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精品课程《普通地质学》教学大纲及教案

● 若河口处侵蚀面下降,也会发生溯源侵蚀。 ● 溯蚀、下蚀总是相伴而生,下蚀必导致溯蚀。

● 溯源侵蚀使河流变大、变长,并且把许多支流连成一片。 ●主流+支流=水系,分布区称流域(如长江流域)

●分水岭:流域与流域之间的高地. 秦岭-巴颜克拉山是长江、黄河的分水岭。

二侧河流的溯源侵蚀会降低分水岭高度。如果二侧溯源侵蚀能力相同,分水岭仅降低高度,位置不变;如果溯源侵蚀能力不同,分水岭向着侵蚀能力弱的一侧迁移(图11-18)。 ● 河流袭夺:由于溯源侵蚀,一条河流将另一条河流上游的水截夺过来。在二条流向垂直的河流之间最易发生。

第三节 河流的搬运作用

返回

一.流水质点的两种运动方式

1.层流:流体流动时,质点不互相混合,流动的层与层之间不交错。在水浅、流速慢、河床平滑的河段,可成层流。

2.紊流:流动层交错,质点互相混合。河流主体表现为紊流运动。 二.物质的三种搬运方式

1.拖运(底运): 物质粗大者多在河床底运。当流速变小时很容易发生沉积。 2.悬运:物质较细者,则呈悬浮状态搬运。如粘土。

3.溶运:物质极细者,便呈溶液状态搬运,溶运物主要有Ca、Mg、碳酸盐等。 三.河流的沉积作用:专指河流范围内的沉积

1.沉积的原因:流速降低、流量减小、搬运物增多(搬运力小于搬运量)。 2.河流沉积物(称为冲积物)的五大特征

(1) 分选性好 长时间稳定的河流水动力,可使各种粒级的物质充分分开 ⑵ 磨圆度好长距离搬运,使岩块变圆滑。

⑶ 成层性好二个周期变化因素:洪水期,粗,枯水期,细;夏季,颜色淡,冬季,颜色深。 ⑷ 韵律性好形成递变层理。河流的一次侧向摆动,由下到上可形成:河床沉积(粗)、河漫滩沉积(中)、牛轭湖沉积(细)。

⑸具流水成因的原生构造冲刷痕,波痕,砂丘(Dune,大的波痕),交错层,前积层等 四.沉积作用形成的地形

1.心滩 河流开阔处流速变小→产生双向环流 →粗碎屑沉积在河流中部→不断淤积成心滩。 心滩在洪水期淹没、枯水期露出水面。

56

2.江心洲 心滩进一步扩大为江心洲。

江心洲的特点是:洲头侵蚀、洲尾沉积、向下游迁移。一般洪水不会淹没。如移向河边,则和河漫滩会合。如南京八卦洲、湘江橘子洲。 3.边滩:凸岸的堆积体。洪水期淹没;由单向环流形成。 4.河漫滩与冲击平原

●边滩加宽、加高,面积加大,形成河漫滩。 ●洪水期淹没、枯水期露出水面。 ● 宽广的河漫滩可形成平原或丘陵地区。 ●河漫滩的二元结构:下部为河床砂砾沉积; 上部为河漫滩泥质粉沙质沉积。

●自然堤:洪水溢出河岸,流速骤降,大量泥沙沉积,形成自然堤。如长江芜湖与安庆之间的自然堤;多为一般年份阻挡洪水的天然屏障。

●冲积平原:河床连续摆动,河漫滩连片扩大,形成冲积平原;主要由河流冲积物组成. 区别:洪积平原。

5.三角洲 Delta: 在河口部位,因流速降低,动能减小,形成的大规模沉积体平面上呈三角形,称之。进一步发展则形成三角洲平原。 ● 三角洲的形成条件:

1.有充足的沉积物来源;2.河口处坡度较小,易于沉积(日本东部不能形成);3.水动力较小,沉积物易于保存。 ●三角洲的形态:

1.鸟嘴状(一条河流入海者,如长江);2.鸟足状(若干条河流入海者,如密西西比河);3.扇形(许多条河流入海着,如黄河)。

●唐时扬州位于长江口,是个重要出海港口。唐天宝十二年(753年),鉴真和尚从这里东渡日本。现时的上海是公元十世纪才露出海面形成陆地的。元朝至元二十八年(1219年)才设县,1850年才成为商埠。当时的扬州,地位相当于今日上海,“舟樯栌比,车谷鳞集”,交通繁忙,手工业很发达,所产铜镜久负盛名,首饰玉雕制作精湛,造船业兴旺。

第四节 河流的去均夷化作用

返回

1.均夷化:河流削去突起河底、填平凹地,达到平衡的过程称之。

2.去均夷化:当侵蚀基准面下降,陆地上升时,或气候变暖冰雪融化、海平面上升,流量增加时,平衡被破坏,河流重新下蚀,此过程称之。

57

3.可以形成:(1)深切河曲: 切入基岩的河流。

(2)河流阶地:其特征有五点 a.原谷地残留在新的谷坡之上;b.形态上具平坦的表面和陡坎,陡坎向河;c.沉积物为泥、沙、砾;d.可对称也可单侧;e.洪水季节也不淹没;f.形成多级阶地,底新顶老。

4. 三级河流阶地 I级:近河床的堆积阶地(沉积物);II级: 基座阶地(沉积物+基岩);III级: 远河床的侵蚀阶地(基岩)。雨花台为浦镇组Np堆积阶地,故雨花石多。

第五节 准平原化与地貌演化

返回

1.准平原化:使高山变成平原的地质作用称之。地貌演化与河流的关系极大。

2.夷平面:当后期地壳抬升时,海拔高出平原,河流再下蚀,起伏增大;导致原先被松散河积 物复盖的地区被抬升,形成一系列起伏的山地。其相邻的平坦山顶位于同一高度,代表当 时的准平原表面,称作夷平面。

3.夷平面的年龄:a.保存最老的夷平面不超过130Ma(白垩纪K); b.越高越老(天山夷平面 往往大于2000米高度); 4.地貌的三期演化

●幼年期地貌:以下蚀为主,形成高山峡谷,V字形河谷. ●壮年期地貌:以旁蚀为主,形成宽广的河谷和低山丘陵.

●老年期地貌:形成准平原。地表微弱起伏,存在少数孤立残山。如淮北准平原。

第六节 河流发育同地质构造的关系

返回

1. 具体的河流与局部构造有关; 2.型式反应隐伏的构造; 3.区域河流分布与区域构造有关。 本章图像44个; 表格1个

58

第十二章 冰川及其地质作用

返回

冰ice, 冰川glacier,地质作用 geological action ● 冰的结构与石英很相似,为六面体: ● 封冻的河流称冰河;但它并不是冰川。 ● 冰川:分布于雪源区,由积雪压实而成的 巨大冰体,是高纬度区主要的外动力作用因素。 ● 它在重力作用下可由雪源区向外长期缓慢运动。

●古冰川是研究地球演化、地壳运动的一把钥匙,也是大陆漂移与板块构造理论建立的支柱基础。

● 乌鲁木齐南80km的冰达坂为现代山岳冰川。 中科院兰州冰川研究所取得了重大成果。

第一节 冰川的形成与运动

返回

Section 1 Formation and movement of glacier 一.冰川的形成

1.雪源区: 终年积雪区;一年之内积雪不会全部溶化或升华的地区。 ● 终年积雪区的下部界限为雪线。 ● 雪线的分布与下述因素有关:

a.气温(纬度或海拔高,冷,雪线低;反之,如赤道肯尼亚乞力马扎罗山,雪线就高); b.较大的降雪量(雪量小不能形成冰川);c.湿度(干冷、干燥地区雪线高); d.地形(平缓易保存、背阳易保存)。 2.积雪成冰(非水成冰!)

●需经四个阶段:雪花(Snow flakes)→(温度压力→局部熔融→排掉部分空气→重结晶)→粒雪(Grainy snow,白色的压实冰晶0.5-5mm)→(再压实→重结晶长大→进一步排去空气)→粒状冰(Grainy ice,乳白色)→(重结晶→增粗→变致密)→冰川冰(Glacier ice,兰色,比重0.9)

● 通常,积雪厚度达50米时,底部积雪就可转变为冰川冰;冰川冰由高向低运动,就成为冰川。

● 以雪线为界划分:冰川积累区(温带高山者称粒雪盆) 和冰川消融区(温带高山者称冰舌)

59

两类

积累>消融蒸发:冰川冰量增加,扩展延长; 积累<消融蒸发:冰川冰量减少,冰川退缩; 积累=消融蒸发:冰川物质平衡。

冰雪携带有大量古气候、古环境的信息! 研究冰雪可了解:

●气候的变化历史(最老冰盖有100万年)

● 不同时期大气的气体成分、压实程度、干扰大气层的因素、大气层的化学成分(主、稀土、微量元素、同位素、温室气体Greenhouse gases、无机+有机物)与大气化学过程。 ● 人类历史以来的火山活动及其特征(一次大火山爆发,一般要1-3年、有时4-5年才能降落到南极冰雪上)

● 生物化学循环与生物进化过程

● 美苏核大国60年代进行的频繁核试验均被南极冰雪所记录

在南极,一般采用钻孔取冰芯的方法(在冰川流动很小的古山顶平台),辅以井槽探测。 2. 冰川的运动特征

●冰川与河冰及其它自然冰的区别:是否运动。 ●冰床坡度大、冰的厚度大,冰川的运动速度就快。

●流速不匀: 冰川底部和二侧的流速,小于中间和上部的流速。 ●可形成裂隙、褶皱、断裂:运动冰川的变形可用应力应变来分析。 ●冰川所携带的岩石碎块称为飘砾; 冰川消融时,飘砾变成冰蘑菇; 飘砾跌落,形成冰牙; 冰牙扩大则形成冰塔。

若见上述现象,则表明冰川已流到雪线以下。

第二节 冰川的类型

返回

一.大陆冰川

●范围广、厚度大、面形分布。 ●向四周运动,可越过较大地形障碍。 ●现代大陆冰川:格陵兰;南极。 二.山岳冰川:分布在中低纬度的高山地带

60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