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激之情-安徽工业大学工商学院

感激之情

礼仪文明不能仅仅理解为懂礼节、守规矩,在涉及“礼仪”的古代经典中,如“三礼”《仪礼》《周礼》《礼记》,以及《三字经》《弟子规》《朱子家训》中,我们能够读(体会)出“文明之仪、敬畏之心、感激之情、奋发之志”几个方面的内容。学习、践行礼仪文明,正是要培养文明之仪、敬畏之心、感激之情、奋发之志。

感激之情是对父母、对老师、对学校、对国家,同时,也包括对同学,心存感激,因为有了他们,才有自己的进步和成长,要时时想到父母的艰辛、老师的教诲、学校的荣誉、国家的尊严。

感激之情是礼仪文明的重要内容,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

《诗经》: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无父何怙,无母何恃?;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

《劝孝歌》(历代多个板本,如其中):十月胎恩重,三生报答轻;一尺三寸婴,十又八载功;母称儿干卧,儿屎母湿眠;母苦儿未见,儿劳母不安;老母一百岁,常念八十儿;尊前慈母在,浪子不觉寒。

《小儿语》(明代吕得胜撰):万爱千恩百苦,疼我孰知父母?……

《格言对联》:父母德高;子女良教;天下无不是的父母,世间最难得者兄弟;为人父母天下至善;为人子女天下大孝…… 慈母爱子,非为报也。〖汉〗刘安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

成功的时候,谁都是朋友。但只有母亲——她是失败时的伴侣。郑振铎

1

人生内无贤父兄,外无严师友,而能有成者少矣。〖宋〗吕公著

“三年之丧”

【原文】 《论语·阳货》:“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父母乎?

宰我简介:宰予(前522—458年),字子我,亦称宰我,春秋末鲁国人,孔子著名弟子,“孔门十哲”之一。/宰予小孔子二十九岁,能言善辩,被孔子许为其“言语”科的高才生,在言语方面排名在子贡前面。曾从孔子周游列国,游历期间常受孔子派遣,使于齐国、楚国。/宰予思想活跃,好学深思,善于提问,是孔门弟子中唯一一个敢正面对孔子学说提出异议的人。

【译文】 宰我问:“三年守孝期太长了,君子三年不行礼,礼必坏;三年不奏乐,乐必崩。陈谷吃完,新谷又长,钻木取火的老方法也该改一改了,守孝一年就够了。”孔子说:“三年内吃香饭,穿锦衣,你心安吗?“心安。“你心安你就做吧。君子守孝,吃鱼肉不香,听音乐不乐,住豪宅不安,所以不做,现在你心安,那么你就做吧。”宰我走后,孔子说:“宰我真不仁德,婴儿三岁后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三年的丧期,是天下通行的丧期。难道他没得到过父母三年的怀抱之爱吗?”

【解读】 听了孔子的话,宰予一声不吭就出去了。这时孔子说:宰予真是不

2

仁呀(予之不仁也)!一个小孩子,生下来三年以后,父母亲才不抱他了(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所以“三年之丧”,是“天下之通丧”。宰予这人“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最后这句话,有各种翻译。一种是生气的口吻:宰予难道就没有从父母那里得到过三年之爱吗?意思就是:他怎么可以批评三年之丧?第二种是惋惜的口吻:宰予不也从父母那里得到过三年之爱吗?意思就是:他怎么会去批评三年之丧?第三种是同情的口吻:宰予恐怕是没有从父母那里得到过三年之爱吧?意思就是:要不然怎么会批评三年之丧?但不管哪种解释,“三年之丧”都源于“三年之爱”。

孔子的这个说法,后来遭到了墨子的猛烈批判。墨子说,用三年“乃免于父母之怀”之类的说法,来解释三年之丧,这实在是太可笑了!小孩子依恋父母,是因为不懂事(愚之至也)。所以他们找不到父母,就会号啕大哭。儒家的智商,难道就是小孩子的水平(《墨子·公孟》)?这个批判,当然很机智,却也未免把孔子看简单了。其实孔子的意思,是所有的爱都必须得到报答。父母亲抱了我们三年,我们就应该为父母守丧三年。这就是爱和爱的回报,也就是“仁”。没有这份爱心,就是“不仁”。

仁为礼乐之本,有仁爱就有礼乐,反之则无。所以孔子又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这话直译过来就是:明明是个人,却没有爱心,那他会拿礼怎么样,又会拿乐怎么样?不当回事呗!

事实上也是不当回事。比方说,“八佾舞于庭”。佾,音义,也就是乐舞的行列。一行八人,叫一佾。用几行,就叫几佾。我们知道,古代的乐舞,并不简单的只是艺术,它也是政治,是伦理,是礼。所以,佾,不是可以随便用的。按照周礼,天子八佾,也就是每行八人,一共八行,六十四人;诸侯六佾,四十八人;

3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