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专题 公共管理概述
一、公共管理的含义及特征
1、含义:是指国家机关、第三部门和公民共同参与,为有效的保障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维护和实现公共利益、依法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活动。
2、特征:(1)公共管理主体的多元化。公共管理变公共行政的单一管理主体为多元管理主体,从而调动了各类公共事务管理者党的积极性与责任感,使管理的效果更加明显。
(2)公共管理基础的社会化。一是强调分权,促进公民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二是社会力量的兴起,强化了社会基础。 (3)管理结果的责任性。对不同管理主体进行事务上的划分,明确各自的职责,制定明确的绩效标准和测量方法。
(4)公共管理行为的互动性。一是管理权限的多向度,二是管理方式的民主性,三是管理取向的多样化。
二、新公共管理范式有哪些理论基础?
答:1、公共选择理论:该学派将个人作为分析的基础,认为集体选择是个人通过集体实现自己最大目的的个人行动选择。该理论在“经济人”的基本假定下,运用现代经济学的逻辑和方法,分析市场的集体决策过程。布坎南说“公共选择是政治上的观点,它由经济学家的工具和方法大量应用于集体或市场决策而产生。”公共选择的主题与政治科学的主题是相同的,涉及选民理论、投票者行为、官僚机构、政党政治等领域。包括(1)理性选民理论。(2)官僚理论。(3)政党政治。
2、委托-代理理论。詹森和麦克林。委托代理-代理关系是
1
指这样的一种显明和隐含的契约,根据该契约,一个或多个为主体指定、雇用另一些行为主体为其服务,与此同时授予后者一定的决策能力,并根据其提供服务的数量和质量支付相应的报酬。授权者就是委托人,被授权者就是代理人。
3、交易费用理论:罗纳德·科斯首提。该理论表明交易活动是稀缺的,市场的不确定性导致交易是有代价的,从而也就有如何配臵资源的问题。
三、公共治理理论有哪些政策理论?
答:1、去中心化,国家和中央政府在公共行政中的核心地位被动摇,向地方分权、向社会分权甚至将权力让渡于跨国家的组织成为一种趋势。
2、多中心,政府之外的治理主体参与到公共事务中,政府与其他组织共治、社会自治成为一种常态。
3、反对夸大纯粹的市场的作用,具体而言,治理理论反对新自由主义对市场调节作用的过分崇信,尽管治理实践经常需要借助于市场机制。
4、多种水平的治理与多种工具使用的并存,治理可以在跨国家、国家、地方等多种水平上进行,在实践中可以通过规则、市场签订合约、回应利益的联合、发展忠诚和信任的纽带等不同的工具,并借助于市场、等级和网络的结构使用这些工具。 四、我国公共管理面临的挑战以及应对策略(78-88) (一)我国公共管理面临的国际挑战以及应对策略 1、全球化的挑战及应对策略
挑战:(1)全球化带来了双重影响。一是尊重市场规律,资源
2
优化组合,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可以实现优势互补;二是全球化扩大了贫富差距,强化了霸权。(2)全球化使得各种全球性问题日益凸显。
策略:(1)全球化会对政府的公共管理主体地位提出挑战,全球治理、社会治理政策亟待推而广之。
(2)全球化会影响公共管理的政策制定和实行,需要借鉴国际组织尤其是环保组织、绿色和平组织、咨询组织等多方面力量,提高政策制定的科学性和决策力、执行力。
(3)全球化会影响公共管理的观念、方法和手段,需要进一步改变管理理念、提升服务质量。
2、信息化的挑战以及应对策略
挑战:广泛应用、高度渗透的信息技术正孕育着新的重大突破;信息资源日益成为重要生产要素、无形资产和社会财富;信息网络更加普及并日趋融合;信息化与经济全球化相互交织,推动着全球产业分工深化和经济结构调整,重塑着全球经济竞争格局。
策略:(1)信息化需要提升公共管理组织以及其成员的管理能力和水平。(2)利用信息技术的发明和应用,建立信息化的公共管理方法。(3)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公共管理组织结构的扁平化与网格化。(4)信息化为社会民众参与公共管理活动提供了新渠道,使政府机关的“网络问政”成为现实。
3、知识化的挑战及应对策略
知识化已经全方位、深层次地渗透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影响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走向。知识化是知识经济的基础。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