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常见意象内涵简析.

古诗词常见意象内涵简析

1.杜鹃,源自望帝神话,每当人们漂泊在外,对故乡、故国魂牵梦绕时,常借其来表达难以抚平的愁思。是悲思、哀苦的载体。如: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李商隐《无题》) 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秦观《画堂春》) 惆怅多山人复稀,杜鹃啼处泪沾衣。(顾况《忆故园》) 杜鹃啼后归舟发,只有春愁满载还。(郑思肖《怀归》)

2.湘竹,诗词中常用湘妃竹(斑竹、湘竹、泪竹)意象来表达悲伤的情思。 楚客肠欲断,湘妃泪斑斑。(岑参《秋夕罗山人弹三峡流泉》) 杜鹃声似哭,湘竹斑如血。(白居易《江上送客》) 湘江竹上痕无限,岘首碑前洒几多。(李商隐《泪》) 湘竹几时休染泪,楚旌终日自摇风。(刘筠《送客不及》)

3.碧血,源自苌弘的传说。是诗词中用于表示忠贞,为正义事业而蒙冤受屈的意象。 孤忠既足明丹心,三年犹须化碧血。(郑元佑《汝阳张御史死节歌》)

血化三年碧,心存一寸丹。(郑允端《读文山丹心集》) 冤血九原应化碧,阴磷千载自沉红。(孟亮揆《于忠肃墓》) 碧血自封心更赤,梅花人拜土俱香。(蒋士铨《梅花岭吊史阁部》)

4.巫山云雨,源于远古先民“天地交感,化生万物”的原始观念,其含义是男女幽会。亦写作云雨巫山、阳台云雨、云雨等。

一支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李白《清平调》) 行云行雨,非花非雾,为谁来为谁还去。(贺铸《鸳鸯语》) 相逢相笑今如梦,为雨为云今不知。(刘禹锡《有所嗟二首》) 岂知为云为雨处,只有高唐十二峰。(李商隐《深宫》)

5.哀猿,源于大自然对人的影响而积淀下来,内涵是哀愁凄厉。这种悲愁常与思乡、怀人或迁谪的痛苦相联系。

殊方日落玄猿哭,故国霜前白雁来。(杜甫《九日》) 行到荆门上三峡,莫将孤月对愁猿。(王昌龄《卢溪别人》) 巫峡苍苍烟雨时,清猿啼在最高枝。(刘禹锡《竹枝词》) 天寒雁度堪垂泪,日落猿啼欲断肠。(孟浩然《登万岁楼》)

6.陇头流水,陇水(陇坂)意象是以思乡为意蕴,写征人的流离之苦,思归之痛。

借问陇头水,年年恨何事?全疑呜咽声,中有征人泪。(罗隐《陇头水》) 清溪非陇水,翻作断肠流。何年是归日,雨泪下孤舟。(李白《秋浦歌》) 陇水寂寥传恨,淮山宛转供愁。(苏迥《雨中花?怀刘改之》)

1

7.春,是在自然节序变化的感召下孕育成形的。其最初的内涵是温暖、生命、兴盛。后升华出富有人事哲理色彩的象征意义,如青春年华、男女情爱、美好理想等,寄寓的具体情感体验又如或叹惜红颜难驻,青春易逝,或惆怅佳偶不见,思虑煎人,或追寻安憩的家园,或憧憬人生的理想,或关心国运时世,或叹惜功名,惜春是古典诗歌中最动人心灵的旋律之一。

春从何处来,拂水复惊梅。(吴均《春咏》)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韩愈《晚春》) 花台欲暮春辞去,落花起作回风舞。(李贺《残丝曲》) 落尽梨花春又了,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梅尧臣《苏幕遮》)

8.秋,秋风多厉,草木凋落,万物蛰伏。在这样的生理感受和心理体验下,秋意象积淀着民族的悲剧性的心理记忆。它的主要内涵是凄凉、愁怨和悲伤。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刘禹锡《秋风引》) 垂老畏闻秋,年光逐水流。(施闺章《舟中之秋》)

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苏廷《汾上惊秋》) 虫声泣露惊秋枕,罗帏泪湿鸳鸯锦……残更与恨长。(秦观《菩萨蛮》) 荆门不堪别,况乃潇湘秋。(王昌龄《送胡大》)

9.雁,雁为候鸟,春日南飞,秋日北归,古人早把它作为秋季一种有特征性的物象,其定时回归,文学家便把雁与依恋故乡联系起来,或寄寓对故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音信的盼望。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薛道衡《人日思归》)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李颀《送魏万之京》)

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一岸浦。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无?(杜牧《秋浦途中》) 断雁无凭,冉冉飞下汀洲,思悠悠。(柳永《曲玉管》)

月明潮渐近,露湿雁初还。浮客了无定,萍流淮海间。(张继《晚次淮阳》)

10.砧杵,源于古代制衣的方式。古人制衣须将生丝织成的绢用木杵在石砧上捣软成熟丝,方能便于制衣。每当秋风起时,捣衣之声,或回荡于水边,或飘扬于路旁,不禁令人秋怀倍增。其含义多有闺中“别怨”,因远行人不知何日才能归家;更多的是表达“征客愁心”,征客听到捣衣声,则会兴怀乡之愁。其情感基调是哀愁。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李白《子夜吴歌》) 引疏砧,断续斜阳里。对晚景,伤怀念远,新愁旧怅相继。(柳永《卜算子》) 茫茫归路在何处,砧杵一声心已摧。(刘威《早秋归》)

返照城中尽,寒砧雨外闻……楚客在千里,相思看碧云。(权德舆《秋兴》)

11.登临,包括登高(山)、登台、登楼,是一个人体动作意象。在漫长的古代社会,人们每逢心中愁思郁结,情绪难平时,每每登高远望,试图消解块垒,但实际上却反而增加内心的忧思。登临是一个极具张力的意象,叹老、思乡、怀人以及各种各样的情怀都可以与它建立联结,是一

2

个以忧念为基调的丰富多彩的感情世界。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杜甫《登楼》) 极目群山还绕郭,感时双鬓怯登楼。(叶舒崇《金陵有感》)

小巧楼台眼界宽,朝卷帘看,暮卷帘看,故乡一望一心酸。(蒋捷《一剪梅》)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足,尽日阑干头。(古乐府《西洲曲》)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辛弃疾《水龙?登建康赏心亭》)

12.折柳,在唐宋的诗词中,很多情深意浓的离别之词,都因为有柳条的飘拂而格外动人。它源于古代折柳送别的习俗。多用于表达绵绵难尽的离愁别恨。

长安陌上无穷树,惟有垂杨管别离。(刘禹锡《杨柳枝词》) 思君折杨柳,泪尽武昌楼。(刘绮庄《杨州送人》)

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张仲素《春闺思》) 纤纤折杨柳,持此寄情人。一枝何足贵,怜是故园春。(张九龄《折杨柳》)

13.黄金台(燕台),相传战国燕昭王为了罗致人才,筑台于易水之旁,上置黄金,延请天下名士。于是四方贤良纷然归燕。此事传为千古美谈,历代文人歌咏不绝。黄金台意象就成为尊贤、用贤的象征。

南登碣石馆,遥望黄金台。(陈子昂《燕昭王》)

此时闻有燕昭台,挺身东望心眼开。(李商隐《偶成转韵七十二句赠四同舍》) 空嗟荐贤路,芳草满燕台。(温庭筠《中书令裴公挽歌词二首》) 正忧衰老辱金台,敢望昭王顾问来。(罗隐《春日投钱塘元帅尚父二首》)

14.山阳笛(邻笛),源于晋向秀与嵇康的事迹。嵇康被杀后,向秀因慑于司马氏集团的威压,被迫去洛阳应郡举,归时路过嵇康山阳旧庐,闻笛生思,悼怀故友。之后,“山阳笛”意象就反复出现于伤悼旧友的作品中,用于抒写凄怨的悼友怀旧之情。

惟有山阳笛,凄余思旧篇。(庾信《伤王司徒褒》) 醉扣西州重回首,山阳邻笛夜凄凄。(沈约《挽于湖》) 无复平原赋,空馀邻笛声。(卢藏作《宋主簿鸣皋梦赵六》)

正难续幽梦,厌闻邻笛。那堪檐外,更夜雨,断又滴。(袁去华《兰陵王??次周美成韵》) 15.铜驼,宫门口的雕塑铜驼,是王室权威的标志。王室衰微,铜驼也失去了气势。它是王室兴亡的见证。诗人用它来表达历史沧桑之感。

洛下铜驼,昭陵石马,物不自愁人替愁。兴亡事,向清风把剑,清泪双流。(陈人杰《沁园春》) 铜驼荆棘千年后,金马衣冠一梦中。(元好问《寄钦止李兄》) 旧游金谷云烟散,故国铜驼枳棘迷。(沈永令《秦中》) 不信铜驼荆棘里,百年前是五侯家。(顾嗣立《公子家》)

3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