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山水文化到苏州城市规划
建筑
摘要:山水住宅的发展形成,对城市组成水平展开式布局是有深刻影响的。山水住宅文化的主张,简言之就是将城市建设称自然山水的式样,使城市与自然山水融合,而不是驾驭于自然之上,也可以理解为“园林化城市”。 关键词:山水文化、园居文化、沧浪亭、苏州 正文:
一、山水文化
中国古代山水文化是古代灿烂的文化总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里包括双重含义:一是山水文化涉及的面非常广,诸如自然地理、天文气象、水文地质、水利灌溉、宗教旅游、。哲学政治、绘画音乐、工艺构造、诗歌神话、科技工程等方面,都有其活动的内容;二是山水文化作为一种人文现象,必定集中地表现在人类的居住地——城镇,特别是中国山川广阔,环境壮丽,人口众多,文化发达,城市反映文化现象则更为突出。因而,上水文化本身即是成真的一部分,山水文化的形成源于城市,融于城市。
中国古代城市中弥漫着的山水文化气息,在世界上可能是绝无仅有的现象。这有四点直接原因:
1.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国古代文明一直延续下来。延续意味着文化积累的身后,甚至还保留着原始状态的某种形态,
2.中国有着世界上最广泛独特的自然地理山川面貌。与自然展开殊死搏斗,也是山水文化产生和传播的重要前提。
3.中国古代特有的天文、农业、水利和哲学思想培育。山水文化的直接形成是从科技和哲学思想发展而来的。 4.有了理性的探索。
因此,中国古代山水文化发展与城镇规划建设活动,自始至终是结合在一起的。
中国山水文化在城市中最终表现特性为以下两种情况:
1.水面和山岗以及周围地区的建筑、桥梁、道路等级重视聚体,有重视个体; 2.无论是水边建筑还是山上建筑,大都以“曲折、小巧、院落、群组”取胜。
以上的两种景观与西方建筑的城市风格是大相径庭的,中国是将建筑与城市融于自然之中,而西方则是突出于自然之中。
山水文化对城市规划的影响是逐步积累加深的,在一个区域形成高潮之后,才反应在
少数重要的城市之中。一座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山水则是城市发展之源。在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要使城市整体达到和谐,像自然界一样和谐协调,与自然相处也达到和谐。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解决城市与山水的关系,则成为规划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山水与建筑的、城市的关系,按照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命名的说法,是否也可以引申为:建筑之意不在木和砖,在于修身养性,循规蹈矩;城市之意不在挖和填,在于遵循儒家秩序,观赏自然山水。
自然,提到山水文化,提到与城市与自然和谐,必然要提到园居文化。微缩自然和借用自然都是是园居建筑的特有方法,城市也是如此。
二、园居文化之沧浪亭
中国古代习惯上称住宅中附有的小花园为山水园。山水园是一个文化性的概念,大到现代城市的小公园,小道一缸荷花或一颗石榴树,都是山水文化的产物。
山水住宅的发展形成,对城市组成水平展开式布局是有深刻影响的。山水住宅文化的主张,简言之就是将城市建设称自然山水的式样,使城市与自然山水融合,而不是驾驭于自然之上,也可以理解为“园林化城市”。当然,在物质条件很差的古代社会,这只能是上层统治者的设想,但也代表了城市的一种理性方向。
园居文化的实例之一沧浪亭位于苏州市城南三元坊附近,在苏州现存诸园中历史最为悠久。始建于北宋,为文人苏舜钦的私人花园,称“沧浪亭”。沧浪亭占地面积1.08公顷。园内有一泓清水贯穿,波光倒影,景象万千。(如图1)
沧浪亭位于苏州府学之东,府学及时现在的苏州文庙。故址北、东、南三面邻水。南北两侧湖面较大。再南是农田及苏州城墙,是一片田野景色。
入口在北面,跨过水面,整个园址北部是一片山丘,南面有一小片平地,东面依水面。西面也有小平地。而忽的北面和南面(不属于别业范围)有大片竹林。山丘的南部也有竹林。苏舜钦将住所设在山丘中部高爽之地,便于通风,最高处件沧浪亭。沿湖的廊子在《沧浪 图1 沧浪亭 摘于互联网 亭记》中并没有记载,也可能是补建了
廊子。总之,从平面布置来看,既实用又因地适宜,内外处理恰到好处,是分散于集中相结合的形式,已走上融合的布置方式,是一出成功的范例。图2是根据宋苏舜钦《沧浪亭记》绘制,有关部分原文如下:
“予以罪废,无所归。扁舟吴中,始僦舍以处。时盛夏蒸燠,土居皆褊狭,不能出气,思得高爽虚辟之地,以舒所怀,不可得也。”
“一日过郡学,东顾草树郁然,崇阜广水,不类乎城中。并水得微径于杂花修竹之间。东趋数百步,有弃地,纵广合五六十寻,三向皆水也。杠之南,其地益阔,旁无民居,左右皆林木相亏蔽。……坳隆胜势,遗意尚存。予爱而徘徊,遂以钱四万得之,构亭北碕,号“沧浪” 焉。前竹后水,水之
阳又竹,无穷极。澄川翠干,光影会合于轩户之间,尤与风月为相宜。”
三、苏州城市规划
苏州,这一闻名于世的江南水乡名城,一直站在我国名城保护工程的前列。其保护规划的制定对我国文化名城的保护事业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1.城市概况
这座世界闻名的古老城市,已经有2500年的历史。早在公元前514年的春秋时代,它已是吴国的都城,在漫长的历史中虽然历尽沧桑,但城址至今未变。古城内河道纵横,河、路结构构成双棋盘式格局,居住房屋邻水建造,前街后河,粉墙黛瓦,形成了“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水乡城市风貌。苏州古城的布局结构充分反映了我国古代高水平的城市规划与建筑技术,并典型地呈现了封建时代地区中心和州府城市布局的特征。
苏州古城始建于公元前514年。宋代的 《平江图》 (如图3)是一幅反映当时城市布局的珍贵城市平面图。因上图所记载的城市格局于今天苏州古城的主要道路和水系基本相符,一些重要的城门、庙宇、高塔、园林、名胜及桥梁、道路等许多尚存,名称也沿用至今,实在是弥足珍贵。苏州古城布局以水为中心进行规划和建设,自然和人工开掘的方格网河道系统与方格网道路系统密切结合,形成水、陆配合,路、河平行的双棋盘式城市格局。
苏州的民居分布广、数量大,无论平面、造型还是装饰,均具有浓厚的水乡风格,是江南民居的典型代表。其民居整体构图与空间处理、建筑手法与装饰艺术灯是城市面貌的重要反映。
另外,苏州古城内外建筑遗存众多,尤其是明清建筑比比皆是。苏州古典园林是江南私家园林的代表,大小
园林之多、艺术造诣之高,为当今世界园林艺术之精华。 图3 平江图 摘于互联网
2.城市保护规划
苏州是一个重要的地区中心城市,随着经济的发展,古城内外的工业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保护与发展、传统与现代的矛盾就更加突出,对于苏州的城市总体规划,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对于苏州的整体规划有一下几个要点:
(1)全面保护古城风貌
(2)全面控制古城,积极发展新区 (3)建筑高度的控制
图2 宋沧浪亭平面想象示意图 摄于参考文献【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