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猪嗜血杆菌病

副猪嗜血杆菌病

副猪嗜血杆菌病是由副猪嗜血杆菌引起的猪的多发性浆膜炎和关节炎,又称多发性纤维素性浆膜炎和关节炎,主要临诊症状为发热、咳嗽、呼吸困难、消瘦、跛行、共济失调和被毛粗乱等。剖检病理变化表现为胸膜炎、肺炎、心包炎、腹膜炎、关节炎和脑膜炎等。此外,副猪嗜血杆菌还可以引起败血症,并且可能留下后遗症,即母猪流产、公猪慢性跛行。该病于1910年由Glasser首次报道,因此又称为格拉斯氏病(Glasser’s disease),呈世界性分布,我国也从部分规模化养猪场中分离到该菌。

一、病原学

起初该病病原菌被称为猪嗜血杆菌(Haemophilussuis)或猪流感嗜血杆菌(Hae-mopilus influenza swine),后来证明了其生长不需要X因子(血红素和其他卟啉类物质),因而被更名为副猪嗜血杆菌(Haemopilusparasuis)。目前,在巴斯德菌属中,副嗜血杆菌的分类学位置仍未确定。

副猪嗜血杆菌具有多种不同的形态,从单个的球杆菌到长的、细长的以致丝状的菌体,革兰氏染色阴性,通常可见荚膜,但体外培养时易受影响。该菌生长时严格需要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或 V因子)。不需要血红素和其他卟啉类物质(X因子)。尿酶试验阴性,氧化酶试验阴性,接触酶试验阳性,可发酵葡萄糖、蔗糖、果糖、半乳糖、D-核糖和麦芽糖等。在血液培养基和巧克力培养基上生长,菌落小而透明,在血液培养基上无溶血现象;在葡萄球菌菌台周围生长良好,将副猪嗜血杆菌水平划线接种于鲜血琼脂平板上,再挑取金黄色葡萄球菌垂直于水平划线,37℃培养24~48h,呈现出典型的“卫星生长”现象,并且不出现溶血。

一般条件下难以分离和培养,尤其是应用抗生素治疗过病猪的病料,因而给本病的诊断带来困难。副猪嗜血杆菌普通琼脂平板不生长,血平板上生长贫瘠,巧克力琼脂平板上生长缓慢。副猪嗜血杆菌生长严格依赖V因子。在含有V因子的血琼脂平板或巧克力琼脂平板生长良好,24~48小时培养形成灰白色,透明或半透明的,边缘整齐、光滑,圆形,微隆起的露珠样菌落。直径0.5~1mm。血平板上无溶血现象。

V因子需要试验,副猪嗜血杆菌生长需要V因子,生长呈“卫星现象”。与金黄色葡萄球菌划线培养,生长呈“卫星现象”。

该菌的血清型复杂多样,按Kieletein-Rapp_Gabriedson(KRG)琼脂扩散血清分型方法,至

少可将副猪嗜血杆菌分为15个血清型,另有20%以上的分离株血清型不可定型。各血清型菌株之间的致病力存在极大的差异,其中血清1、5、10、12、13、14型为毒力最强,其次是血清2、4、8、15型,血清3、6、7、9、11型毒力较弱。另外,副猪嗜血杆菌还具有明显的地方性特征,相同血清型的不同地方分离株可能毒力不同。

二、流行病学

副猪嗜血杆菌只感染猪,从2周龄到4月龄的猪均易感,通常见于5~8周龄的猪,主要在断奶后和保育阶段发病。发病率一般在10%~15%,严重时死亡率可达50%。以前猪的多发性浆膜炎和关节炎被当做应激反应引起的猪散发性疾病。后来发现,SPF动物或高度健康的畜群中,副猪嗜血杆菌的引入可能导致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的全身性疾病。目前在不同的畜群混养或引入种猪时,副猪嗜血杆菌的存在是个严重的问题。急性病例,往往首先发生于膘情良好的猪,病猪发热(40.5~42.0℃)、精神沉郁、食欲下降,呼吸困难,腹式呼吸,皮肤发红或苍白,耳梢发紫,眼睑皮下水肿,行走缓慢或不愿站立,腕关节、跗关节肿大,共济失调,临死前侧卧或四肢呈划水样,有时会无明显症状突然死亡;慢性病例多见于保育猪,主要是食欲下降,咳嗽,呼吸困难,被毛粗乱,四肢无力或跛行,生长不良,直至衰褐而死亡。

对于猪的呼吸道疾病,如支原体肺炎、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流感、伪狂犬病和猪呼吸道冠状病毒等感染时,副猪嗜血杆菌的存在可加剧疾病的临诊表现。另外,一些最新报道指出,副猪嗜血杆菌可能还是一起纤维素性化脓性支气管肺炎的原发因素。

副猪嗜血杆菌也会作为继发的病原体伴随其它病原混合感染,尤以地方性肺炎较多发。在肺炎中,副猪嗜血杆菌被假定为一种随机入侵的次要病原,可畏是一种典型的“机会主义”病原。近些年来分离出副猪嗜血杆菌的比率越来越高,这与支原体肺炎、病毒性肺炎的日趋流行有关,这些病毒主要有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圆环病毒、猪流感和猪呼吸道冠状病毒。副猪嗜血杆菌多与支原体结合在一起。

该病是通过呼吸道传播,当猪群中存在繁殖呼吸综合症、流感或地方性肺炎的情况下,该病容易发生。在环境条件差,缺水的情况下,该病更容易发生,饲养环境不良时本病也易多发。猪只在断奶、转群、混群或在运输中等,应该也是常见的诱因。据有关报道副猪嗜血杆菌病一度被认为是人为的应激反应所引起的,这个结论有待验证。 副猪嗜血杆菌与支原体结合在一起,患PRRS猪肺的检出率为51.2%。

三、临床症状

临诊症状取决于炎性损伤的部位,在高度健康的猪群,发病很快,接触病原后几天内就发病,临诊症状包括发热、食欲不振、厌食、反应迟钝、呼吸困难、咳嗽、疼痛(尖叫)、关节肿胀、跛行、颤抖、共济失调、可视粘膜发绀、侧卧、消瘦和被毛凌乱,随之可能死亡。

急性病猪,多首先发病于膘情良好的猪,体温升高40.5-42℃,猪只猪只背毛粗乱,精神沉郁,食欲下降,不愿走动,呼吸困难多呈腹式呼吸,身体卷曲,腹部疼痛,急性期发病14天后症状减轻。皮肤发红或苍白,耳尖发紫眼脸皮下水肿,行走缓慢或不愿站立,腕关节,跗关节肿大,共济失调,临死期前侧卧或四肢划水状,有时无明显症状便突然死亡。慢性型,多见于保育猪,主要食欲不振,咳嗽,呼吸困难,背毛粗乱,四肢无力或跛行,生长缓慢,直至衰竭死亡。

急性感染后可能留下后遗症,即母猪流产、公猪慢性跛行。即使应用抗生素治疗感染母猪,分娩时也可能引发严重疾病,哺乳母猪慢性跛行可能引起母性行为极端弱化。死亡时体表发紫,肚子大,有大量黄色腹水,肠系膜上有大量纤维素渗出,尤其肝脏整个被包住,肺的间质水肿。

四、病理变化

眼观病变主要是在单个或多个浆膜面,胸膜炎明显(包括心包炎和肺炎),关节炎次之,腹膜炎和脑膜炎相对少一些。以浆液性、纤维素性渗出为炎症(严重的呈豆腐渣样)特征。肺可有间质水肿、粘连,心包积液、粗糙、增厚,腹腔积液,肝脾肿大、与腹腔粘连,关节病变亦相似。可见浆液性和化脓性纤维蛋白渗出无,包括腹膜、心包膜和胸膜,损伤也可能涉及脑和关节表面,尤其是腕关节和跗关节。在显微镜下观察渗出物,可见纤维蛋白、中性粒细胞和较少量的巨噬细胞。副猪嗜血杆菌也可能引起急性败血症,在不出现典型的浆膜炎时就呈现发绀、皮下水肿和肺水肿,乃至死亡。此外,副猪嗜血杆菌还可能引起筋膜炎、肌炎以及化脓性鼻炎等。

腹股沟淋巴结呈大理石状,颌下淋巴结出血严重,肠系膜淋巴变化不明显,肝脏边缘出血严重,脾脏有出血边缘隆起米粒大的血泡,肾乳头出血严重,猪脾边缘有梗死,肾可能有出血点,肺间质水肿,最明显是心包积液,心包膜增厚,心肌表面有大量纤维素渗出,喉管内有大量黏液,后肢关节切开有胶冻样物。

剖开腹腔,可见黄色腹水,肠系膜有大量纤维素渗出,肝脏整个被纤维素包裹。腹膜炎明显,包括心肌梗和肺炎,关节炎次之。腹膜炎,脑炎,较链球病等病相对少一些。以浆液性,纤维素性渗出为炎症的主要特征,严重的病变部位呈豆腐渣样病变。肺脏发生间质水肿、

粘连,心包积液并粗糙,增厚,腹腔积液,肝肺肿大,常与腹腔粘连,关节发生病变。腹股沟淋巴结呈大理石状花纹病变,颌下淋巴有严重出血,肠系膜淋巴结无明显变化,肝脏边缘有严重出血,脾脏有出血并边缘隆起米粒大小血泡,梗死。心脏有最明显的心包积液,心包膜增厚,心肌表面有大量纤维渗出,肾脏乳头严重出血,喉管内有大量粘液。后肢关节切开后有胶冻样物质出现。

五、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临诊症状和病理变化,结合对病畜的治疗效果,可对本病作出初步诊断,确诊有赖于细菌学检查。但细菌分离培养往往很难成功,因为副猪嗜血杆菌十分娇嫩。据报道,采用回归分析法分析,副猪嗜血杆菌的真实发病率可能为实际确诊的10倍之多,部分原因是由于不能确认采集来的标本中是否存在副猪嗜血杆菌。因此在诊断时不仅要对有严重临诊症状和病理变化的猪进行尸体剖检,还要对处于疾病急性期的猪在应用抗生素之前采集病料进行细菌的分离鉴定。

根据副猪嗜血杆菌16S rRNA序列设计引物对原代培养的细菌进行PCR可以快速而准确地诊断出副猪嗜血杆菌病,另外,还可以通过琼脂扩散试验、补体结合试验和间接血凝试验等血清学方法进行确诊。

鉴别诊断应注意与其他败血性细菌感染相区别,能引起败血性感染的细菌有链球菌、巴氏杆菌、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猪丹毒丝菌、猪放线杆菌、猪霍乱沙门氏菌以及大肠杆菌等。另外,3~10周龄猪的支原体多发性浆膜炎和关节炎也往往出现与副猪嗜血杆菌感染相似的损伤。

微生物学诊断程序:

分子生物学鉴定:PCR片段扩增16SrRNA分析 生化试验:接触酶+、发酵葡萄糖、果糖、半乳糖、麦芽糖等 血清凝集试验 血清定型鉴定 选取典型菌 卫星现象 试验血液琼脂、巧克力琼脂、巧克力琼脂+V因子培养基分离培养 菌落观察 溶血与否 V因子需要 病料:浆膜炎性渗出物、关节渗出液、肺病变组织、胸水、腹水等 病料涂片、抹片革兰氏染色,镜检。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