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孔子以“和”为目标的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示
作者:林鲁生
来源:《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2008年第16期
摘要:文章着重探讨了孔子以“和”为目标的中庸管理思想,将其中蕴含的管理价值与现代企业管理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做到古为今用,对提高我国现代企业管理水平,形成和谐的企业氛围和文化、提高企业的柔性、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孔子;“和为贵”;“中庸之道”;现代企业管理
一、孔子“和”的理念与管理方法论
(一)以“和”为目标的管理思想
“和”是孔子管理思想的基石,按《论语》的记述,“和”的意义应该是调和、和谐、协调。孔子曰:“和者,天下者达道也。”,可见,孔子把“和”看作是天地人万物生成发展根本之道,他认为,要人人合理行为,使行为合理化、规范化,使社会人际有序化,就应该努力建立多样性的和谐统一的关系,即“和而不同”。所以孔子认为,“和”是管理活动的最佳境界,“和”的思维方法,能系统地协调人际关系,使社会、组织呈现和谐之态。孔子明确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观点,表明他取和去同等坚定理念,看到了客观事物及认识主张既差别存在又和谐共处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他批判一言丧邦,并把下属对上级曲意逢迎、随声附和,甚至同流合污的行径,都视为“同而不和”。他提出“和为贵”,主张“君子和而不同”、“群而不党”、“四海之内皆兄弟”,不拉山头,不搞小集团。他认为实现“和”的方法,应采取“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即“中庸之道”可以实现和谐与统一。
孔子的“和”,并不是否认矛盾,消除矛盾,而是追求对立面的同统一、协调,是一种理想的稳定状态。孔子强调中和,并不是反对竞争。“他即主张“和为贵”,又主张竞争。首先“和”是有原则的“和”,其次是以“和”为主,以竞争为辅。“和”是目的,竞争是手段,正是为了在更高层次上取得和,才提出“和而不同”。
孔子“和”的理念既看到事物的和谐统一,又看到事物的差异性和多样性。所以“和”,是既讲原则又讲团结,是在对立统一基础上的和谐。 (二)以中庸为手段的管理方法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孔子的“中庸”理念是他管理思想哲学的哲学基础。孔子的中庸观要义是“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过犹不及”,也就是主张执中以致和,无过无不及,使矛盾双方达到和谐统一。他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也,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孔子认为中庸是实现和的最好的方法,要正确掌握事物发展的“度”。既不偏,也不倚,恰到好处,恰如其分。在《论语·子路》篇中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这就是说过度与不足是两个极端状态,它们都背离了“中”。显然,孔子是在告诉我们,在过度、不足和中正三种状态中,过度和不足都不可取,中正才是理想的合理状态。 “过犹不及”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质与量的辩证关系,亦即度、量的观念。过与不足构成事物的两端,中是过与不足的联结点和分界点,就是我们所谓的“度”。取其中之意就是要坚持适度原则,把握火候,注意分寸,适可而止,即提醒人们要注意“度”,要注意“无过无不及”。在《论语》中,孔子不仅把中庸当作道德的最高原则,而且把其当作万物的最高原则,中庸思想也体现在孔子思想言行的各个方面:如在处事接物上,提出“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在管理政事,对待民众方面,要“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在教育观方面,提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在与人交往时,要做到“和而不同”,“周而不比”,“衿而不争,群而不党”。
“中庸”思想的基本内涵有两条:一是客观承认不同,承认矛盾着的两个对立面,如阴阳、天人、义利、经权等;二是不同的事物通过“中”的把握,可以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