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说教材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小数乘法》三说材料

南湾子学区中心校 李锋芹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要与大家交流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小数乘法”。下面我从三方面来解读课标和教材:说课标 说教材 说建议。

第一方面:课标要求 1、《数学课程标准》从四个维度对本册教材提出了具体要求: 知识与技能方面: (1)、 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乘法和除法的笔算。 (2)、 在具体情境中会用字母表示数,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用方程表示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并解决问题。 (3)、 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 (4)、 能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5)、 理解中位数的意义,会求数据的中位数。 数学思考方面: (1)、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2)、体会小数乘、除法是解决生产、生活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4)、培养学生对所学的概念、性质、法则、公式的形成过程,作出正确的判断,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问题解决方面: (1)、会用“四舍五入”法截取积的近似值和商是小数的近似值。 (2)、会用计算器探索计算规律,能应用探索的规律进行小数乘、除法的计算。 (3)、能运用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4)、会列方程解答应用题。 (5)、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方面:

1、让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

2、让学生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有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3、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4、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5、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2、本单元内容标准: (1)、自主探索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笔算,并能对其中的算理作出合理的解释。 (2)、使学生会用“四舍五人法”截取积、商是小数的近似值。

1

(3)、使学生理解整数乘、除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4)、体会小数乘法是解决生产、生活中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 第二方面:说教材 1、编写特点

(1)选择“进率是十的常见量”作为学习素材,引入小数乘法的学习。 对于五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而言,“元、角、分”、“米、分米、厘米”是他们再熟悉不过的计量单位了。根据学生已有的这些知识基础,教材从丰富多彩的校内外活动中,选择“买风筝”(与元、角有关)、 “换玻璃”(与米、分米有关)的活动为背景,引入小数乘法的学习。这样的生活背景,不但能激发童心童趣,而且能促成学生利用元、角之间、米、分米之间的十进关系顺利沟通小数乘法与整数乘法的联系,利于学生将新知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系统中。

(2)淡化小数乘法意义的教学,突出计算方法的教学。

小数实质上是十进分数,要让学生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应从分数乘法的意义入手。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根据小数与整数的密切联系,教材先教学小数乘法,再教学分数乘法。与原义务教材比,淡化了小数乘法意义的教学,把重点放在计算的算理和方法的总结上,引导学生利用因数的变化引起积的变化规律来解释小数乘法的算理,并由此总结小数乘法的一般方法。

(3)应用转化和对比,概括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小数的书写方式,进位规则均与整数相同,所以,教材紧扣两者的密切联系,引导学生: ①用转化的方法,将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法。

②用对比的方法,处理积中小数点的位置问题。教材在例3、例4中,均采用对比的方法,引导学生分别观察因数和积中小数的位数,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然后利用这一关系,准确找到积中小数点的位置。

2、编排体例

新教材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无论是内容的选择还是呈现方式上都很好的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他不仅结合了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强调从学生以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其基本模式是问题情境——探究新知——归纳总结——解释应用与拓展。

(1)选择与“米、分米”有关的校园生活——换玻璃为学习背景。

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许多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小数乘法。更换橱窗玻璃是校园生活中的平常事,借此对学生进行爱护公物、保护校园环境的品德教育。并由此创设了问题情境。 (2)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学习中理解小数乘小数的算理。

通过两个小朋友的对话,“两个因数都是小数怎么计算呢?也可以把它们看作整数来计算吗?”引导学生在例2的基础上再一次想到用转化的方法,将两个因数同时转化为整数,再进行计算。

教材例4中组织学生应用交流的方式,按一定的序引导学生进行总结。这个序以图、文、式并茂的方式呈现在师生的眼前:先按整数乘法算出积--->再给积点上小数点(根据积和因数中小数位数的关系)--->积的小数位数不够,应在前面用0补足。这一系列都是学生自主探究新知的过程,经过这一过程归纳总结出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2

(3)前面的小数乘法,都是一步计算。在学生比较熟练地掌握小数乘法以后,例7引入连乘、乘加、乘减两步计算,把小数的加、减与乘法融在一起,巩固加、减计算技能,提高综合计算能力。也就完成了对新知的解释、应用和拓展。

3、知识结构与立体式整合 (1)、单元内容结构

第一单元的内容包括:小数乘整数、小数乘小数、积的近似值、有关小数乘法的两步计算、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在每一部分的内容中又有分支内容,其中小数乘小数的教学是重点内容。

(2)、横向整合

小数乘法是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内容,这一部分的知识是按由浅入深的顺序进行安排的。首先让学生根据已有经验掌握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探究归纳出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然后用小数乘法来解决实际问题,在学生比较熟练计算小数乘法以后,引入连乘、乘加、乗减两步计算,来提高学生的综合计算能力。同时这一单元的内容又为小数除法提供验算方法,为简易方程的解法和多边形的面积计算提供计算依据。

(3)纵向整合

小数乘法这部分内容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部分知识,教材由浅入深的进行安排。在二年级到四年级上册安排了整数乘法的知识,让学生熟练掌握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为学习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又在三年级下册安排了小数的初步认识,在四年级下册安排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小数加减法教学,使学生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并且能对小数进行熟练的加减计算,尤其是小数点位置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为理解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也为求积的近似值提供了方法。在五年级下册安排了小数除法。因此,小数乘法在数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前面知识是基础,后面是前面的延伸与拓展,内容循序渐进能力螺旋上升。

第三方面:说建议 1、教学建议 (1).重点引导学生用转化的方法学习小数乘法。

由于小数乘法与整数乘法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因此,教学时应紧紧抓住这种联系,帮助学生将未知转化为已知。如,在例2“0.72×5”的教学中,可提出转化性的问题:“你能将它转化为已学过的乘法算式吗?”,引导学生经历将未知转化为已知的学习过程,同时获得用转化的思想方法去探究新知的本领。

(2).指导学生对小数乘法的算理做出合理的解释,提高简单的推理能力。

本单元学习过程中,学生感到困难的不是小数乘法计算方法的掌握,而是对算理的理解和表述。因此,教学时应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思考、交流的机会,帮助学生对计算的过程做出合理性的解释。如,教学“1.2×0.8”时,应引导学生先说出将因数“1.2和0.8”转化为整数12和8的理由,再说出积“96”是由原来的积扩大100倍得到的,所以必须将“96”缩小到它的1/100的理由。这个算理清楚了,能表达了,在实际操作时,就能正确地移动小数点的位置,达到正确计算的目的。

(3).注意引导学生探索因数与积之间的大小关系的规律。

3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