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则材料类作文的审题立意

1. 某户户主为增改家中电视机频道,寻踪购得增频器回家。老伴问:“你买了什么洋玩意儿?”户主答:“洋玩意儿?是广州产的好东西!”老伴细看后说:“广州出产,怎么没有中文,尽是洋文?”

2. 报载,有的国家规定,无本国文字说明的产品,一律不准进口。而我国市面上出售的商品中,完全没有中文标识和中国文字说明的,已非个别现象。

3. 据报载,从1996年9月1日起我国外交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将不再配备英文翻译。 根据上述材料,联系实际,自拟题目,发表议论。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多则材料作文是提供两则或两则以上的材料,要求综合这些材料立意作文。多则材料,不管是理论材料,还是事实材料,首先都必须先将各则材料进行对照分析,或者求同综合,即把几则材料共同的论题或共同的观点提炼出来;或者求异比较,即看这几则材料有哪些不同点,由此说明什么问题,再扣住论题写作。

不管求同还是求异,所提出的论点都要覆盖几则材料,如果只涉及部分而舍弃其他,那是不符合要求的。

立意误例:

1. 新闻发布会,将不再配备英文翻译。这一措施符合当前形势,对提高全民族的英语素质起了不小的推动作用。由此我也看到,提高全民族的英语素质,势在必行。 2. 上述材料中,猛一看上去,那些“有的国家”是正确的,因为这些好像让人觉得失去一种尊严,失去了民族精神一样,但仔细想一想,却另有韵味,如果你要发展了,自然你的标志——文字也会被人们所采用;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人们文化素质的提高——不论哪个国家的人见了面都可以正常交流了,因为他们懂得同一种文字。

3. 看罢上述材料,我受到了很大的震动,它使我猛然惊醒:请保护保护我们的民族企业吧。

误例评点:

上面三例都偏离了题意,都是仅仅根据其中的某一材料得出自己的论点,进而盲目引申、分析论证。[误例1]的病因在于脱离原材料。我国外交部发布新闻不再配备英文翻译,与提高全民族的英语水平毫无关系。这一举措,并非针对中国人,而是针对外国记者而言的。[误例2]的病因在于盲目运用逆向思维,结果适得其反,脱离题意。[误例3]的病因在于只包含部分材料,不能涵盖全部材料。

二、审题训练:以下给出几组作文材料,请审题,并说说审题方法和技巧。 第一组:

(1)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2)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6

(3)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

审题分析:以上三则材料内涵相同,在审题立意时,要找出这三则材料的契合点。第一则熟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第二则是《晏子春秋》上“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几句话;第三则是成语故事“一傅众咻”。三则材料虽然长短不一,内容各异,但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客观环境条件影响着事物的发展,作文时就应抓住这一共同点来立意。切忌断章取义,如教育要注重方法、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都是偏离材料含义的。

第二组:

(1)鲁迅:即使慢,驰而不息,纵令落后,纵令失败,但一定可以达到他所向往的目标。

(2)沈从文:人生实在是一本书,内容复杂,分量沉重,值得翻到个人所能翻到的最后一页,而且必须慢慢地翻。

(3)伊朗谚语:疾驰的快马,往往只能跑两个驿亭;从容的驴子,才能日夜兼程。 审题指导:第一则材料是说慢不可怕,只要驰而不息,就可以达到目标。第二则材料是从“为什么要慢”的角度说的,人生是一本书,内容多,分量重,值得慢慢看,也必须慢慢来看。第三则材料是说慢才能持久,欲速则不达。它们都探讨了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如何看待生活中的“慢”。本题的核心问题是在引导同学们正确看待“快与慢”的辩证关系,并呼唤在适当的时候“慢”。三句话合在一起看:达成目标是一个慢慢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只要不放弃、慢而不息、风雨兼程,就一定能达成所愿!

第三组:

(1)山登绝顶我为峰。这不仅是登山的境界,也应该是每个人的豪迈气概。(于丹) (2)人生就像登山,不一定每个人都能爬到山顶,但一定要一步一个脚印。(易中天) 审题分析:材料一中于丹强调志存高远,勇攀高峰;材料二中易中天则强调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两个人的话看似矛盾,实则统一,我们可以采用互补法实现二者的统一,立意为:一个人要想成功,既要胸怀大志,又要能做到脚踏实地。

第四组:(2014江苏卷)

根据以下材料,选择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1.有人说:没有什么不朽的,只有青春是不朽的。

2.也有人说:青年人不相信有朝一日会老去,这种感觉其实是天真的,我们自欺欺人地抱有一种像自然一样长存不朽的信念。

审题分析:两则材料的观点是互异相斥的。材料用“有人说”和“也有人说”的形式,

7

明确了“青春不朽”和“青春易逝”两种不同的看法,写作的指向比较明确,考生可以就其中一个方面立意,也可以两者结合辩证立意。我们可以从以下角度立意:

从“青春不朽,青春永恒”的角度看:1、青春充满了希冀、憧憬,青春因有所追求而不朽;2、青春永远是充满活力与朝气的时光,青春的风采永远熠熠生辉;3、珍惜美好的青春,才会让易逝的生命不朽;4、有追求,不蹉跎,在人生旅途上留下青春的足迹,闪耀青春的光芒,刻下青春的诗行,青春万岁,万岁青春。

从“青春易逝,青春会朽”的角度看:1、青春稍纵即逝,任何人都会成长、成熟,青春自然也会消失,掩埋在历史的尘埃之中;2、世间没有什么是不朽的,任何违背规律的想法都是天真的,不切实际的;3、青春易逝,无须慨叹,无须愤激,倍加珍惜方为上策;4、作践青春的人,没有青春。

从辩证思维的角度看:1、青春易逝,唯有精神永恒,在有限的青春岁月中,让生命开花,这样的生命才有价值;2、“朽”与“不朽”没有定则,因人而异,因人而变,取决于人有怎样的理想、志趣、追求、品格、品位;3、正确认识青春的光明与幽暗,热情与诱惑,偏执与迷失,才能实现青春的价值;4、智者定位人生,让生命永恒;愚者错位人生,使生命速朽。

第五组:( 2014年广东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1.黑白胶片的时代,照片很少,只记录下人生的几个瞬间,在家人一次次的翻看中,它能唤起许多永不褪色的记忆。但照片渐渐泛黄,日益模糊。

2.数码技术的时代,照片很多,记录着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可以随进上传到网络与人分享。它从不泛黄,永不模糊,但在快速浏览与频繁更新中,值得珍惜的“点滴”也可能被稀释。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指导:第一则材料旨在阐述黑白照片少却承载更多的生活记忆,但是不易储存;第二材料旨在阐述数码照片多却易忽视生活精彩,但是容易储存。二者各有千秋,也各有弊端。第二则材料有了更深层的内涵,时代在进步,照片越来越多,回忆却越来越容易被稀释,对第一则材料有着引导的作用。两则材料结合在一起,可知这道作文题主要是在谈论:随着科技的发展,照片所承载的生活和记忆,正在被模糊和稀释,科技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单写对过去的美好回忆,立意太浅,将二者合并起来,互相补充就可以立意为科技给生活带来便捷,也给生活带来烦恼,如何将科技与人文精神结合起来,不让冷冰冰的科技挤兑热情的生活是我们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互补叠加)

第六组:( 2015年福建卷)

8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70分)

1.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2.即使你走的路是错的,但也很有意义,如果没有走错路,就不会发现新的路。 3.世上没有走不通的路,只有不敢走的人。

上面的三句话,引发你怎样的感悟或联想?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审题分析:每则材料就是对立统一的思辨。第一句,是“地上没有路”和“后来有了路”的对立;第二句,是“错路”和“新路”的对立;第三句,是“走不通的路”和“不敢走”的对立。不过,命题的对立是一分为二的,命题的要害还在于,矛盾(对立面)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例如,从没有路变成有路,条件是走的人多了,这是辩证思维的起码规律。第二句,“走错路”也就是走不通了,没有路了,但是可以变成“发现新路”,从错路到新路也是对立面的转化。第三句“世上没有走不通的路,只有不敢走的人”,仍然是矛盾对立的转化。路走不通是结果,不敢走是原因。反过来说,只要敢走,联系前面所说的,走错路、走不通,恰恰是发现新路、走通一切路的条件。这个命题的思辨性很明显,它不是简单的两个相反的观念,而是把对立面的转化隐含在结果之中,立意时要注意它的转化点。(互补叠加)

三、写作训练: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1)87岁的中国画家吴冠中先生,最近在香港中文大学接受荣誉文学博士称号时说:“如果画,一定要画出新的想法、新的感受,重复自己是可耻的。”

(2)也有人说“重复是成功之母”,意大利著名画家达?芬奇不就是从一次次画蛋中走向成功的吗?

要求:请综合上述材料,联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审题分析:

1.多角度辐射中心,似对立,实统一。考查依据语境的理性思辨能力,走出非此即彼,学会互补共荣。审题难点是“重复”同一概念不同内涵的确切把握。材料一: “重复”是满足现状、停滞不前、无所作为等缺乏艺术使命感的代名词,属于摒弃范畴。材料二:“重复”是相对“成功而言”,指在既定目标下的反复实践、悉心探索、锲而不舍、挫而弥坚,是通向成功的阶梯和过程,绝非简单机械的往复,而是螺旋式的递升,暗含操练——探索——总结——渐进的过程。属于肯定范畴。

两个“重复”聚在“艺术追求”一个焦点。一曰“重复可耻”,是高位价值取向、奋斗目标和人生境界,当以“摒弃重复”、超越出新为目标使命和自觉责任。二曰“重复”,特指践行目标所必须的态度、过程和方法。

通过材料二所言的“重复”,实现材料一不“重复”的目标

9

2.多选择的切入空间

单切入。切第一则,侧重谈超出自我,才能拥有自我,拥有成功,拥有未来。反之,简单重复自我,实则泯灭自我,失去自我,失去前途。切第二则,侧重谈成功源自艰苦历练,实践长才干等。合切入。两则统揽,辨析各自内涵,建构科学联系,透视互补共生的深刻道理。

【佳作展示】

在“重复”中颠覆

美国物理擎家费因曼常在授课时与同学调侃,他说:“我有一双神奇的手,一只不断地重复,另一只不断地颠覆前人的理论。”

其实,大凡成功之人都需要这双“手”。一只不断地重复,重复的是自己的执著追求与辛勤付出。重复是成功之母,达?芬奇就是从一次次画蛋中走向艺术的至高境界;与之相辅的另一只手则是不断地颠覆;即时地自新,在无数次重复中吸取经验;而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创造出与众不同的“人类文明的瑰宝”。就像画家吴冠中所提倡的那样“画出新想法,新感受。”

我们需要“重复”。任何发展都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只有反复地摸索,不断地尝试,科学才会发展,文化才会聚集,艺术方能升华!是的,没有反复的探究,重复的实验,就无法造就“杂交水稻”之父袁隆乎的赫然成就;离开了多次的尝试,反复的“雕饰”,谁又能谱写出诸如亨德尔《弥赛亚》这样的音乐剧作?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只有不断的重复作为积淀,方能绽放人类文明的花蕾。

然而,在“重复”的同时,我们更需要颠覆。只有在反复的尝试中总结经验,不断地创新,之前的重复才有意义。否则,一味地墨守成规,因循守旧,只会让历史倒退。颠覆,意味着思想的更新,理念的改进,它基于从前的“重复”,同时又是重复的一种升华。达?芬奇的成功,不仅基于他画蛋时反复的尝试,更在于他的创新灵魂注入了文艺复兴的新理念,将艺术的人性从宗教神学中争脱出来,提出“艺术以人为本”这样颠覆性的理念。纵观历史连绵画卷,莫扎特音乐风格“蜕变”,麦克斯韦经典电磁理论,马克思“物质第一性”观点,无不是以重复摸索为根基,以敢于颠覆的勇气为源动力。一言以蔽之,在“重复中尝试颠覆”,是人类走向文明的最佳途径。

重复与颠覆看似矛盾,实际上他们却是唇亡齿寒、车辅相依的“两只手”,没有重复作为量的积累,“颠覆”只会成为痴人说梦的一种幻想。没有与众不同的理念作为指导,一切重复都只会重蹈历史,倒退文明。

然而,在科技文化高度昌盛的今天,我们又该如何合理利用“这双手”,不误入“因循坐误”与“痴人说梦”歧途呢?我以为,首先应确立一种新思路,明确说“颠覆什么”,“如何颠覆”。在心中有了明确的目的与完整思维结构之后,再潜心投入“重复”过程,冷静而按部就班地完成每——个计划,避免急于求成的浮躁心理。如此一来,再遥不可及的目标也会水到渠成。

10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