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练习题及答案

分)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唯物史观创始人从各方面对这一原理进行了详细的论证。首先,马克思恩格斯从意识和语言的关系阐明意识对生活的依赖关系。(1分)他们指出:人们的意识并不是独立自在的,而“是受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制约的”。(1分)其次,马克思恩格斯从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阐明“生活决定意识”的原理。(1分)无论正确的、还是荒唐的意识都是人们实际生活过程的反映。(1分)再次,马克思恩格斯从统治思想与统治阶级的关系,论证“生活决定意识”的原理。(1分)统治阶级思想不过是由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所决定的。(1分)最后,马克思恩格斯从社会意识没有独立的历史,阐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1分)他们针对黑格尔及其门徒把历史归结为观念史、思想史的做法,反复指出各种社会意识形式都没有自己独立的历史。(1分)

“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这一基本原理的第一次制定和论证,有着伟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首先,改变了以往唯心史观观察历史、叙述历史的方法。(1分)现在,唯物史观的是“从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本身出发”去观察历史,把意识看作是现实个人的实际生活过程的反映。(1分)其次,这个基本原理的制定对政治经济学和其他社会历史科学也具有伟大的革命意义(1分)。最后,这一基本原理的制定具有革命、战斗意义,能够引导无产阶级的共产主义运动向前发展。(1分)

3、结合《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论述马克思关于“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 的思想。

马克思第一次表述自己的科学的“世界历史”概念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1分)这部着作里较多地使用了“普遍的”、“全面的依存关系”、“世界

历史性的”、“世界历史意义上的”、“世界历史性的存在”、“世界市场”等概念,(1分)以与“氏族的”、“民族的”、“地域性的”、“地域性意义”、“地域局限性”等概念相对应。(1分)正是在这里,马克思明确提出了“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着名命题。这也是马克思交往实践理论的重要内容。(1分)一方面,马克思指出了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趋势。(1分)“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1分)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1分)“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不是自我意识、宇宙精神或者某个形而上学怪影的某种纯粹的抽象行动,(1分)而是完全物质的、可以通过经验证明的行动,每一个过着实际生活的、需要吃、喝、穿的个人都可以证明这种行动。”(1分)另一方面,马克思也指明了世界历史形成的根源,这就是生产力、分工和交往的发展。(1分)正是因为他“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1分)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才形成了他的世界历史理论。(1分)在《共产党宣言》以及后期的着作中这一思想不断被充实,最终形成比较系统的“世界历史”理论,成为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时代本质特征的理论概括。(1分)同时,这一思想也具有重大的当代价值,它为我们应对全球化浪潮,提供了科学的思维方法和选择、适应原则,(1分)为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实践起了巨大的指导作用,也必将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的顺利开展。(1分)

4、结合《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论述马克思恩格斯对“现实的个人”的阐述。 唯物史观的首要前提和出发点,就是“现实的个人”。(1分)“现实的个人”是指处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一定社会关系中(1分)“生活着的”、“从事实际活动的人”。(1分)

“现实的个人”是唯物史观的前提和出发点,从根本上说来,是因为“现实的

个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1分)从横向关系来看,社会不管其形式如何,都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1分)生产关系、交换关系、家庭关系、阶级关系等社会关系,都是由“现实的个人”构成的,都是“现实的个人”交互作用的产物。(1分)从纵向关系来看,人类历史并不是“现实的个人”之外的抽象物,而是“现实的个人”一代一代用自己的行动创造出来的。(1分)“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说来的生成过程”。(1分)无论怎样,“现实的个人”和社会历史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1分)脱离一定社会历史的人和脱离“现实的个人”的社会历史都是不可思议的(或答没有“现实的个人”的社会历史是一个空洞的抽象,离开社会历史的“现实的个人”也是不存在的)。(1分)

“现实的人”是清算黑格尔思辨唯心主义和费尔巴哈的抽象的“人”的必然结果,也是马克思恩格斯经过深入研究讨论的结果。(1分)“现实的人”与抽象的人是有本质区别的,其原则界限就在于是否具有客观的“现实性”。(1分)“现实的人”是积极的、能动的;抽象的人是消极的、被动的。(1分)“现实的人”生活在广泛的社会关系之中,他们的生活、活动受到各种社会关系的制约;抽象的人只是孤零零地存在的个体,是没有社会性的“自然的人”。(1分)“现实的人”所处的各种社会关系和具体条件是历史地形成和变化着的,并随着条件的改变而改变;抽象的人是超历史的、凝固不变的,是同历史进程毫无关系的。(1分)

第三章 《辩证法的要素》

一、简答题

1、如何理解“这个事物(或现象)的发展、它自身的运动、它自身的生命”这一命题?

这是辩证法的一条基本原则,即发展的原则。(1分)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着的,而不是静止的,僵死的,所以人们观察事物、研究问题要有发展的观点。(2分)事物的运动是自己的运动,即事物有着内在的源泉和动力;即便是在外力推动下,也要通过事物自身的内在因素而起作用。(2分)

2、如何理解“在高级阶段重复低级阶段的某些特征、特性等等,并且”“仿佛是向旧东西的复归”这一论断?

这两句话揭示的是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它们共同说明了事物发展的上升性和重复性的对立统一。(1分)由于事物是矛盾的肯定与否定方面的统一体,对立双方斗争的结果,事物的肯定方面被否定方面所代替,否定方面又被新的肯定方面代替,即否定之否定的过程。(2分)事物经过这样的转化之后,“仿佛是向旧东西的回复”,实际上这是在更高阶段上重复低级阶段的某些特点和特征,因为它都保留了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因此事物每经过一次否定,就增加一些新的内容而变得更加丰富、充实。事物就是在这样不断地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2分)

3、如何理解“事物(现象等等)是对立面的总和与统一”这一论断? 这句话讲的是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于一个统一体中。(1分)一切事物、现象、过程,在自身中存在着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事物。(1分)矛盾着的双方本来是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的。(1分)但它们又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共处一个统一体中,(1分)每一方存在都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失去一方,另一方便不复存在。(1分)

4、简述“内容对形式以及形式对内容的斗争”这一论断的内涵。

任何事物都是一定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体。(1分)内容是构成事物的一切内在要素的总和,形式是这些要素的结构或表现方式。(1分)在这个对立统一体中,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