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2017年10月24日05:39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过去五年,我国思想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有这样一组数据振奋人心:从2013年到2016年,我国文艺演出观演人数年均近10亿人次,全国公共图书馆累计流通人次近23亿,博物馆参观总人次近30亿,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由2012年的3.48%提升到2016年的4.07%。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代表们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文化建设应乘势而上、全面提速,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走进新时代,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卜宪群代表说。他以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为例,过去五年相继推出了五卷本《中国通史》、《简明中国历史读本》和百集纪录片《中国通史》,中华传统文化大众化的工作可圈可点。
1
过去五年,文化企业数量与规模不断扩大、文化产业就业人数不断增长、文化产品与服务不断多样化……中华文化犹如一幅气势磅礴的长卷,文化建设彰显一个大国的蓬勃活力。
进入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文化建设如何呼应这个时代的召唤、呼应人民的需要?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言,如果没有创造性转化,传统就是传统,永远不会变成现实;没有创新性发展,历史就是历史,永远不会走向未来。?安徽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虞爱华代表提出了?四个更好?:更好地做到文化述民,表达人民的心愿、心情、心声;更好地做到文化育民,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更好地做到文化富民,通过文化产业?开财源?;更好地做到文化便民,让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更多地送到群众的家门口,成为群众的?家常饭?。 ?我们应当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卜宪群代表说。 抒写新时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出精品力作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几十次提到了‘文化’这一关键词。?中国文联副主席、天津市青年京剧团团长孟广禄代表从报告中读出了坚定的文化自信。
?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作品。文化离不开时代,更离不开人民。要敏锐地抓住时代气息,出好戏,出立得住、有继承、能发展、老百姓喜欢的作品。用我们的作品抒写新时代,给子孙后代留下中国人的智慧与灵魂。?孟广禄代表说。
2
过去五年,一批文艺佳作有力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了信仰之美、崇高之美,传递了强劲的正能量,赢得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作为黑龙江人民家乡戏的戏曲工作者,我们既要立足鲜明的地域文化和艺术特色,更要融入时代精神、把握市场需求、符合大众审美,用龙江故事为家乡人民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提振广大人民群众的精气神。?国家一级演员、梅花奖获得者李雪飞代表准备回到家乡后,把党的十九大精神贯彻到工作中去,努力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地方文化的弘扬者、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践行者,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肩负新使命,为人民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党的十九大恰似文化建设的春风,让我们文化工作者心里暖暖的。?北京绿谷小香玉艺术学校校长小香玉代表切实感受到,戏曲与人民走得更近了。?下基层演出,走进群众更需要的地方,大家为观众服务的体会更深了。?
?戏曲惠民演出??戏曲进校园?……党的十八大以来,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化惠民工程,凸显国家文化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戏曲是诸多变化中的一个,也是变化很大、极有说服力的例证。 ?我们从曾经的无戏可演到现在有戏演不完,从以前只能在田间地头与观众面对面演,到现在宁夏率先实现贫困地区606个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村级文化服务中心里也有了自己的舞台,我们实实在在感受到时代的变化,感受到百姓的文化需求,感受到可以触摸的文化自信。?谈到过去五年,宁夏演艺集团秦腔剧院有限公司副经理侯艳代表十分感慨。放眼未来,她信心百倍:?未来我们还会再接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