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城曲》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渭城曲》教学设计

定州市西城小学 王晓丹

教材分析】

《古诗两首》是冀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首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亲情关爱”,表现爱的博大与永恒。《古诗二首》表达了送别友人时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渭城曲》是本篇课文的第一首,是著名诗人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具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这首诗洗尽雕饰、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韵味深永独树一帜。 【学生分析】

学生通过过去四年的学习,对古诗已经有了基本认知,而且以前学过王维的诗,对诗人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学生鉴赏古诗的能力欠缺,可能对本诗的精妙之处和诗中所蕴含的感情缺少感悟,需要老师及时的点拨。 【设计思路】

在本课教学中我采用古诗六步教学法,即1.激趣导课,揭课题;2.、介绍背景,知诗人;3.自主学习,明诗意;4.想象诵读,悟诗情;5.创设情境,入诗境;6.迁移运用,创诗文。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 会写要求的生字。正确理解“更”“阳关”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二、能力目标

1、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初步认识送别诗。 三、情感目标

1、激起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方法】

以情景教学法及谈话法为主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感受古诗的魅力,读出诗的韵味。

难点:了解诗的意象,感知“雨”、“柳”在诗中的特殊情味;正确理解“西出阳关无故人”,通过“更”把握诗人的心境;送别诗的辨析和积累。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作者简介、有关送别诗的资料,做好对课文的预习。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听什么歌啊? 生:说出自己喜欢的歌名、歌星。

师:我们现代有层出不穷的流行歌曲,获得了大家的喜爱。那在千年之前的唐朝也有传唱不衰的绝世名作,我们一起来欣赏好不好?(播放古琴曲《阳关三叠》片段)古有伯牙和钟子期互为知音,伯牙一弹琴钟子期就能听懂他弹的是什么,老师刚刚放的古琴曲《阳关三叠》,你们听懂了吗?

生:没听懂。

师:毕竟大唐的时代离我们太遥远了,下面老师给你们放一首你们绝对能听懂的!(播放儿童歌曲《渭城曲》)这次听懂了吧!

生:听懂了。

师:你们听着这首歌的歌词熟悉吗?没错这首歌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古诗《渭城曲》。其实这首诗的原名为《送元二使安西》,因为这首诗写得太好了,当时的音乐大家根据这首诗谱出了千古名曲《阳关三叠》广为传唱,所以这首诗就又被称为《渭城曲》或者《阳关曲》了。(板书:渭城曲 送元二使安西)

现在我们开始学习今天的古诗了,首先谁来凭自己的理解来推测一下题目应该怎么读,怎样停顿?(指名回答问题)

生:(说出自己的见解) 师:(评价学生,并见机讲解) 渭城/曲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是一个地名,在长安的西北方,唐代人去西域常在渭城送别。 元二:人名,作者的朋友,姓元行二。 使:出使,接受朝廷的命令去某地执行公务。 安西:地名,在今新疆境内。

【设计意图:从学生喜闻乐见的流行歌曲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介绍背景,知诗人

师:老师让你们在课下查有关王维的资料,你们都查到了什么?(指名回答问题)

生:(展示自己的调查结果)

师:(评价学生,补充诗人资料,介绍创作背景)

王维,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开元十九年(731年),王维状元及第。晚年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王维精通诗、书、画、音乐等,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参禅悟理,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此诗是王维送朋友去西北边疆时作的诗。安西,是唐中央政府为统辖西域地区而设的安西都护府的简称,治所在龟兹城(今新疆库车)。这位姓元的友人是奉朝廷的使命前往安西的。唐代从长安往西去的,多在渭城送别。渭城即秦都咸阳故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设计意图:诗缘情而发。所以学习古诗,首先让学生明白诗题的意思,了解诗人,这样可以为后面学习古诗奠定基础,也是学习古诗的重要方法。】

三、自主学习,明诗意;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