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族谱格式 - 图文

.

服务。

二、家谱档案信息资源具有长久性。家谱档案本身和它的信息资源都是在长达数百年或数千年间形成的,信息涵盖时间跨度较长,可供长期开发利用。

三、家谱档案信息资源具有原始性。家谱档案的内容是记载者或保管者的亲自经历,是未经加工的第一手资料,没有经过后天雕琢加工,朴素无化,其信息资源经过加工,便可成为精美玉雕。

四、家谱档案信息资源具有稳定性。家谱档案的内容、形式长期以来都已形成固定格式,变化极少,其信息资源比较稳定,有规律可循,开发利用较简易。当然,勿庸讳言,家谱档案信息资源也存在某种缺陷、不足,有的宣传反动血统论,有的鼓吹个人英雄观,还有的散布封建迷信说,这些都是家谱档案信息资源中的糟粕,应当予以废弃。

三、中国家谱简介

中国家谱保存至今的,以清代和民国的为主,约占全部数量的将近90%。就这部分现存家谱来看,尽管其编纂形式有所不同,编纂体例有详有略,记载范围有大有小,记载内容有多有少,编修重点各有侧重,但其格式基本上是相同的,是统一的,是有章可循的。一部体例完整的家谱,大致应有以下各项: 1.谱名

一般均称为家谱、宗谱、族谱、家乘、世谱、统谱、支谱、祖谱、合谱、联宗谱、大成谱、房谱等,也有的称为谱传、真谱、渊源录、源流考、清芬录、世典、世牒、世恩录、故谱、族谱图、族系、族讲、石谱、世家、私谱、本书、大同谱、乡贤录、传芳集、家传簿、先德传、系谱、谱志略、家谱汇编、家模汇编等,可谓名目繁多。 2.谱序

稍具规模的家谱,卷首一定会有一篇至几十篇不等的序文,它是每部家谱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谱序包括新序、旧序、族外人的客序、跋语、目录和刻印人名以及其它关于本族的记述。 3.谱例

又称凡例,主要是阐述家谱的纂修原则和体例。一般而言,一些家谱在每一次续修时都会订出若干条适合社会潮流与需要的规则,以作为修谱时所要遵循的原则。 4.谱论

许多家谱都专门辟有谱论一章,专收先贤的谱说、谱论、谱议的篇章和古代经典中的有关论述,对修谱的作用、功能、意义、历史、原理、方法等加以发明和阐述,是研究谱学的宝贵资料。 5.恩荣录

主要内容为历代皇帝对家族中的官员及其家谱的敕书、诏命、赐字、赐匾、赐诗、赐联、御谥文、御制碑文以及地方官府的赠谕文字等,以显示和炫耀朝廷对该家庭及其成员的奖励和表彰,同时反映本家族的地位和身份。 6.像赞、遗像

word

.

祖先及家族中历代英贤、重要人物的图像资料,一般为正面是遗像,背面是像赞。 7.姓氏源流

中国家谱素来有“叙本系,述始封”的传统,明清以来各家谱也大多有记姓氏源流的一章,或称姓氏源流,或称宗族源流。它主要是用来记述本姓来源、本族的历史渊源、始祖、世派、迁徙、各支派间关系甚至改姓的原委等。 8.族规家法

是宗族家族成员共同制定的、用以约束和教化族人的宗族法规,是家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名称各异,种类很多,诸如家规、家约、家戒、家法、家礼、家典、家仪、家条、族规、族约、祠规、祠约、规范、规条、规矩、条规、戒谕等。 9.祠堂

记载宗族、家族祠堂修建的历史,介绍祠堂的建筑规模、地理位置,收录有关祠堂的碑文、诗文、祠联、祠匾、祠堂图,建祠捐资人名,记录祠堂内神位世次、配享、附享、祭祀情况等。 10.五服图

又称服制图。所谓五服,就是指古代丧服制度中的五种服色,即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丧服是根据生者与死者的远近亲疏关系而穿着的一种服饰。因五服本身就表明生者与死者的亲疏远近关系,同时又表明与死者同有关系的生者与生者之间的远近亲疏关系,所以不仅在执行丧礼时要涉及到,而且在执行宗族、家族事务及执行法律时也必须涉及,所以家谱中一般都载有五服图。 11.世系

这是家谱中的主体部分,又称为世系图、世系考、世系记等。这部分内容为所有中国家谱共有,因而成为家谱区别于正史、地方志的最明显的标志。世系表除欧阳修、苏洵所发明的欧式图谱和苏式图谱外,还有两种比较常见:(1)宝塔式图谱:这一图谱形式何人所创、创于何时目前尚无定论,不过最迟已在南宋时出现了,因此很可能也是北宋人的产品。(2)牒记式图谱:这一图谱的特点是分别按世代以文字叙述先人的事迹,既不用线条,也不用图表。 12.传记

家谱中的传记又称行状、行述、行实、事状、志略等,其体裁有传记、行状、寿文、贺序、墓志、祭文以及抄自史传中的资料,主要载录家族成员中“方行可书”的“忠臣孝子”、“节妇义夫”的事迹和传记资料。 13.谱系本记

也称作世序、世系录、先世考等,主要内容与世系部分大致相同,记载本族成员的简况,即本人名讳、父名讳、排行、字号、生卒年月、寿数等。 14.族产

记录家族、宗族的集体财产,如祀田、坟地、义庄、学田、义墅、山林、房屋等。 15.契据文约

专门登载与记录和族产有关的契据文约、管理制度以及宗族、家族内部关于承嗣、婚姻、分家等的文书及契约。 16.坟茔

记载族中公共坟地的情况,包括墓地图、坟向、祖坟及各支派墓地分布等。 17.名迹录

word

.

记载与本族或族中成员有关的山水桥梁、亭台堂舍、庵寺书院等。 18.任宦记

记载族中成员历代官宦名人事迹,其内容与传记部分大致相同,包括履历、科第、政绩、功勋、著作、学说等。 19.年谱

是按照年、月、日专门记载一个人生平事迹的一种体裁。 20.艺文

收录家族、宗族成员的著述,包括奏疏、殿试文、万言策、诗词和各式文章等。 21.字辈谱

又称派语、派行诗、行第、派引、排行等,专门登载族内成员姓名排行的字语。 22.领谱字号

中国古代家谱修好后,在派发给族中成员前,对每部谱都编以号码。 23.续后篇 或称余庆录。指家谱修完后,特留空白纸数页,留待后世子孙续,以示绵延不绝。 24.纂修、捐资人名

家谱的纂修或续修,是家族、宗族中的一件大事,涉及族中许多人员,且须动员全族成员捐款助修。

以上是家谱的基本格式。一部家谱也许不可能将上述基本格式全部用到,但格式中的主要部分,如谱序、凡例、世系图、传记、家规、艺文、字辈谱等肯定会有,家谱也正是凭借上述内容将家族的历史渊源、迁徙情况、历代英贤等保存下来,并流传后世。

其实一部完整的家谱就是一部宗族、家族史或宗族、家族百科全书。通过一部家谱,我们可以了解到该家族的历史沿革,世系繁衍,人口变迁,居地变迁,婚姻状况,该家族成员在科第、官职等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和事迹,该家族的经济情况和丧葬、礼典、家规、家法等典章制度等。而家谱也正是将这些内容以书、图、志、表、史的形式记录下来,成为可与正史、方志并列的又一文史宝库。

四、上海图书馆馆藏石氏家谱提要

浙江省

【武威石氏宗谱】不分卷

[分水]/(明)石允纂修,清乾隆间钞本,1册

始祖智,自新昌迁居金华。三子,季曰遵,当南宋末,避乱寓於潜,後复转居分水二管孙岭下,后世为浙江大族。是谱依次载诰敕、谱序、凡例、家训、世系、行传。内有文天祥、方孝孺、王守仁文。 馆藏:918154

【镇岩石氏宗谱】

word

.

[东阳](作者不详),清光绪22年(1896)木活字本,6册,存卷1、2、4、6—8。 始迁祖华彰,宋代自新昌迁婺州东阳昇苏乡镇岩。卷一、二历代谱序、家规、世系,卷四、六行第、行略,卷七行传,卷八墓志、墓图。 馆藏:1658

【镇岩石氏宗谱】

[东阳]/ (清)石茂生等纂修 。清乾隆55年(1790)木活字本 ,1册,存卷6。 居地 浙江,东阳

参见清光绪二十二年木活字本《镇岩石氏宗谱》条目。存卷为世系。 馆藏:1659

【浦阳和溪石氏宗谱】十卷,末一卷

石锦生等纂修,民国16年(1927) 木活字本 ,9册,存卷1、2上、3—6、8、9,卷末。十八修本。

始祖真之,北宋时自金华迁浦阳南门。真之十传道旺,值宋元鼎革,由通津桥转居和溪,为迁和溪石氏祖。卷一新旧谱序、家规、仪节、敕命、历代科第仕宦人名,卷二传赞、墓志铭,卷三、四源流图、世系图,卷五至十行传,卷末家庙、祀产、据约等。有朱熹撰《赠石克齐先生修谱序》。 馆藏:1670/a

【浦阳和溪石氏宗谱】

(清)石端操纂修,清乾隆58年(1793)木活字本,2册,存卷2、3,八修本。 参见石锦生修《浦阳和溪石氏宗谱》条目。谱载传赞、世系。 馆藏:1662

【浦阳和溪石氏宗谱】

(清)石端璐纂修 ,清道光11年(1831) 木活字本 ,2册,存卷4、5,十修本。 参见石锦生修《浦阳和溪石氏宗谱》条目。谱载世系、行传。 馆藏:1664

【浦阳和溪石氏宗谱】

(清)石邦恺纂修 ,清道光23年(1843)木活字本 ,3册,存卷4—6,十一修本。 摘要 参见石锦生修《浦阳和溪石氏宗谱》条目。谱载行传。 馆藏:1663

【浦阳和溪石氏宗谱】

(清)石可清纂修,清咸丰5年(1855) 木活字本 ,2册,存卷1、2,十二修本。 参见石锦生修《浦阳和溪石氏宗谱》条目。谱载谱序、家规、传赞等。 馆藏:1665

【浦阳和溪石氏宗谱】

word

.

(清)石必新纂修,清同治6年(1867)木活字本,3册,存卷1、3、4,十三修本。 参见石锦生修《浦阳和溪石氏宗谱》条目。谱载谱序、世系等。 馆藏:1666

【浦阳和溪石氏宗谱】

(清)石必新纂修,清光绪5年(1879)木活字本,8册,存1、2、4、6、7,卷末,一十四修本。

参见石锦生修《浦阳和溪石氏宗谱》条目。卷七行传,馀卷所载未出参见谱之外。 馆藏:1667/a

【浦阳和溪石氏宗谱】

石润芳等纂修,民国4年(1915)木活字本 ,1册,存卷5,十七修本。 参见石锦生修《浦阳和溪石氏宗谱》条目。谱载行传。 馆藏:1668

【浦阳石氏宗谱】

民国28年(1939)木活字本,6册,存卷2、5 — 8,卷末。书名据书签题,版心刻和溪石氏宗谱。

始迁祖待鑫,北宋时官两浙转运使,因自中原移家浦江横街。十二传至仰,徙通化乡十二都通津桥。又三世至道旺,值宋元鼎革,由通津桥转居和溪,是为和溪始祖。此谱为和溪一派所修。卷二行略、传赞、行状,卷五至八行传,卷末祠产、约据、艺文。 馆藏:1669

【浦阳石氏宗谱】

清咸丰8年(1858)木活字本,2册,存卷3、4,书名据版心题。 参见民国二十八年木活字本《浦阳石氏宗谱》条目。存卷为世系。 馆藏:1653

【浦阳石氏宗谱】

清同治6年(1867)木活字本 ,2册,存卷2、4。

参见民国二十八年《浦阳石氏宗谱》条目。存卷为世系。 馆藏:1657

【浦阳石氏宗谱】

清光绪5年(1879)木活字本,1册,存卷4。

参见民国二十八年《浦阳石氏宗谱》条目。存卷为世系。 馆藏:1656

【浦阳石氏宗谱】

版本 清光绪17年(1891) 木活字本,2册,存卷2、6,书名据版心题。 参见民国二十八年《浦阳石氏宗谱》条目。存卷为世系。

word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