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学-名词解释

1. 2. 3. 4. 5. 6. 7. 8. 9.

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形式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区。

功能文化区:是改文化特征受政治、经济或社会某种功能影响,其内部彼此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从而确定其分布区范围的文化区。 乡土文化区:是居住于某一地区的居民在思想感情上有一种共同的区域自我意识。

扩展扩散:是指谋文化现象出现后,通过其居民,从该地向四周不断地传递,其所占据的空间越来越大。 接触扩散:是指某种文化现象易于为接触者所接受,几乎接触该文化现象的人。

等级扩散:是指该文化现象的传播,或接受该文化现象的人,在空间上或人群等方面,存在等级现象。 刺激扩散:是指某种文化现象,受某种原因而无法在另一地存在,不得不将原文化现象做某种程度的改变。 迁移扩散:某种文化下的人或群体迁移到新的地方时,会将该文化传播到该地。

10. 文化整合:在一个文化系统内,各文化层次、各层次的文化特质在功能上协调。 11. 人口转变:是指由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向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过渡。

12. 人口容量:即人口承载量,是指地球及其各个部分在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所可能容纳和抚养的最多人口数量。 13. 地理人种:地理条件对体质、血型系统、免疫系统和遗传基因上有一定影响,导致地理区范围内的人群具有一定共性。 14. 民俗:是指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 15. 观光农业:是以农业活动为基础,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的交叉型产业。

16. 城市:是具有一定规模的、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点,是人口和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集中地。

17. 城市化:以农业人口转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

社会进步的体现,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体现。

18. 城市地域:是指城市在地表上的实际范围,由两大部分组成:①已经成为市区的里侧建成区;②正在城市化的、与市区联系频繁的

外侧郊区。

19. 政治空间结构:是由政治地理单元中包括领土范围、边界、位置、形状和具有支配地位地位的中心性质区域等空间要素组成的。 20. 政治实力结构:是由诸如领土、自然条件、人口、军事、经济、科学技术、国民士气及政府能力等实力要素组成的。

21. 政治整合:就是若干较小的政治地理单元,因为某种权力和利益的需要自愿组合成具有共同利益和期望、才去共同行动的更大的政

治地理单元的过程。

22. 国家权力:是指一国为生存和发展而拥有的力量以及有效使用它的能力,又称综合国力或国力。 23. 地理物象:是指地理环境以及事物通过知觉,认知过程反映在人们头脑中的形象。

24. 行为空间:是指人们活动的地域界限,它即包括人类直接活动的空间范围,也包括人们间接活动的空间范围。 1. 2. 3.

人文地理学的学科性质:横断学科。

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社会性、科学性、综合性。 人文地理学在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用价值: ①土地资源开发与利用规划; ②城市总体规划和村镇规划; ③地域城镇体系的研究;

④行政区划的合理调整和市镇设置; ⑤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规律; ⑥农村劳动力迁移研究; ⑦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区规划。 4. 5. 6.

人文地理学的中心课题:人地关系研究。 人文地理学的基础理论:人地关系论。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 ①确定研究课题; ②制定研究计划; ③收集整理资料; ④调查研究和实地考察; ⑤分析研究;

⑥研究总结,成果评审; 7.

人文地理学调查研究方法: ①地理社会调查;

②科技文献资料法;

③地理调查和信息获取的新技术和新方法;

④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区域地理方法:描述、比较和归纳。 8.

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

①自然因素:气候、土壤、水体、海拔高度、矿产资源; ②社会经济因素:生产方式、生产力水平、科学技术、政治。 人口变动对一个地方未来的影响:

①生态环境:适量的人口是开发环境的动力;过量的人口增长会对环境造成压力。例如过度垦荒、放牧的经济行为,致使生态平衡遭到破坏。②经济发展:人口是社会生产力不可或缺的前提要素,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条件,是社会生活、社会发展的主体。适量的人口提供足够的劳动力,适当刺激消费;过量的人口会导致劳动力市场失衡,破坏供求关系,导致市场萧条。

人为什么要迁移?(人口迁移机制)①自然资源枯竭;②农业生产成本的增加;③农村劳动力过剩;④收入水平过低;⑤较好的文化和公共设施;⑥受教育条件的改善;⑦激烈的竞争及生活压力;⑧社会保障。 举例说明地理人种分类:

1.地理人种是指地理条件对体质、血型系统、免疫系统和遗传基因上有一定影响,导致地理区范围内的人群具有一定共性。2.地理人种又分为地域人种和小人种。3.世界地理人种分成以下几类:①亚洲地理人种:蒙古地域人种、西藏地域人种、中国华北地域人种、东南亚地域人种和爱斯基摩地域人种。②欧洲地理人种:东北欧地域人种、西北欧~、阿尔卑斯~、地中海~。③非洲地理人种:森林尼格罗~、俾格米~、班图~、布须曼和霍屯督~、东非~、苏丹~、南非有色~。④美洲印第安地理人种:北美洲印第安~、中美洲印第安~、南美洲印第安~、福吉安~。⑤印度地理人种:印度~、达罗毗荼~。⑥澳大利益地理人种:默里澳大利亚~、卡奔达~。

民族的特性:①共同语言:促进民族的形成,维系民族的统一与发展。如果一个民族改变了自己的语言,就意味着民族同化过程的开始。②共同的地域:民族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极为密切。在同一地域内,由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的相似性,长期生活在一起的人们逐步形成了稳定的统一体,所以任何民族都有其形成的共同地域。③共同的经济生活:由于长期生活在一个地区,使用同种语言,相互间交往频繁,同一民族就形成了共同的经济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④共同的心理素质:是最稳定的民族特性。 何谓民族的形式分区?

①民族的形式分区是一个集中的并相连成片的地域。②例如汉族,有97.8%居住在中国,2.2%散居世界各地。

中国民族分布的特点:①大杂居,小聚居。②汉族的分布遍及全国。③少数民族多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等边疆地区。

在文化景观中,民居、饮食、服饰最容易辨认,也最能反映民俗与环境的关系。试分别举例说明。1.民居:①四川西部藏族居住地区,多有石头建造房子;地属山区,石材丰富。②黄土高原居住地区,利用黄土堆积层形成的特殊结构挖成窑洞。③云南傣族,利用竹子资源丰富,建成竹楼。2.饮食:①南方人爱吃米;南方气候炎热二湿润,适合种植稻米。②北方人爱吃面;北方干旱缺水,适于种麦有关。③以欧洲为代表的西方以牛肉作为主要肉食;西欧气候是冬季湿润而温度较同纬度大陆东岸高,冬季草类不会枯死,仍保持绿色。有草就可以饲养食草动物开始以羊为主,后以牛为主。3.服饰:①我国东北部内蒙古地区的民族喜欢头戴皮帽,身穿棉衣或兽皮制作的长袍、长裙和足蹬皮靴。②我国西南和南方民族男子喜欢穿对襟短上衣,着裤腿宽大的长裤,妇女多穿筒裙、长裙或百褶裙。 现代农业的基本特性:

①生产过程机械化;②生产技术科学化;③增长方式集约化;④经营循环市场化;⑤生产组织社会化。 资源条件是如何影响工业企业的区位选择:

①加工后体积与重量大大减少而价格又低廉的原料:多选在原料产地,以减少原料运输费用,从而降低成本,利于产品获得价格上的竞争优势。(钢铁工业)②加工后成品体积增大又不便于运输的原料:多靠近销售市场。(饮料厂)③消耗能量多的企业:选择能源供应低廉且稳定的地方。(炼铝厂多选在水电站附近)④需要新鲜原料的企业:离原料产地近,运输条件好,工厂具备保鲜设备。⑤产品需要保险的企业:多选在市场地区。(面包、冰淇淋) 人类最早的城市出现与第三次社会大分工之间的关系:

①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出现了从事农耕业生产的人类的固定居民点--聚落。②第二次社会大分工: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农业生产技术和工具的进步,在一些农业生产基础较好的地方,农产品逐渐由了剩余,部分人从土地上解脱出来,成为专门的手工业者。从事加工工业的人们,在一些交通便利和利于交换的地点聚集,以手工业产品与农牧业产品交换,这样的集聚地也就是城市的最初形态。③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出现专门从事交换的商人。④由于阶级的出现以及部落之间的战争,人类开始在聚集区周围筑城,出现军事、政治、宗教等目的,兴建了城市,于是最早的城市出现了。 城市地域结构形成的动力:

1.集聚力:①提供了多而方便的服务和设施;②市中心具有社会条件方面的有事。2.离散力:①经济条件方面:一些中心地区的服务业随着富有阶级转向郊区,即城市分散化过程;②社会条件方面:由于分散化过程,富有阶级转向郊区,市中心开始衰落及声望开始下降。3.摩擦力:是指阻碍产业、家庭产生集聚或扩散运动的力量。4.随着社会的发展,制度的演化与技术的创新,劳动的进一步分工,城市增

长的集聚力、离散力与摩擦力三者产生相互作用,从而形成一定时期城市的地域结构。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