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态活菌制品总论

微生态活菌制品总论

微生态活菌制品系由人体内正常菌群成员或具有促进正常菌群生长和活性作用的无害外籍细菌,经培养、收集菌体、干燥成菌粉后,加入适宜辅料混合制成。用于预防和治疗因菌群失调引起的相关症状和疾病。

微生态活菌制品必须由非致病的、活的细菌组成,无论在生产过程、制品贮存和使用期间均应保持稳定的活菌状态。它可由一株细菌制成单价制剂;也可由多株或几种细菌联合制成多价制剂。根据其不同的使用途径和方法可制备成片剂、胶囊剂、颗粒剂或散剂等多种剂型。目前,国内已经批准生产的微生态活菌制品有22种(见附录1),其中大多用于防治肠道菌群失调。

制造

微生态活菌制品的制备方法、工艺应能保证成品含有足够的活菌数量,保持其稳定性,同时应防止外源因子的污染。

一、基本要求

生产和检定用设施、原料及辅料、水、器具、动物等应符合“凡例”的有关要求。 二、生产用菌种

生产用菌种应符合“生物制品生产检定用菌毒种管理规程”的有关规定。 1、菌种名称及来源

选用的生产菌种应来自人体内正常菌群,或对人体无毒无害、具有促进正常菌群生长和活性作用的外籍细菌;细菌分离过程和传代背景应清晰;应具备稳定的生物学和遗传学特性,并能保持稳定的活菌状态。应经实验室和临床试验证明安全、有效。

2,种子批的建立

生产用菌种应按照“生物制品生产检定用菌毒种管理规程”的有关规定建立种子批系统。三级种子批应分别冻干,置适宜温度保存;种子批传代应限定传代次数,原始种子批和主种子批启开后传代次数不得超过10代,工作种子批启开后至发酵培养传代次数不得超过5代。

3、种子批检定

菌种的属、种型分类鉴定,应依据最新版伯杰氏细菌系统鉴定手册(Bergey’s Manual of Systematic Bacteriology)和伯杰氏细菌命名手册(Bergey’s Manual of Determinative Bacteriology)的有关规定,包括形态、生长代谢特性检查,原始种子或主种子还应作遗传特性和抗生素敏感性等检查。

三级种子批常规检查包括以下三项: (1)培养特性及染色镜检

将菌种接种于适宜培养基,置有氧或厌氧环境中培养,观察其生长情况,确定菌种为需氧性细菌或厌氧性细菌;以划线法观察在琼脂平板上生长的单个菌落的形状、大小、表面、边缘、透明度、色泽等特征;也可比较菌种在不同温度、pH、或氯化钠浓度等条件下的生长特性等。

取菌种的新鲜培养物涂片作革兰染色,在显微镜下观察菌体的染色反应、形态、大小和排列等,有芽孢的细菌应同时观察芽孢的形状、大小和位置(也可增做芽孢染色)。检查结果均应符合原始菌种的特性。

1

(2)生化反应

按附录XIV“细菌生化反应培养基”选择相应的培养基或其它适宜的方法进行,结果应符合原始菌种的特性。

(3)毒性试验

毒性试验是通过动物试验检查菌种是否存在不安全因素,以保证人体使用安全。 用体重18~22g小鼠5只,每只腹腔注射0.3ml新鲜菌液(不少于1.0×10CFU /0.3ml),连续观察3天,小鼠均应健康存活、体重增加;或每只小鼠经口灌胃0.5ml新鲜菌液(不少于1.0×10CFU /0.5ml),每天1次,连续3天, 从第1天灌胃起连续观察至第7天, 小鼠均应健康存活,体重增加。

除另有规定外,原始种子或主种子批还需进行以下检查: ①细菌代谢产物-脂肪酸测定

用气相色谱法(附录Ⅲ C)或其他适宜的方法进行,应符合该菌种的特性。 ②遗传特性分析

可采用细菌DNA 的G+C mol%的含量测定或其他适宜方法进行,应符合该菌种的遗传特性。 ③抗生素敏感性试验

采用琼脂扩散纸片法或其他适宜方法进行菌株的抗生素敏感性检查,应符合该菌种的特性。

④稳定性试验

菌种在适宜培养基中,连续传代30代次后,将第30代培养物作种子批检定,全部检查结果应与原始菌种的特性一致。 三、菌粉制造

应包括种子液制备、大罐培养、收获菌体(或芽孢)和菌体干燥制成菌粉。如生产多价制品时,应每种菌分别培养,制备单价菌粉。 1、生产用种子

启开工作种子批菌种,接种于适宜培养基进行多级种子扩增,应涂片作革兰染色,在显微镜下观察5~10个视野,细菌的染色反应、形态应一致并符合生产用菌种的特征。制备过程应防止污染,菌种传代次数应符合规定。 2、生产用培养基

采用经批准的培养基用于生产。 3、培养

采用液体培养。将种子液置适宜条件下培养(包括厌氧或需氧、温度、时间等),培养过程中取样涂片作革兰染色镜检、PH值检测等,芽孢菌需进行芽孢形成率的检测,均应符合规定。培养结束后取样做纯菌检查,如发现污染应予废弃。

生产多价制品的单价菌粉时,应分别培养。 4、收获菌体和制成菌粉

培养结束后离心收获湿菌体,与适宜的分散剂、稳定剂混合。采用冷冻真空干燥法干燥菌体,芽孢菌可采用加热干燥方法,再经粉碎、过筛制成粉末状菌粉。

9

9

2

5、菌粉的保存与有效期

应通过活菌稳定性试验确定保存温度和有效期。 6、菌粉检定

按“菌粉检定”项进行,符合规定后方能进行半成品配制。 四、半成品 1、配制

根据菌粉的活菌数量,以适宜比例与辅料混合均匀后制成半成品。配制多价制品时,应将各单价菌粉、辅料按配方比例和配制程序混合均匀,配制过程应防止污染。

2、半成品检定

按 “半成品检定”项进行,并符合规定。 五、 成品 1、剂型制备

根据制品的用途、使用对象和用药途径等因素确定剂型。制备过程应符合附录Ⅰ“制剂通则”项下相关剂型的规定。

2、分批

应符合“生物制品分批规程”规定。 3、分装、规格和包装

制品的分装应符合附录Ⅰ“制剂通则”的有关规定。包装应符合“生物制品包装规程”的有关规定。规格应符合批准的规格要求。

检定

微生态活菌制品质量检定应包括菌粉检定、半成品检定和成品检定。 一、菌粉检定 1、 外观

应为白色、灰白色或灰黄色粉末。 2、目的菌检查

取少量菌粉加入适量灭菌生理氯化钠溶液或适宜稀释液后,涂布在适宜琼脂平板上,在适宜条件下培养,其培养物的生长特性和染色镜检的特征应符合生产用菌种特征。

3、杂菌检查:

杂菌检查:方法和结果判断见本总论附录3。 如不符合规定应废弃。 4、干燥失重

菌粉中残余水分的含量会直接影响活菌的生存,须进行菌粉干燥失重的检查。应按附录Ⅶ L或仪器方法测定。

5、活菌数测定

测定每克菌粉中含有的活菌数量。方法见本总论附录2。 二、半成品检定

半成品须作杂菌检查,根据用药途径确定杂菌检查的质控指标。方法和结果判断见本

3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