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内文言复习题集】
《曹刿论战》
一、课文相关文学常识
1. 作者:相传为春秋时期鲁国史官左丘明。 2.作品:选自《左传》。《左传》——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记事清晰,繁简得当;人物形象生动传神。 二、课文分析 1.主要内容:
课文记叙了长勺之战中,曹刿向鲁庄公献策并帮助他采取了正确的战略战术,从而令弱鲁战胜了强齐的史实,阐明了鲁国获胜的原因在于:取信于民及善于掌握战机。 2.人物形象特点:
①曹刿——有责任感、爱国情(和“乡人”的对比);深谋远虑(指他重视民心向背与战争胜负的关系);善于把握战机,具有正确的战术思想和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鲁庄公的对比)。 ②鲁庄公——既有目光短浅,昏庸无知的一面,也有能听取曹刿建议并放手让曹刿指挥作战的另一面。 3.段意:
第①段详写曹刿帮助鲁庄公明白战前必须做好“取信于民”的准备工作。 ..第②段概写战争经过:鲁庄公的两个“将”;曹刿的两个“未可”、两个“可矣”。 ..第③段战后论述取胜原因:解释两个“可矣”。 ..4.写作特色:
①叙事线索:以长勺之战的时间为线索,分为战前、战时、战后。 ②对比(详见“人物形象特点”) 三、习题
A套
阅读《曹刿论战》全文,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上文作者相传是 (时期)的 (人名)。(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语的含义:(3分)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
3.下列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曹刿请见的行为表现了曹刿对国事的关心。
B.曹刿认为弱国战胜强国必须事先做好“取信于民”的准备工作。 C.选择辙乱旗靡的时机乘胜追击是本次战争取胜的原因之一。
D.本文通过对比刻画人物,主要突出了庄公的目光短浅,昏庸无知。 【答案】
1.春秋;左丘明。
2.大大小小的官司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能根据实情(合理裁决)。(关键 词:之、狱、虽、以;注意补充省略的部分) 3.D(D错在“主要”,本文主要表现的是曹刿的深谋远虑,而非庄公这一人物。)
B套
阅读《曹刿论战》第三段,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以上语段选自课文《 》,作者是 。(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 3.下列对文意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
A.选段写了战后曹刿论述取胜的原因。
B.“彼竭我盈”时是曹刿用以乘胜追击的有利时机。
C.“辙乱”、“旗靡”照应了前文“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情节。 D.成语“一鼓作气”即出于此。
【答案】 1.《曹刿论战》;左丘明。
2.我看到他们车轮的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才追击他们。(关键词:其、靡、故、之) 3.B(“彼竭我盈”时是曹刿用以发动进攻的有利时机。)
C套
阅读《曹刿论战》第三段,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分) 1.这篇课文选自史书 。(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齐师战败,曹刿没有立即下令追击,是因为“ ”(限四字),他认为追击的有利时机是 时。(限四字)(3分)
【答案】 1.《左传》
2.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的勇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的勇气就耗尽了。(关键词:鼓、作、再、竭) 3.惧有伏焉(1分);辙乱旗靡(2分) 四、考题链接
2011届青浦一模卷
阅读《曹刿论战》第二、三段,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曹刿论战》一文选自《 》。(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一鼓作气
3.从选文看,下列对鲁国战胜齐国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鲁庄公能亲自部署指挥战斗。
B.鲁庄公在作战时能采纳曹刿的正确战术。
C.曹刿把握了“彼竭我盈”的有利战机让鲁国军队进攻。 D.曹刿指挥鲁国军队在敌方“辙乱”“旗靡”之时乘胜追击。 【答案】 1. 左传。
2. 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关键字:鼓、作) 3. A
2012届一模卷A卷
阅读《曹刿论战》全文,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曹刿论战》选自《 》,相传作者是 (人名)。(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
3.曹刿认为打仗要取得胜利,最根本的原因是( )(3分)
A.取信于民 B.把握战机 C.公平公正 D.彼竭我盈 【答案】
1. 左传;左丘明。
2. (曹刿)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辙留下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的横木远望齐军
/齐军的队形。(关键词:其、轼、之;注意补充省略的内容) 3. A
2013届奉贤一模卷
阅读《曹刿论战》全文,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课文选自《 》,此书相传是春秋时期的 所作。(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 3.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乡人对战争的冷漠态度反衬了曹刿的深谋远虑。 B.从本文看,弱国战胜强国的原因是政治上取信于民。 C.作战时,两个“未可”、两个“可矣”,表明曹刿胸有成竹、善于把握战机。 D.曹刿认为“彼竭我盈”是追击的最佳时机。 【答案】
1.左传 左丘明
2.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狱、虽、以) 3.C (A错在“深谋远虑”,与“冷漠”相对的应是曹刿的“关心国事”;B错在对原因的概括不完整,应是政治上“取信于民”加上军事上“善于把握战机”;D错在“彼竭我盈”是发动进攻的最佳时机,“其辙乱,其旗靡”才是追击的最佳时机。)
2013届二模卷D卷
阅读《曹刿论战》全文,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曹刿论战》选自《 》。(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 3.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曹刿请见是因为他认为当权者浅陋无知。 B.曹刿认为战争取胜的关键是要取信于民。 C.鲁国是凭借勇气取得了长勺之战的胜利。 D.论战体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 【答案】 1. 左传
2. 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狱、虽、以) 3. C(错在鲁国取胜是凭借“取信于民”和“善于把握战机”)
2014届静安二模卷
阅读《曹刿论战》全文,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 本文选自 。“齐师伐我”中的“我”指 。(2分)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 3.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曹刿论战》记述了齐军以弱胜强的一场战役。 B.此役证明:只要取信于民,就能取得战役的胜利。 C.曹刿的“论”战集中出现在战前、战后两段。 D. 与曹刿之间的几番问答表现了庄公的贤明与虚心。 【答案】 1.《左传》(1分,书名号不写不得分);鲁国(1分) 2.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会根据实情(裁决)。(3分,一句1分,关键词:之、狱、虽、以) 3.C(3分)(A错在“齐军”,应是“鲁国军队”;B错在对原因的概括不完整,应是政治上“取信于民”加上军事上“善于把握战机”;D错在几番问答并不能表现庄公的贤明。)
《曹刿论战》
三、课文相关文学常识
1. 作者:相传为春秋时期鲁国史官左丘明。 2.作品:选自《左传》。《左传》——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记事清晰,繁简得当;人物形象生动传神。 四、课文分析 1.主要内容:
课文记叙了长勺之战中,曹刿向鲁庄公献策并帮助他采取了正确的战略战术,从而令弱鲁战胜了强齐的史实,阐明了鲁国获胜的原因在于:取信于民及善于掌握战机。 2.人物形象特点:
①曹刿——有责任感、爱国情(和“乡人”的对比);深谋远虑(指他重视民心向背与战争胜负的关系);善于把握战机,具有正确的战术思想和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鲁庄公的对比)。 ②鲁庄公——既有目光短浅,昏庸无知的一面,也有能听取曹刿建议并放手让曹刿指挥作战的另一面。 3.段意:
第①段详写曹刿帮助鲁庄公明白战前必须做好“取信于民”的准备工作。 ..第②段概写战争经过:鲁庄公的两个“将”;曹刿的两个“未可”、两个“可矣”。 ..第③段战后论述取胜原因:解释两个“可矣”。 ..4.写作特色:
①叙事线索:以长勺之战的时间为线索,分为战前、战时、战后。 ②对比(详见“人物形象特点”) 三、习题
A套
阅读《曹刿论战》全文,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上文作者相传是 (时期)的 (人名)。(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语的含义:(3分)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
3.下列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曹刿请见的行为表现了曹刿对国事的关心。
B.曹刿认为弱国战胜强国必须事先做好“取信于民”的准备工作。 C.选择辙乱旗靡的时机乘胜追击是本次战争取胜的原因之一。
D.本文通过对比刻画人物,主要突出了庄公的目光短浅,昏庸无知。
B套
阅读《曹刿论战》第三段,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以上语段选自课文《 》,作者是 。(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
3.下列对文意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选段写了战后曹刿论述取胜的原因。
B.“彼竭我盈”时是曹刿用以乘胜追击的有利时机。
C.“辙乱”、“旗靡”照应了前文“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情节。 D.成语“一鼓作气”即出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