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语文名师教案《永远的歌声》语文S版

六年级上册语文名师教学设计《永远的歌声》语文S版

授课教师:沈阳市实验学校臧宇指导教师:任海宁马岩

今天我阐述的教学设计是小学语文s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永远的歌声》第二课时。

一、简述教材

爱是无形的,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爱是永恒的,能使我们终生难忘;爱是伟大的,常常带给我们无穷的力量。作者邹德学在《永远 歌声》一文中讲述了老师病了,学生们不顾安危为老师采药、捉鱼的故事,表达了师生间浓浓的真挚的情感。

拿到这篇文章时,我先要思考的是:我要做什么?有哪些知识是我可以教给学生的呢?于是,我反复地阅读教材,从中提炼课文所承载的语文要素。首先我提炼出了“淙淙、龇牙咧嘴”等10个应知应会字词。然后提炼出了8段作者运用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表达情感额精彩语句。接着是首尾呼应的结构特点,最后是一个典型事例的选择。把他们组合在一起,会发现几乎全篇都是可以教学的语文要素,这在一课时中是不可能面面俱到的,最终我选择了“精彩语句的抒情方式: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作为我的教学内容。

二、明确依据

然后,我要思考:我为什么这么做?我这么行不行?如果不行就必须重新选择语文要素。于是我开始查找依据,首先我查找了削断课标要求:课标在学段目标与内容中,对第三学段阅读教学明确提出

“在阅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而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就是最常见基本的表达方法之一。接着我又明确了本单元训练重点:本单元训练重点是品味文章的精彩语句,揣摩作者是怎样把自己的真情实感表达出来的?这和课标一同印证了我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是正确的。我又分析了本班学情:感谢前任老师打下的良好基础,也感谢我在语文教学中的坚持不懈,我班的学生已经能够通过自主预习,合作交流准确找出带有作者明显情感的精彩语句,并且能做出较为恰当分析和理解,但作者是通过怎样的方式表达出真情实感的呢?也就是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表达方式是不能准确把握的。因此根据以上三个依据,我确立了“精彩语句的抒情方式: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作为我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

根据教学内容,又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合作学习及教师的点拨,理解作者表达真情实感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表达真情实感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间接抒情的不同表现手法。 三、概括流程

根据已确定的教学内容,目标,重难点,我概括了8步教学流程。检测字词——回顾导入——明确学习任务——自学批注——小组互学——汇报交流——教师助学提升——课堂总结。

除了教师助学提升这个环节之外的7个环节,和大多数老师的描述大同小异,这里不再赘述,我重点要解决的是帮助学生揣摩作者是

如何利用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把真情实感表达出来的。也就是我要思考的第三个问题:我要怎么做?

由此,我设计了3个循序渐进的解决策略:

之一:红蓝对比,指导学生体会不同句式的不同文本感受 出示3组红蓝对比的精彩语句。同学们,老师为大家选择了这三组语句,通过对比,你发现了什么呢?(模仿师生对答)(生1:我发现,蓝句都比红句短,而且没有红句子好玩儿了。师:你很勇敢,如果能把语言好好组织一下,会更厉害。生2:我来补充,刚才生1的发言给了我启发,第一组蓝句把红句的3个好改成了1个好,我体会不到学生觉得老师越来越好,程度越来越深的情感了。第二句转换了句式,并且去掉了修饰动作的词语,虽然意思没变,但学生们的勇敢,明知山有狼,偏向狼山行的气魄感受不到了。第三句只是换了标点,我觉得相拥而哭不可能戛然而止,用句号没了想象的空间,没了情感。因此,我认为蓝句都没有红句形象生动,有情有意。师:你分析的很详细,但老师发现你都是从蓝句如何不好的角度去理解的,这不利于我们总结方法,能换个角度了思考吗?生3:我来吧,通过对比,我发现第一个红句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排比就是加强语气,程度愈深的作用,所以这3个好是循序渐进的,有情感的。第二个红句里有问句,语言描写,动作描写,描写的越生动,我就越能感受到学生们为了给老师采药治病而奋不顾身的深情厚谊。第三个红句的省略号起着省略下文的作用,这篇课文里一共有6出省略号,作者一定是想借助标点符号来抒发情感,引起读者共鸣。因此,我和生2的观点一致,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