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课程《〈论语〉选读》模块教学指导意见 一 关于《〈论语〉选读》教学指导建议的说明
1.关于选修课程的开设
选修课程是必修课程的深化和拓展。为了传承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训练学生必要的语言规范和技能,选修1A系列选择了三种(《〈论语〉选读》《外国小说欣赏》《语言文字应用》),选修1B系列推荐了四种(《唐诗宋词元曲选读》、《中国当代散文鉴赏》、《写作》、《史记选读》),建议选择其中二种。
2.关于教学指导意见的体例 《〈论语〉选读》的教学指导意见按五个条目阐述。⑴教学目标:以1、2、3编目,从教学内容和学习要求两方面提出本课教学任务。⑵学习要求:分基础要求和发展要求。“基础要求”指名句名段背诵积累、重点字词句段的翻译、课文内容的解读等难度稍低的要求。“发展要求”主要指初步理解《论语》文化内涵,探究传统文化对人生和社会的影响及作用。 ⑶教学建议:《论语》是用古代汉语记载下来的以语录式样呈现的中华文化的经典。从语言来说,它是古代汉语;从形式上说,它是古代特有的对话文体;从内容上说,它是传统文化的源头。所以《〈论语〉选读》应该考虑到三个层次的教学内容:文字、文章和文化。如下表:
层次 文字 文章 文化 教学内容 语言文字的理解和积累 章法技巧的分析和鉴赏 文化传统的评析和传承 价值目标 读懂文章、积累知识 学习章法、培养能力 传承文化、提升思想 就《〈论语〉选读》而言,语录的格局、对话的语体仅仅是古代文章格式的萌芽,所以教学建议着重是从语言文字和文化内涵这两个教学层次上作出说明的。该部分是对“学习要求”的具体化,同时也对教师在教学时需要注意的问题也作了提示。⑷写作实践:每一课提炼一个话题,写一篇不少于二三百字的文章。考虑到教学时间,建议写短小的读后感或者稍有探究色彩的小评论。⑸课时安排:对每课的教学课时作出建议。 3.关于教读课文和自读课文
把《〈论语〉选读》的15课分成教读课文和自读课文两类,主要考虑到三点原因:一是教学时间只有36教时,二是学生的古汉语和传统文化的基础尚浅,三是教师选修课教学的经验有待于积累。为了减轻学生和教师的负担,规定10课为教读课文,5课为自读课文。自读课文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在课外自学,建议不作为各类考试涉及的依据。5课自读课文分别为“待价而沽”“求诸己”“楚辞气远鄙倍”“学以致其道”“敬鬼神而远之”。 4. 对于课时分配的建议 《〈论语〉选读》共36教时,教读时间30教时,复习时间6教时。每课教读时间平均3教时,具体到某一课的教读时间由教师灵活把握。 5. 对于选修课教学课型的建议
选修课教学首先要有合宜的定位。它不同于大学中文系的古代文学选修课,不追求系统和深度;也不同于中学的必修模块教学,不必过于讲究字字落实,句句翻译。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文化内涵的探究都要兼顾。应该说,语言文字的理解是基础,文化内涵的探究是结果。有鉴于此,教师要在教学中探索各种能够操作并且行之有效的课型。根据平时文言文教学的习惯,遵循选修课程的教育目标,借鉴各地选修课教学的成功经验,我们对《〈论语〉选读》的课型提出如下建议,仅供大家参考。
⑴教师串讲课型:以文言文传统教读方法为主,在师生共同参与下,完成语言文字的理解和积累,
进行思想文化的评析和探究。
⑵主题讲座课型:规定一个文化主题(话题),以课文选段为材料,以教师讲座为主要形式,阐发课文内容,探讨该话题的文化意义。
⑶读书报告课型:在学生写作读后感的基础上,以读书报告会的形式,交流阅读心得,评价阅读效果。
⑷评点交流课型:学习中国传统阅读方法,用圈点批注的形式,标示阅读过程中的理解、质疑、阐发、联想和评价。可以采用作业张贴、投影呈现、上台讲述等方式进行。
⑸课题报告课型:以专题研究的形式,采用小论文的体裁,以个体或小组合作为单位进行研究性学习,学习成果以文章形式进行交流展示。
⑹作业练习课型:结合课文后面“文言练习”的题目,教师拟制相关练习题,以课外作业或者当堂练习的形式让学生完成,并注重讲评。
6种课型,只是相对的分类,并不是不变的规定。教师在教读过程中完全而且应该有所侧重,有所兼容,有所选择、有所创造。5种课型,只是几种课型开发的思路,并不是教读中只有而且只能有这五种课型。而且无论采用什么课型教读,都必须要达到“学习要求”中的基本要求。 6. 考试评价的建议
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重视每一课的学习要求达成的质量,结果评价可以采用小论文写作或者传统卷面考试。无论哪一种评价都要兼顾到文字、文章、文化三个层次的要求。
第一课 为政以德
【教学目标】
1.理解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 2.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实词与虚词。 3.背诵重点语段。 【学习要求】
1.背诵2.1 、2.3 、13.6 章和1.6章“丘也闻有国有家者”至“而在萧墙之内也”部分。 2.重点掌握“必 用 社稷 相 国 家 年 劝”在文中的意思,并理解“共 道 齐”基本要求 等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3. 理解下列词语与现代意义的区别: 民免而无耻 节用爱人 祸起萧墙 分崩离析 鸣鼓攻之 既来之,则安之 4.结合课文,说说孔子提出为政者的基本素质是什么。 5.正确地理解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 发展要求 6.较深地领会孔子所提出的“均贫富”的含义。 说明 【教学建议】
词语理解的主要目是理解课文意思,除参阅课文注解外,教师对于未加注而学生不能解释的词语要稍加疏通。有些固定短语成为汉语成语或者熟语的,要古今参照,明白其意义,熟悉其用法。《季氏篇》可以涉及孔子与学生对话辩论的章法艺术。为政者的基本素质可以结合“为政以德”的内涵进行阐发,如:德行、教化、诚信、平和、仁爱、秩序、重民、端正等。
学习要求里“发展要求”的内容,可以分条学习掌握,也可以把各段串联起来达成。建议教师能够触类旁通,连类而及,把各段内容统一在“为政以德”这个主题下。本章节中孔子讲为政,讲的是政治哲学,或者说是政治原理。孔子认为,政者、正也。作为国家的管理者,首先自身要正,只有当一个人的内心修养达到了一个君子的要求,他才能够为国家做事(可大受),也才能做成事。所以后代的儒家主张格物、致知、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一个人自身的修炼是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在本章节中,孔子就明确提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如果统治者有感召力,则就如北极星一样,“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如果这样就没有必要“杀无道、以就有道。”小人必然会被感化。“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早上之风,必偃。”这样孔子自然就反对武力征服,主张“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统治者自身做出榜样就是对百姓最好的教育。“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都不能,则劝。”
孔子认为政治上最重要的事情是养生(食)、送死(丧)和祭祀。统治者要“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他反对横征暴敛,认为苛政猛于虎。当自己的学生为季氏敛财时,他公然号召其它学生“鸣鼓而攻之可也。”他劝鲁哀公减轻人民的赋税,要藏富于民:“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当然这并不是说孔子主张均贫富,孔子主张的是上下各得其分(根据自己的名分、地位,该得多少是多少。所以于统治者而言“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当然对百姓的教育是必需的:“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教什么?教之以礼、信、孝弟。“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对于课文后面的解读题目,可以作为师生讨论的话题,讨论的思路可以参阅教师用书。 【写作实践】
古代儒家主张以德治国,现代社会更强调以法治国。治国以“德”为重还是以“法”为重?结合本课内容,写一篇不少于200字的短文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课时安排】 3教时。
第二课 克己复礼
【教学目标】
1.理解“礼”和“仁”的含义及彼此之间的关系。 2.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实词与虚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