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八年级物理下册 9.2 液体的压强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

2019年八年级物理下册 9.2 液体的压强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既是压强知识的延伸扩展,又是学习大气压强知识的基础和铺垫。本节安排了“设计实验感受液体压强存在”和“探究影响液体压强大小因素”的活动,让学生在自我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引领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

本节课用两个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引导学生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计算公式的推导。 第二课时,连通器的原理,船闸。 下面我说的是第一课时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有效的学习始于准确的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所以准确、易懂、可行、可测的目标能使学生明确学习的方向和任务,从而选择正确的学习方法进行有效的学习。我依据《物理课程标准》相关要求,同时针对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全体学生发展的原则,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1) 通过实验观察,使学生认识到液体内部和液体对容器底部、侧壁都有压强。

(2) 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

2、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初步了解探究学习的一般程序和方法

(2)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3)培养学生分析实验结果,从中得出规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感悟研究物理的过程和方法,享受学习的愉悦。 (2)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本节重点放在知道液体压强的特点,因为这是解释社会生活中相关现象的基础知识。 (2)难点:公式P=ρgh的理论推导的理解。

难点的突破,通过演示实验模拟液柱对底面的压强来建立模型液柱,通过求解液柱对底面的压强来推出液体内部压强的一般公式,让学生从具体实物到抽象的理想化模型,从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有助于学生思维的过渡,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通过一年多的物理学习,他们已经具备了初步观察实验、分析实验的能力。对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已不再陌生。但在具体操作方面还需要教师适当的引导。 三、教法学法分析:

(1)教法:本节课主要采用科学探究式和启发式教学法。 (2)学法: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四、教学程序设计 教学程序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教师主导 1、首先请一位同学上台演示实验:当把小桶拉高时,我们看到与小桶连通的小瓶瓶底的橡皮膜被涨破了。 思考:小桶拉高时为什么小瓶瓶底的橡皮膜会涨破? 2、利用多媒体展示三个问题情景让学生思考: 学生主体 观看 思考问题 设计意图及依据 通过这个实验马上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 情景1:你见过活的深水鱼吗?为什么? 情景2:潜水员下潜不同的深度为什么要使用不同的潜水服 ? 情景3:为什么水坝总是上窄下宽? (二)感受液体压强的存在 (1)准备多样器材,让学生自主选择完成实验:如塑料手套、两侧和底部都扎有橡皮膜的PVC管、空饮料瓶、锥子、盛水的水槽等。 动手实验 打开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最好的发挥,既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创新能力。 (2)设计完毕,个别组展示设计方案。 (3)想一想 a. 为什么液体对容器底和侧壁有压强? b.液体内部压强有哪些特点? 思考并回答 (三)分组实验: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大小 1.提出问题 2.猜想假设 液体压强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提出问题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发现问题的能力。 鼓励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和生活经验大胆进行猜想。 为了让学生提出合理的猜想,我设计了两个演示实验: 实验①.将四面贴有橡皮膜的立方体竖直放入水中,可看到立方体四面的橡皮膜都有不同程度的向框内凹陷。 实验②.将两侧扎孔,分别装有红色的盐水和水的两个矿泉水瓶放入水槽中,使瓶内、外液面相平时,松开堵在小孔的手指,可看见红色的盐水从小孔喷出,而红色的水没有喷出。通过这两个实验学生很容易猜想到液体的压强可能与深度和密度有关。 接着让学生说出其它猜想因素和猜想依据,老师对学生的猜想进行分类整理,学生的猜想可能有: 猜想1:液体压强的大小可能与液体深度有关; 猜想2:液体压强的大小可能与液体密度有关; 猜想3:液体压强的大小可能与液体重力有关; 猜想4:液体压强的大小可能与方向有关。 …… 学生猜想,并说出猜想依据 1.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和生活经验进行合理猜想,而不是胡猜、瞎猜。 2.让学生掌握“科学猜想”的方法。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