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校园自杀现象的研究报告

关于校园自杀现象的

研究报告

摘要: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大学生自杀早已不是什么新闻了。据不完全统计,北京去年有19名大学生自杀身亡,而今年到目前为止也有15名大学生先后离开了我们这个世界,其中还不包括自杀未遂者。同时,现阶段大学生自杀事件的动机已有了显著的变化,从以情感为主流动机开始转变为以学业、事业为主流动机的复杂化,从这一点我们不难看出,这些动机已经以大学生作为独特对象了。再者,学校为了维护自己的形象,完全封杀了某些不光彩的自杀事件或者淡化它们,也使对大学生自杀的正面制止遇到了不应有的阻碍,避而远之并非合理的解决之道。

本文通过校园调查、访谈等方式,分析校园自杀现象的原因,并给出一定的解决措施,希望能为校园文化建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

校园自杀 原因 解决方法

一、 前言

(一)研究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1.实际意义

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急剧转型期间,自杀问题已经成为了人们不能回避的一个沉重的社会话题,富有人文精神的高校是一个充满理想和希望的地方,也是无数学子努力拼搏奋斗的目标,这原本是培养和完善各种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的地方,近几年却频繁出现高校学生自杀的现象,由此也引发了人们对我国教育体制所存在弊病的高度关注。大学生自杀对其自身、亲友、学校及整个社会造成了无可挽回的巨大损失。学校作为学生知识及各种思想意识传授与启蒙的地方,在教书育人上理应承担更多的责任。但是在现行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洪流驱使下,我们的教育在追求知识、技能的过程中产生异化,注重功利性与实用性较强的训练和操作,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和生命的呵护。为了追求片面的升学率,我们的教育失去了其价值追求和人文精神的蕴涵,从而陷

入了物质与自我的羁绊。尤其是对于高校教育而言,当激烈的就业竞争不断加大大学生的学习压力时,外部环境迫使当代教育部分异化了自己的教育使命,荒废了他在意义世界中导行的职责,不能让人们从人生的意义、生存的价值等根本问题上去认识和改变自己;也必然前提性地要抛弃塑造人自由心灵的那把神圣的尺度;把一切教育的无限目的都化解为谋取生存适应的有限目的,教育也就失去了它本真的意蕴。因此,对于高校大学生自杀问题的研究已经成为各大学者争先研究的话题。 2.理论意义

我国生命教育研究开展的时间较短,与早已开展生命教育的西方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但国内生命教育研究已经成为中国教育研究的重点,研究成果越来越多。我国香港、台湾地区生命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开展较早也较系统。但这些研究和实践基本上都是针对青少年和儿童,直接触及高等教育的不多。为此,在我国开展生命教育研究的首要前提,就是科学规划并丰富生命教育理论内涵。这就需要遵循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科学导向,深入发掘继承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关生命意识的合理养分,在借鉴国外生命教育理论的同时,始终坚持生命教育理论的时代性和创新性。

首先,马克思人的存在形态理论为我国形成和完善生命教育理论提供科学指导。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制定教育方针的理论依据,也构成生命教育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极其重视未来新社会中人的因素,肯定人的价值,承认人的个性与主体地位,以及人的尊严和人的全面发展,而人的生命的存在与发展则是人的各种因素的前提和基础。因而要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就必须实现生命的充分、全面与和谐发展。这就在客观上要求对人进行生命教育,突出生命教育就是充分尊重人的生命成长、发展人的主体性这一本质,从而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因此,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既是生命教育的理论依据,同时也为我国生命教育的顺利开展指明了正确方向。

其次,西方生命教育思想为我国生命教育发展提供有益的思想补充。生命教育运动兴起后,很多国家纷纷开展不同形式和主题的生命教育,像美国的品格教育、迎向生命挑战的教育、情绪教育,日本和韩国的寒冷教育,北欧国家的孤独教育等,现在生命教育在国外已经成为世界性的思潮。国外生命教育的指导思想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