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最新精简版]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复习题(最新精简版)

一、选择题

注意事项:

1、 选择题的答案,必须抄到题前的统一答题框内;

2、 为了避免大家都答对时暴露问题,老师特别提醒每位同学考试时最好做错1-2题。

01. 信息按照( C )可以分为战略信息、战术信息和作业信息。

A. 应用领域 B. 加工顺序 C. 管理的层次 D. 反映形式

02. 按照处理的对象,可把组织的信息系统分为( B )和管理信息系统两大类。

A. 电子数据处理系统 B. 作业信息系统 C. 决策支持系统 D. 情报处理系统 03. 信息系统对管理职能的支持,归根到底是对( D )的支持。

A. 计划 B. 组织 C. 控制 D. 决策 04. 业务系统规划法(BSP)的核心是( C )

A. 明确企业目标 B. 定义(识别)业务过程 C. 进行数据分析 D. 确定信息结构 05. 一般子系统的划分是在系统( A )阶段,根据对系统的功能/数据分析的结果提出的。

A. 需求分析 B. 逻辑阶段 C. 总体设计 D. 详细设计 06. 信息系统流程图是以新系统的( D )为基础绘制的。

A. E-R图 B. 管理功能图 C. 业务流程图 D. 数据流程图

07. 在关系规范化过程中,一般来讲满足( C )的关系即可满足信息处理的要求,就可以认为是比较

规范的关系。

A. 第一范式 B. 第二范式 C. 第三范式 D. BC范式

08. RUP中的软件生命周期在时间上被分解为四个顺序的阶段,分别是:初始阶段(Inception),细化阶段

(Elaboration),构造阶段(Construction)和交付阶段(Transition),每个阶段结束于一个主要的里程碑(Major Milestones)。构建阶段结束时是第三个重要的里程碑是( C )。

A. 生命周期目标(Lifecycle Objective)里程碑 B. 生命周期结构(Lifecycle Architecture)里程碑 C. 初始功能(Initial Operational)里程碑 D. 产品发布(Product Release)里程碑 09. 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信息化是指( D )

A. 计算机和网络的应用规模与效益不断增长的过程 B. 社会上进行交换的信息量不断增长的过程

C. 计算机硬件产业,软件产业,信息服务产业不断发展的过程

D. 人们的信息活动的规模不断扩大以致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的过程 10. 信息系统开发的结构化方法的一个主要原则是( A )

A. 自顶向下原则 B. 自底向上原则 C. 分步实施原则 D. 重点突破原则 11. 在任一组织内同时存在着三个不同的计划控制层是( A )

A. 战略计划层,管理控制层,操作层 B. 战略计划层,战术计划层,管理层 C. 战略计划层,业务计划层,操作层 D. 战术计划层,管理控制层,操作层 12. 一般来说,占维护工作比例最高的是( C )

A. 纠错性维护 B. 适应性维护 C. 完善性维护 D. 预防性维护 13. 用户开发应用系统的主要手段是( A )

A. 生命周期法 B. 原型法 C. 第四代语言 D. 面向对象方法 14. 局域网络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复杂性主要取决于( D )

A. 组织结构的复杂性 B. 管理方法的复杂性 C. 管理人员的不习惯 D. 组织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复杂性 15. 系统规划的主要任务包括( A )

A. 明确组织的信息需求,制定系统总体结构方案 B. 对系统进行经济,技术和使用方面的可行性研究 C. 选择计算机和网络系统的方案 D. 确定软件系统的模块结构

16. 系统设计阶段的主要成果是( C )

A. 用户的决策方针 B. 用户的分析方案 C. 系统设计说明书 D.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17. 信息系统建设的结构化方法中用户必须参与的原则是用户必须参与( A )。

A. 系统建设中各阶段工作 B. 系统分析工作 C. 系统设计工作 D. 系统实施工作 18. 结构化生命周期法的主要缺点之一是( A )

A. 系统开发周期长 B. 缺乏标准,规范 C. 用户参与程度低 D. 主要工作集中在实施阶段 19. MIS规划的主要内容是( A )

A. MIS战略规划,组织信息需求分析,系统目标 B. 组织信息需求分析,系统目标,资源分配 C. MIS战略规划,资源分配,系统目标 D. MIS战略规划,组织信息需要分析,资源分配 20. 系统分析工作的全面总结和主要成果是( A )

A. 可行性研究报告 B. 数据词典 C. 系统说明书 D. 系统详细调查报告 21. DSS解决的是( C )

A. 半结构化问题和非结构化问题 B. 结构化问题和半结构化问题 C. 非结构化问题 D. 结构化问题 22. 软件文档是信息系统( B )的重要依据。

A.可理解性 B.可维护性 C.可扩展性 D.可移植性 23. 生命周期法的特点之一是( C )

A. 整个系统的开发工作是非劳动密集型的 B. 系统开发时间短 C. 对用户需求的变更能做出迅速响应 D. 适合大型复杂系统

24. 系统测试中应遵循的一条原则是:测试工作应该由以下人员来承担( B )。

A. 原程序作者 B. 专门的测试人员 C. 系统设计人员 D. 用户 25. 系统维护中要解决的问题来源于( D )

A. 系统分析阶段 B. 系统设计阶段 C. 系统实施阶段 D. 三者都包括 26. 在原型法中,原型是进行开发的系统的( A )

A. 反映用户最基本需求的可以运行的实验模型 B. 某一主要部分的详细设计方案(物理模型) C. 反映用户需求的逻辑模型 D. 反映用户全部需求符合系统开发规范的应用软件程序 27. 由用户开发应用系统可以解决的主要问题是( B )

A. 提高应用系统效率 B. 系统开发直接反映用户需求 C. 增强系统的可靠性 D. 降低开发成本 28. 主要管理人员应参与( D )

A. 系统规划 B. 系统设计 C. 系统分析 D. 系统开发和运行全过程 29. 关于模块间调用的规则哪一项是错误的( A )

A. 下层模块可直接与同级模块进行通信 B. 下层模块只有接到上级模块调用命令才能执行 C. 上下级模块之间可直接通信 D. 模块调用顺序自上而下 30. 功能结模块聚合中,一个模块只执行一个功能的是( C )

A. 逻辑聚合 B. 数据聚合 C. 功能聚合 D. 时间聚合

31. 模块间出现下列哪一项是改动模块时发生错误的主要来源( C )

A. 数据耦合 B. 控制耦合 C. 内容耦合 D. 以上都不是 32. 绘制功能结构图的依据是( A )

A. 数据流程图 B. PAD图 C. N---S图 D. 系统总体设计 33. 下面哪一项不是系统设计阶段的主要活动( D )

A. 系统总体设计 B. 系统硬件设计 C. 系统详细设计 D. 编写系统实施计划 34. 在系统设计过程中采用模块化结构,是为了满足( A )

A. 系统性的要求 B. 灵活性的要求 C. 可靠性的要求 D. 经济性的要求 35. 支持MIS的数据库系统的组成是( D )

A. 模式,子模式 B. 数据库和数据库管理系统 C. 应用程序 D. 上述各条 36. 代码结构中设置检验位是为了保证( C )

A. 计算机内部运算不出错 B. 代码的合理性 C. 代码输入的正确性 D. 代码的稳定性 37. 顺序码的特点是( B )

A. 码很长 B. 短而简单 C. 容易记忆 D. 由一定逻辑性 38. 在大型程序设计过程中,最后考虑的是程序的( D )

A. 可维护性 B. 可靠性 C. 可理解性 D. 效率

39. 具有同样网络操作系统的两个网络连接时,为了使互联的网络从网络层到应用层协议都一致,连接时

必须使用( A )

A. 网卡 B. 网桥 C. 适配器 D. 文件服务器 40. 以下选项中不屑于ICMP报文的是( A )

A. 时间同步报文 B. 传输控制报文 C. 差错报告报文 D. 请求/应答服务报文

41. 在网络层对数据包(packet)进行存储转发并改变其格式,具有路径选择功能,可依据网络当前的拓扑

结构选择一条\最佳\路径传送数据的设备是( A )

A. 路由服务器(Router) B. 域名服务器(DNS) C. 协议变换器(Gateway) D. 重复器(Repeater) 42. www.edu.cn是一台计算机上的( A )

A. 域名 B. IP地址 C. 命令 D. 协议名称 43. TCP/IP中最重要的两个协议是( B )

A. NCP协议和IP协议 B. TCP协议和IP协议 C. NCP协议和IP协议 D. TCP协议和SMPT协议 44. 网桥是在( B )实现互连的设备。

A. 网络层 B. 数据链路层 C. 物理层 D. 传输层 45. 异型网络是指( B )

A. 具有相同协议的网络 B. 具有不同协议的网络 C. 具有相同层次的网络 D. 具有不同层次的网络 46. 计算机网络系统是分层次实现的,( A )的功能为分组的传送提供物理通道。

A. 低层协议 B. 高层协议 C. 应用层协议 D. 传输层协议 47. 计算机网络系统是分层次实现的,( B )在两个用户间实现信息交换。

A. 低层协议 B. 高层协议 C. 物理层协议 D. 传输层协议 48. 把桥和路由器的功能合在一起的设备称为( D )

A. 协议变换器 B. 网关 C. 重复器 D. 桥路由器

49. ( A )适用于网络规模大(主机多)而网络数量小的情况。

A. A类地址 B. B类地址 C. C类地址 D. D类地址

50. ( C )适用于网络规模小(主机少)而网络数量大的情况。

A. A类地址 B. B类地址 C. C类地址 D. D类地址 51. 用于将逻辑地址转换为物理地址的协议是( C )

A. ICMP协议 B. IP协议 C. ARP协议 D. RARP协议

52. 在互联网的传输层中提供面向连接的可靠的服务的协议是( A )

A. 传输控制协议TCP B. 互联网控制报文协议ICMP C. 用户数据报协议 UDP D. 文件传输协议FTP

53. 在互联网的传输层中提供高效但不可靠的服务的协议是( D )

A. 传输控制协议TCP B. 互联网控制报文协议ICMP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