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永别了,武器》中主人公的男性气概 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设计)题目: 论文题目(中文):浅析《永别了,武器》中主人公的男性气概 论文题目(英文):A Brief Analysis of the Main Character’s Manliness in A Farewell to Arms 毕业论文(设计)研究的意义: 一. 选题意义 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Ernest Miller Hemingway,1899-1961),美国作家和记者,被认为是20世纪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海明威是美国“迷惘的一代”(Lost Generation)作家中的代表人物,作品中对人生、世界、社会都表现出了迷茫和彷徨。在海明威一生之中曾荣获不少奖项。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被授予银制勇敢勋章;1953年,他以《老人与海》一书获得普利策奖;1954年,《老人与海》又为海明威夺得诺贝尔文学奖。2001年,海明威的《太阳照样升起》与《永别了,武器》两部作品被美国现代图书馆列入“20世纪中的100部最佳英文小说”中。海明威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他是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海明威的作品标志着他独特创作风格的形成,在美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永别了,武器》是海明威早期代表作。被誉为现代文学的经典名篇。此书以海明威根据自己的参战经历,以战争与爱情为主线,描述了美国青年弗雷德里克·亨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志愿到意大利北部战争担任救护车驾驶员,期间与英国护士凯瑟琳·巴克莱相识相爱的故事。此书中以年轻人亨利在战争时代中所经历的生活为发展线索一步步地深入主题,通过详细地描述亨利参战、恋爱、逃亡、失去心爱之事,来突出战争的可怕性,正是战争的爆发摧毁了年轻人亨利的美梦与愿望。海明威成功地塑造了饱受战争摧残的主人公亨利这样一个坚强勇敢而又困惑绝望的英雄形象。而主人公亨利对战争的态度以及对心爱之人的态度更是表现出了十足的男子气概,在战乱中不惧死亡,挺身而出保护自己心爱之人,这也正是海明威“硬汉形象”的体现。 由此通过对《永别了,武器》中男主人公亨利的男性气概的分析,我们不但能够更深入地把握该人物性格特征,了解其性格特点对故事情节发展的关键性作用,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认识和了解作者对于男性气概的看法。 二. 研究对象的研究现状 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纯粹用动作和形象表现情绪,电文式的对话,简洁而真切的内心独白托讽于有意无意之间,简约洗练的文体以及经过锤炼的日常用语,构成了他独特的创作风格。中外学者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海明威的写作风格和他的反战思想上,以《永别了,武器》中男主人公的性格特点为主,从男性气概角度进行分析解读的相对较为少见。 2.1 对海明威及其作品的研究 国内外关于战争和文学创作之间关系的研究一直存在,很多学者在研究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二十世纪美国文学发展时都会对“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海明威及其文学作品进行深入探讨,研究成果颇多,综合起来主要集中在以下两方面: 第一,从传记研究角度,作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言人,海明威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同时担当着作家、士兵、战地记者、拳击手、渔夫、猎人等角色,总是可以轻易吸引众人的注意力。很少有作家像海明威一样,怎样生活就怎样创作,也很少有作家像海明威一样会与自己笔下的主人公密切相关。因此,关注其惊险、刺激的生命历程,也成为人们深入理解其文学作品不可或缺的方式。国内外出版的关于海明威的传记不计其数。其中最有权威性的是卡洛斯·贝克(Carlos Baker,1909—1987)在1981年出版的《海明威书信选:1917-1961》,他经过多年努力,研究了大量海明威的信件和手稿,这些经过精心挑选的信件向读者展示出海明威的侠义柔情、敏锐感受,以及他幽默风趣的一面。在这之后还有1985年杰弗里·梅尔斯的《海明威传记》,从主题上把握了海明威生平与写作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析。1992年,詹姆斯·R·梅洛在《海明威:无足轻重的一生》中大量记录了1921至1930年间海明威在巴黎的生活,把他的作品置于他的生活背景之中进行解读。国内研究海明威生平的专著也是不胜枚举,杨仁敬的《海明威在中国》,以1941年海明威访华为中心,从中国、美国和海明威夫妇三方面,揭示了这位大作家访华之谜;董衡巽的《海明威评传》和《海明威研究》(资料汇编)也是国内比较权威的关于海明威生平及其文学作品评述的著作。 第二,从文学角度,研究海明威作品中的多重叙事艺术。这一类别的研究包罗万象,综合分析国内比较有代表性的著作和论文,主要有以下两类:首先,从叙事手法方面,研究海明威作品中使用的多种现代主义创作技巧,代表作有:张薇的《海明威小说的叙事艺术》,此书归纳总结了此前国内外关于海明威的研究,清楚地剖析了海明威的叙事艺术的精湛。其次,通过对作品主人公、情节、环境等要素的文本分析,探讨海明威作品中所涉及的虚无、爱情、战争、死亡四大主题,以及由此体现并引发的关于海明威本人人生观、战争观、女性观、生态观等价值取向的讨论。比如桑德拉·惠普尔·斯帕尼尔(Spanier Sandra Whipple)在其论文“凯瑟琳和海明威准则英雄:在《永别了,武器》中的宿规与生存”(1987)中研究了《永别了,武器》中的凯瑟琳与亨利精神上的关系。她认为,凯瑟琳是书中的“准则英雄”,教导未谙世事的亨利,凯瑟琳在与亨利之间关系上起到了主宰作用。丁文《走出逆境重塑自我——试论<永别了,武器>中主人公亨利精神信念的变化》论述了亨利在厄运之中,性格和精神日趋成熟。他逐渐领悟了生活的真谛,不再游离在现实之外,他学会了忍受孤独,以淡泊的心境来面对残酷的现实,对付命运的挑战。他在荣耀和挫折之间寻求着新的人生价值,从而摆脱了虚无颓废的困扰,成为海明威式的人物典型。侯晓艳《“硬汉”与“弱者”——海明威双重性格论》从他的生活经历、他及其作品中男主人公对待人生、女性和事业的态度等方面来揭示出海明威性格的双重性,特别是其软弱的一面。李正中,高游的《战争与恋爱的双重主题——评海明威的小说<永别了,武器>》从恋爱与战争两个方面来阐述小说的双重主题。林广泽《海明威:美国精神的变通者》,利用主人公亨利来讲述一个实在的做人原则——求存抗争,实际上成为了美国精神的变通者。 2.2 对男性气概的研究 国外学者哈维·曼斯菲尔德(Harvey Mansfield)的著作《男性气概》(Manliness,2006)的出版奠定了“男性气概”这一概念研究的基础。这本专著梳理了自古以来男性气概在西方思想史中的文化内涵,为男性气概研究的内容、评判标准、定义等等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同时也标志着人文学科在男性研究领域占有了一席之地。国内学者对于“男性气概”这一概念的研究最为代表性的便是隋红升。他为我们从男性气概角度对文学作品进行解读提供了参考资料,隋红升以男性气概为角度,深入研究了多部西方文学和影视作品,他从男性气概相关概念辨析、男性气概在全球范围内存在的文化基础、男性气概的定义和基本文化内涵、男性气概的文学书写传统和诗学特性四个方面对这一关键词的概念属性、价值取向、评判标准、历史与现实意义以及美学价值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2015),并提出了男性气概所涵盖的六要素,即勇气、意志力、自我控制力、自信、责任心和荣誉感。 三. 本研究的目标 综观上述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均对男性气概作了不同程度和不同角度的分析。本研究拟根据国内外研究现状,结合《永别了,武器》中对主人公亨利的人物描写以及情节故事,从男性气概角度解读分析亨利这一小说角色,以丰富对此人物形象的理解。 四. 研究方法和资料收集 本研究是从特定角度分对作品的人物形象分析。研究资料结合了国外学者相关的文学著作和文学评论以及国内学者的相关评论。 五. 本研究的前期准备工作 首先,通读了原版小说,掌握该小说的主旨大意及相关信息,并适当参阅了林疑今版本的译文; 其次,通过网络查询、全文期刊检索和图书馆调研等,对国内外发表的有关男性气概的研究资料和著作进行了收集、整理和研读,大致了解了国内外学者研究的方向和基本动态;并尽可能多地收集国内外学者的有关《永别了,武器》人物的文学评论,以达到分析过程的严谨规范以及全面;并在有关男子气概概念以及特征的指引下,再次深入文本,从文本中标注出其展现男子气概特征的具体内容,为论文的撰写提供相应的文本证据与内容支撑。 最后,已经准备撰写初稿。 References [1] Mansfield, H. C. Manliness [M].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6. [2] Baker,Carlos.ed.Ernest Hemingway:Selected Letters,1917-1961,New York:Charles Scribner’s Sons,1981. [3] Baker,Carlos.Ernest Hemingway:A Life Story,New York:Charles Scribner’s Sons,1969. [4] Meyers,Jeffrey.Hemingway:A Biography,New York:Harper and Row,1985 [5] Mellow,James R.Hemingway:A Life Without Consequence,New York:Houghton Mifflin Company,1992 [6] Bederman, G. Manliness & Civilization: A Cultural History of Gender and Race in the United States, 1880-1917 [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5. [7] Putnam, Thomas. Hemingway on War and Its Aftermath. The National Archives. Retrieved November 30, 2011. [8] Benson, Jackson. Ernest Hemingway: The Life as Fiction and the Fiction as Life. American Literature. Volume 61, issue 3. 354–358,1989. [9] Spanier,Sandra Whipple.”Catherine Barkley and the Hemingway Code:Ritual and Survival in A Farewell to Arms.” Modern Critical Interpretations:A Farewell to Arms,ed.Harold Bloom,New York:Chelsea House Publishers,1987,131-148. [10] 隋红升. 男性气概 [J]. 外国文学,2015,(5):119-131. [11] 董衡巽. 海明威浅论[J]. 文学评论,1962,06:48-64. [12] 曾晓. 硬汉精神书写下的时代情绪——解读亨利所代表的“迷惘的一代”[J]. 参花(文化视界),2013,02:114+116. [13] 杨仁敬. 美国文学批评语境下的海明威研究[J]. 外国文学评论,2010,02:230-239. [14] 王澄霞. 女性主义与“男性气概” [J]. 读书,2012,(12):112-120. [15] 张薇. 海明威小说的叙事艺术[D].苏州大学,2003. [16] 丁文. 走出逆境 重塑自我──试论《永别了,武器》中主人公亨利精神信念的 变化[J].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04:121-125. [17] 李正中,高游. 战争与恋爱的双重主题──评海明威的小说《永别了,武器》[J]. 浙 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02:73-75. [18] 侯晓艳. “硬汉”与“弱者”——海明威双重性格论[J].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 学社会科学版),2000,03:81-84. [19] 陆维卫. 论海明威的“准则英雄”形象[D].上海师范大学,2006. [20] 顾秋红. 海明威作品中的亨利与圣地亚哥硬汉形象比较——以作品《永别了,武 器》《老人与海》为例[J]. 科技信息,2011,05:175+185.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