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优秀说课稿合集

《苏州园林》说课案

一、说教材:

《苏州园林》是初中语文第四册第一单元的讲读课文,这是叶圣陶先生的一 篇准确把握了事物特征的优美的说明文,原是为摄影集《苏州园林》写的序。

苏州园林闻名中外,林林总总,设计者与建筑者争奇斗巧,别出心裁,因此异彩纷呈,特色鲜明。而本文作者另辟蹊径,异中求同,牢牢把握住苏州园林的“图画美”这一特征,从总体上介绍,顺畅自然,通俗易懂,不仅展现了深厚纯熟的文字功力,更显示了不同凡响的思维水平。

教学大纲规定本册教学重点是培养说明能力,本单元的教学要求为抓住特征说明事物。本课的特点是抓住主要特征,按总分结构进行说明。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二年级是培养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关键时期,而说明文所具有的科学性、条理性、逻辑性等特点,正适合培养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因此,本课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新教材强调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注重培养创 造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拟定教学目标为: (一)理解本文说明对象的特征及文章的总分结构,体会本文说明语言的多样性; (二)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陶冶审美情趣,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三、说教学方法:

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现代

教育理论也认为,比传授现成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因此,教学中最重要的是研究如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积极性,如何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鉴于此,我决定在教学中首先与学生建立真挚、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其次本着启发式原则,通过多种具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突破教学重难点,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会学生学习。

(一)问答式教学法:它能充分发挥师生两方面的积极性,用此法可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二)讨论式教学法:由于问答法可能造成师生交往范围过窄,不利于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因此结合采用讨论法。这样信息交流量更大,使信息呈立体交叉方式传递,改变了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结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民主气氛更浓,有利于激励广大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评论与争辩的能力,激发创造性思维。

(三)情境教学法:一般在文学作品教学中常用,但我认为,本文的说明对象是具备审美条件的园林艺术,文章又是文笔优美的典范,完全可以运用情境教学法达成教学目标(二)。并且情境教学法可以激发兴趣,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各方面的协调发展,所以说明文教学中也应恰当运用。具体采用多媒体课件(苏州园林的照片、故宫和西方园林的照片、重庆夜景录像)、投影仪等,尽量给学生以直观感受,刺激学生的多种感知觉器官,增强教学效果。因为心理学实验表明:形声并举同时刺激学生感官,可使其对信息的接受与记忆保持收到1+1=3的效果。

另外,教会学生相应的阅读方法,培养自学能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朗读法:教会学生朗读,要求准确、流畅、传神,齐读要整齐。这是一种短时间内同时调动眼、口、耳、脑共同活动的阅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能力,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1

(二)速读法:这是一种眼脑直映、迅速获取有用信息的阅读方法,有利于广范吸收知识,迅速开发信息资源,尤其适应快节奏、信息化的现代生活需要。具体教会学生用扫视法默读,提高阅读效率。

四、说教学程序:

本课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教学程序如下(重点为把握事物特征,掌握 总分结构。) (一)课前预习:

1、扫清字词障碍,理清文章结构;

2、搜集苏州园林的照片、图片,感知苏州园林的特点。 (二)导入新课: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之美,山清水秀,人杰地灵。而苏杭美景之最,还在于园林艺术之美。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苏州园林,处处呈现诗情画意,充满人文思想,置身其中,足以陶冶性情,自得其乐。苏州有四大名园:拙政园、沧浪亭、狮子林和留园,都是园林中的精品极品,处处体现中国江南宅第园林的独有特点。(投影照片)今天,我们学习叶圣陶先生的《苏州园林》,看他笔下的苏州园林呈现出什么样的特征?

这样以情境教学法导入新课,生动有趣,又补充了与课文有关的具体情况,增强直观感受,能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便于进入理想的学习氛围。

(三)分析理解,这是突出重点的环节,用问答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达成目标,并进行具体的学法指导。

1、配乐范读一二段,要求听读时思考作者怎样介绍苏州园林特征的。 2、学生齐读一二段,要求准确、流畅,感知课文内容。

3、学法指导,扫视法:找中心词、句、段,抓文章起始句、收结句、起

始段、结尾段;借助注释、提示、思考和练习迅速把握文章。带着明确的目标扫视课文,取己所需,省略其余。培养学生默读、速读的习惯,提高概括能力。

4、提问:

A、作者对苏州园林总的印象是什么?(引导理解第一段,抓住作者的评价——“标本”) B、“标本”一词怎样理解?用这个词好在哪里?(引导体会苏州园林的地位、影响) C、苏州园林一百多处,作者到过的不过十多处,就写出了本文,这是否会犯片面性的错误?(通过此问激发学生兴趣,并自然转入下一步骤。)

5、解题、简介作者和文体,同时回答上一问题。(要点:作者去过有代表

性的园林,深刻了解其特征;这是为摄影集写的序,苏州园林具体的风貌照片中都有。因此,作者才异中求同,在第一二段点出其总特点及其表现,下文即分别介绍。文章用了先总说后分说的结构,便于有条理地准确说明。)

这一步充分利用了学生注意力的分散期。教学心理学研究表明,新课导入

后的5-7分钟,是学生注意力的稳定期,是教学的黄金阶段,但最优秀的学生也超不过15分钟,之后就是注意力的分散期。因此,我改变传统的课堂结构,将简介作者等情况放在重要的朗读、熟悉课文之后,使教学重点尽量放在黄金阶段完成,而在分散期就及时变换活动方式,用生动有趣的介绍使学生消除疲劳,以饱满的精力投入下一黄金阶段的学习。

6、提问:

A、苏州园林很多,作者认为它们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引导分析第二段,

2

抓全文中心句:“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投影板书“图画美”)

B、作者从哪几个方面介绍苏州园林的主要特点呢?(抓住四个“讲究”,理解主要特点的具体表现。投影板书“布局美,配合美,映衬美,层次美。”)

C、第三、四、五、六段与第二段是什么关系?(引导理解总分结构。二段总说,三至六段分说,分别与第二段的四个“讲究”照应。)

7、教师示范分析第三段: A、学生齐读;

B、分析:用了比较说明,分说布局特点,(投影故宫、西方园林的照片,进行比较:对称与不对称)。还用了比喻说明,以图案画与美术画的区别来说明苏州园林的布局讲究自然之趣,不对称。

8、学生讨论分析四至六段。(与第三段一样是分说,并且是主要表现总特点的,所以三至六段均是详写。)

9、提问:第七、八、九段写的什么内容?与全文中心有何关系?(引导理解这仍是分说,扣住“图画美”的总特点,说明苏州园林细部注意角落的图画美、门窗的图案美、园林的色彩美。投影板书。)

10、学生讨论明确:七至九段是次要部分,略写。全文说明顺序为逻辑顺序。(总分、从主要到次要都是逻辑顺序。) (五)迁移练习:

1、放《鸟瞰新重庆》录像的夜景部分,要求看后介绍重庆夜景的特点;选择恰当的结构顺序。 2、学生讨论,拟出写作提纲;

3、抽学生念提纲,教师评点、板书(附后) 4、要求课后完成作文,不少于400字。

(六)教师利用板书总结,突出苏州园林的主要特点及文章的结构特点,给学生留下鲜明的印象。这一步充分利用学生注意力的反弹期(下课前3-5分钟),体现教师主导作用。反弹期是巩固知识的最好时段,能使课堂所学知识在大脑中留下清晰印象,而这首次印象对知识的巩固和保持意义重大。

五、说板书:

学生一般学说明文感觉枯燥,兴趣不大。而本文文笔优美,苏州园林的特点又是图画美,因此课文板书打破惯例,设计为一把古色古香的扇子(见《优秀板书设计集》),用形式美吸引学生,提高兴趣。写作板书扣住了重庆夜景总特点,也突出了分说的两个方面,便于指导学生写作。

3

《怀疑与学问》说课稿

一、 教材分析:

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主题是“创造的乐趣”,旨在通过阅读激发学生创造的兴趣,培养创新的观念,培养学生细致观察、坚持积累、敢于质疑的语文习惯,注重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增强创造的自觉意识,激发创新的精神。在教学本课时必须体现这一目标,与此同时,不能忽视议论文的教学,这是一篇谈治学方法的议论文,也是本册的两篇议论文中的第一篇议论文,要做好议论文知识的回顾指导,要求学生按照阅读一般议论文的方法去学习本文。

二、目标分析: (一)知识能力:

1、理清文章的结构,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设立分论点分层次论述的结构。 2、学习本文事例、道理和对比论证方法及在论述中的的作用。 3、学习本文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透辟周密的语言。 (二)情感态度:

1、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从而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 2、认识怀疑和创造之间的联系,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重点难点: 1.重点:

(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设立分论点分层次论述的结构。 (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及作用。 2.难点:

品味论证语言的特点,结合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明白怀疑和创造之的关系。 三、教法学法分析:

1、通过学生自主阅读,提取信息,提出疑问,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相结合,指导学生在小组学习中掌握方法。对于本文论证方法和论证语言的学习,采用小组探究,全班交流,师生总结的方式完成。(新课标提出,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四、教学程序

4

一、 导语设计:牛顿因为有“苹果为什么时候会落地”的疑问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因为有“水开了,壶盖为什么会跳起来”的疑问发现了蒸汽的力量;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论产生了怀疑,而得出了自由落体定律;哥白尼对前人的成果不盲从提出了地动学说;这些创造都是从怀疑中来,那么怀疑和学问和创造有什么关系了,让我们来学习顾颉刚先生的《怀疑与学问》

简介作者

引用名人事例引发学生对怀疑的关注,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与课文对话的欲望。 老师介绍一般议论的知识,论点,论证,论据。要求,学生自由读课文。 板块一:自主读,整体感知

师生共同回顾议论文的相关知识。学生围绕议论文的一般要求,选择自己喜欢的阅读方法,自由充分地阅读课文。

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掌握阅读一般议论文的方法,并质疑,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敢于质疑的语文习惯。从理清文本结构入手,尽量激发学生自己搜集整理信息的意识,在基础的内容弄清楚之上,提出问题。

学生自由发言,呈现阅读结果,同时提出疑难之处。老师板书重点(如论点和分论点,论证的方法)和疑难问题。

板块二:自主说,发言交流。

一是我已经知道了什么,二是我还想知道什么?

学情估计:学生知道的可能有本文的论点,分论点,论证的方法,从中得到的启示。还想知道的如个别句子的含义,论据的作用等。

通过呈现学生阅读结果,把握重点,对于学生的疑难问题,可能会参差不齐,但仍需板书到黑板上,体现对学生劳动成果的尊重,保护学生质疑问难的积极性。

学生交流。教师指导解答。补充板书重点。 板块三:合作探究——解难答疑。 采用三种方式,直到解决为止:

1、学生帮助解答;2、小组讨论解答;3、老师指导学生解答。

通过上述两个板块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解决论点与分论点的关系,论证方法,理清文章层次结构,明确作者论述的思路。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参与讨论,师生总结归类事例、道理和对比论证的地方并说说其作用,说说论证语言的特点。

板块四:探究性评读,分组合作探究,围绕“论证方法”和“论证语言”两方面进行。 (1)归类课文中论证方法,并说一说论证方法在论述中的作用。

5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