水系水质,规划将南畲朗排渠与东引河相接,并利用闸门控制,洪水季节在东引河水水质相对较好的时候,开闸引东引河水进入南畲朗排渠,将生态园已被污染的水体进行置换。并以东莞水库联网工程作为生态园备用水源,如果东引河水水质不能满足要求,则从东莞水库联网工程中取水,置换生态园水体。

在水系逐步形成的过程中,为保证水系水体流动和水量平衡,规划从南畲朗污水处理厂以及东引河引水,为保证水系水质,所引至水需经湿地处理后方能进入规划区的河道湖泊。

? 湿地建设

根据生态园水系水质要求,建设燕岭、下沙、大圳埔三处集中的湿地,净化生态园水系水质。其中燕岭湿地由南、北两个湿地系统组成,占地56.7公顷,负责处理南畲朗污水处理厂尾水;下沙湿地占地68公顷,主要负责处理引入的东引河水,经处理后出水补充南畲朗渠景观用水;大圳埔湿地占地59公顷,主要负责净化生态园内部水体。

东江 保留现状南畬朗排渠 新增排渠 南 畬 朗 拓宽大圳埔排渠 排 东 寒 大 渠 埔 圳 引 溪 渠 排 大中央水系 河

园区水系规划

燕岭生态污水处理系统占地约56公顷 东南畬朗污水处理厂占地江 24.4公顷 南 畬 下沙生态污水处理系朗 统占地约65公顷 排 东 寒 大 渠 埔 圳 引

排 大河 河

大圳埔生态污水处理系统占地59公顷统 园区污水处理规划

5.4 绿地系统规划

5.4.1 区域生态系统

规划结合地理环境特征,兼顾景观美学价值、游憩环境创造、野生生物保护、生态教育

等社会、经济和生态目标,合理串联“山、水、路、林、田”等生态空间要素,构建协调区特色生态系统。利用现有生态资源,以市域生态结构为骨架,以东江生态走廊、 寒溪河生态走廊、东部快速路生态走廊为基础增加南畬朗生态走廊,形成在“两纵两横”的生态框架。

进而建成“纵横成网、多绿径、多节点”的生态系统,实现生态园协调区范围绿色空间的生态重构。

多绿径:利用铁路防护绿带、水系、高压走廊、公园等开放空间,串联成网,形成生态“毛细”网络。

多节点:在协调区范围内形成多个生态节点,充分体现生态园山体、水网、河塘交织的自然生态特征,形成古采石场、人工湿地、景观湿地、自然湿地、三角洲、塘、涠等以等多

个不同功能特色的生态节点。

11

5.4.2 规划目标

为使东莞生态园建设成为现代生态型园区,本次东莞生态园绿地系统专项规划建设目标确定为:以维护生态平衡、改进环境质量、美化城市景观、方便群众游憩为目的,以绿色植物栽植养护、管理为手段,建成结构合理、效益充分、功能完备的园区生态安全体系,建立科学、完整的生态园园林绿地系统。最终把东莞生态园建成全国生态绿化水平领先,空间布局合理,特色鲜明,文化内涵丰富,符合国家级生态园林城市标准的生态园区。

5.4.3 规划指标

指 标 近期指标 中期指标 远期指标 国家园林 国家生态 (2010年) (2015年) (2020年) 城市标准 园林城市标准 建成区绿地率(%) 38 45 48 35 38 绿化覆盖率(%) 45 53 57 40 45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m2) 12 13 15 9 12 道路绿化普及率(%) 100 100 100 95 / 新建居住区绿地率(%) 30 35 35 30 / 生产绿地 建成区面建成区面建成区面建成区面/ 积2% 积2% 积2% 积2% 5.4.4 规划构思

绿地系统规划包括城市公园绿地

>>闂備浇顕х换鎺楀磻閻愯娲冀椤愶綆娼熼梺纭呮彧缁犳垹绮堥崒鐐寸厪濠电姴绻樺顕€鏌f惔顖涘<<
12@gma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