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可视化,发展新定位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在普通高中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加强对学生理想、心理、学业等多方面的指导”。随后,针对高中学生的发展指导应运而生,但目前我国很多高中学校尚未形成学生发展指导的理论构建和体系建设,特别是在学科融合、学生发展指导方面比较缺乏。 ● 学科教学渗透学生发展指导的功能意义 2018年1月16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7版)公布,新的课程方案无论是在培养目标还是在课程实施与评价上都将加强学生发展指导提上了更具体的日程,它指出学校应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采用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相结合的方式,切实加强对学生理想、心理、学业、生活、生涯规划等方面的指导。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学生发展指导,目前有三种路径:第一种是利用“学科与专业链接宣讲会”开讲本学科对应大学相关专业或前沿职业发展前景,以利于学生高考选科的指导;第二种是利用“学科文化与名人故事汇”来启发学生发展指导;第三种是运用学科日常教学渗透学生发展指导,从点滴教学中充实学生内心,做到“润物细无声”,提升学生的发展核心素养。 ●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与学生发展指导制度的融合分析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改革和修?了信息技术课程中陈旧过时的教学内容,回归以信息为核心,以学
科核心素养和学科大概念为目标,强调用学科的方法解决问题,以项目学习整合原理知识、学科方法、工具选择为教学方式,形成全面提升学生信息素养、让全体学生成为具备较高信息素养的中国公民的课程目标。
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渗透学生发展指导不仅可以在前两种路径中选择,作为技术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教学更为第三种路径提供更多可能性。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能将学生发展中遇到的真实问题进行转化与迁移,教师可以借助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日常教学内容创设学生发展指导过程中的各种真实情境,可以通过“数据-信息-知识-智慧”的DIKW层次模型,以及具体的信息处理与挖掘来进行信息的呈现及表达,制订基于真实问题情境的项目实施进行教学,达到学科知识技能和学生发展指导的双重培养目标,促进学科教学与学生发展指导的有效融合(如图1)。 ● “数据可视化,发展新定位”项目实施背景 1.教学内容分析
课标指出,“学生应认识数据分析和数据可视化,了解数据分析的基本方法和工具,了解数据可视化的呈现方式和基本工具,能选用恰当的软件工具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可视化表达”。本项目案例是选自高中信息技术必修一《数据与计算》第三章“数据处理与应用”单元的内容,学生通过经历项目范例的探究活动,形成从数据到信息,再到知识,最后上升到智慧的“DIKW层次模型”阶梯式逻辑思维。
2.教学对象分析
(1)学习对象分析――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
本项目的教学对象为高一学生,他们经历了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学习,能形成独立自主的信息技术学习过程,但还未形成深度学习的意识,学习的深度和广度有待加强。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通过有意识的教学使学生形成更高阶的学科思维、学科大概念、学科核心素养,让他们能在高一就开始明确学生发展指导意识,打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与学生发展指导的桥梁。
(2)学习内容分析――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 学生通过项目范例“优秀高中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数据分析”的学习过程,经历基于项目学习的探究活动,提升对数据的认识和可视化表达,学会利用恰当的工具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呈现。探究活动是从原始数据和数据分析的对比中激发学生原有经验情境与个体提升发展之间的矛盾,使其经历对原始数据进行清洗和加工,进而对数据进行可视化表达,尝试从个人与集体的角度,对照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进行各层面分析及总体分析,领悟用数据可视化工具来处理问题的优势及意义。 ● “数据可视化,发展新定位”项目实施理念 1.实施依据
根据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和大数据时代环境下的数据分析技术理论,依据“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促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