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问题与建议
一、推进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背景与意义
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重视不够,办法不多”、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不强”等问题,中央16号文件(中发[2004]16号)作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战略部署,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既重视课堂教育,又注重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并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把理论武装与实践育人结合起来,切实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1]。根据中央16号文件的上述精神,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指出要以“不断增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说服力、感染力”为指导思想,“切实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方式和方法”;特别地,提出了“加强实践教学”、“实践教学规范化”的要求,指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2]。 根据上述文件精神,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战略部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思想
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内化,实现知情统一、知行合一,确保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真懂、真信、真行”的必要环节[3]。加强实践教学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和感染力的必由之路,是贯彻实践育人精神、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的重要举措。目前,广大高校都开展或加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环节,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和有益的经验。但不得不指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还存在很多问题,距离前述文件的要求还很远[4]。二、存在的问题 (一)对实践教学的外延缺乏共识
目前,对“什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以及“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形式”等问题的认识还存在不少含糊、混乱的地方。就定义而言,“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紧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标和内容,主要以实践活动为手段的教学环节”[5]。不过,由于“实践”的哲学内涵较为抽象,因此,实际上对“哪些形式的(教学)活动属于实践(教学)活动,哪些形式的(教学)活动不属于实践(教学)活动”的问题莫衷一是。有人认为实践教学形式只包括社会调查、参观访问、志愿服务等校外社会实践[6],也有人认为实践教学不仅包括校外社会实践,也包括课外校内实践活动(如讲座、校园文化活动、课外学习小组等)和课堂实践活动(如讨论、辩论、演讲、视频观摩等)[710],还有人认为实践教学只包括课外校内实践教学、
校外社会实践教学两种形式而不包括任何课堂教学活动[11]。这种认识上的混乱导致了思政课实践教学在形式选择上的五花八门甚至鱼目混珠,也使得对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开展情况的评估和考核更为困难。
(二)流于形式,实效性不强
某些高校或课程以“调查研究”为主要的实践教学形式,在实际操作中却存在很多问题,如选题五花八门,缺乏推敲和凝练;对大学生没有进行必要的社会调研技能培训;教师对调研过程缺乏实质性的督导;等等。可以想象,这样的调研实践很难保证质量,以至于有不少大学生上网抄袭、应付了事,没能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甚至适得其反。某些学校组织“参观访问”,表面上轰轰烈烈,实际上走马观花,对参观访问的教学环节缺乏细致设计,达不到教育效果。有的学校组织“课堂辩论”,这固然能活跃教学气氛,但这种辩论能否让真理越辩越明进而起到坚定信念、知行统一的效果则让人怀疑。总之,不少高校的实践教学流于形式,缺乏实效,达不到实践育人的要求,有违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初衷[8]。
(三)缺乏系统规划与设计
不少高校思政课各门课程之间缺乏沟通、衔接和配合,对各门课程适宜的实践教学形式和内容缺少分析和规划,乃至各门课程的实践教学出现形式重复、内容近似的情况,甚至同一课程的教师也是各自为政,缺乏协同。不少高校对思政课实践教学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