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

第二章 继承爱国传统 弘扬民族精神

1、南开之父——张伯苓

张伯苓,1876年4月5日生于天津。我国著名的爱国教育家。在青年时期,他目睹清政府腐败无能和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欺凌,立志兴办政育,用爱国精神和科学知识教育青年,以达到抵御外侮,振兴中华的目的。1891年,张伯苓考入北洋水师学堂。在水师学堂如饥似渴地学习近代科学知识,大开眼界。1894年,张伯苓等18同学完成堂课,被派往北洋水师舰队实习。时值朝鲜东学党之变,日本趁机侵占朝鲜,并于同年7月对中国海陆军发起突然袭击,他引起中日甲午战争。战争既起,清政府的海陆军被击溃,于是急调北洋水师增援。张伯苓随北洋水师舰队参加了这一历史性战役。9月17日,日本海军中将伊东佑享率领联合舰队袭击北洋水师,在波涛汹涌的黄海海面上发生了一场大海战。双方激战五个多小时,互有损伤。张伯苓又随北洋舰队退守威海卫海军基地。1895年1月,日本组成山东作战军,海陆两路夹击威海卫,丁汝昌等将士在腹背受敌的情况下,仍然坚持战斗。2月12日敌军占据刘公岛,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张伯苓随北洋水师舰队开始参战时,第一艘兵船才出海,就被日舰击沉。张伯苓含泪饮恨与众人返师归来。这是张伯苓的爱国热忱受到的第一次沉重的打击。

1897年,承甲午败绩,国事日颓,英、德、法、俄、日等帝国主义列强,纷纷染指,妄图瓜分中国。日本强迫清政府订立关于结束中日甲午战争的《马关条约》。俄、法、德三国以迫使日本交还辽东半岛有功向中国索取报酬,德国强占胶州湾,俄国强租旅顺、大连,法国强占了广州湾,而英国强租九龙与威海卫。帝国主义强盗的协议既成,清廷乃派大员乘通济舰去山东,办理接收和转让手续,张伯苓随舰前往。船到威海卫的头一天,降下日本的太阳旗,升起中国的青龙旗。第二天,又降下中国的青龙旗,升起英国的米字旗。张伯苓目睹这场“国帜三易”的接收和转让仪式,亲自尝受了这一丧权辱国的场面,气愤填膺,五内俱裂。他从威海卫归来之后,认为海军报国无望,决定退役。

甲午之战的失败,海军军舰全军覆没,这次大失败的教训,激励了张伯苓的志气,坚定了他一生的爱国热忱。当时科举虽还未废,而要求变法维新以求富强,已成为一般有志青年的愿望。张伯苓决心创办新式教育。适值天津名绅严范孙倡办新学,1898年乃延聘张伯苓主持严氏家塾。张伯苓结识严范孙,对其后来南开一系列事业的创立与发展影响很大。

1903年,张伯苓有感于日本蕞尔小邦,居然胜中国,挫强俄,一跃跻身于世界列强,必有所以致此之道,不可不往一观。在严修、王奎章的大力支持下,张伯苓乘暑假航海东渡,亲眼看到日本明治维新后的盛况,领略了日本对教育的重视及办学规模和政育方法,深受启发。

1

1904年5月,张伯苓和严修二渡扶桑,经过四个月的细心考察后回国,决定成立中学。遂将严、王两馆合并,成立“私立中学堂”。从此他结束了家塾先生的生涯,成为学堂的学监,开始一展他的宏愿。

张伯苓自1904年创办南开中学以来,到1917年学生已满千人,中学基础日臻巩固,教育设施逐渐完善。每看到各届毕业生依依不舍地离开学校,他觉得应该向大多数学生提供继续升学的机会。社会的需要,使他认识到:“普通教育仅为国民教育之初步,创办高等学校乃是国家发展的根本大计”。于是他决心赴美学习和考察。

1918年,合逢严修与范静生也赴美,张伯苓乃与严、范遍游美国各地,考察了许多私立大学的组织和具体实施情况。12月,张伯苓与严修游美归国。不久便积极筹募经费,并获徐世昌、黎元洪等人及天津士绅之助,开始筹划创办南开大学。1919年春,在中学南端空地建大学教室,当年秋季落成。1919年9月5一6日,举行大学新生入学考试,25日正式上课。

在创办南开大学的过程中,张伯苓坚持从国情出发,按照社会需求培养学生;将爱国教育与道德教育置于首位,引导学生树立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他教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开展有关中国近代屈辱挨打的历史教育,组织学生到日租界调查日本从经济、文化等方面对天津进行侵略和渗透的情况。每逢“五七”国耻日、“九一八”事变纪念日,学校都要开展各种活动。可以说,他为南开系列的爱国教育活动建立了一套长效机制,他给早期南开大学制定的发展目标就是“知中国”、”服务中国”。为此,南开大学设置了不少直接为社会服务的系科和研究机构。

南开大学的兴办和发展,对张伯苓来说,并不意味着兴办教育的终结。建立一个完整的南开教育体系,才是他兴办教育的宏伟大略。

张伯苓于1923年建立了南开女中。接着在1928年,张伯等又兴致勃勃地在女生校舍对面建筑小学校舍,设立了小学部。

为开展学术研究和造就高层次人才,张伯苓在兴建和完善女中和小学之后.又分别于 1927年和1932年创办了南开经济研究所和应用化学研究所,从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南开教育体系。

张伯苓既以办学为救国的手段,故早就不以在天津创办学校为满足。1931年以后,日本军阀在华北屡生事端,他看到两国终不免一战,而天津定首当其冲。及至1935年,华北局势日益危急。张伯苓深为忧虑。1935年.他亲赴重庆考察后,决心在重庆建立南开中学。1936年夏,校舍落成,定名“南谕中学”,并于当年九月开学。

抗日战争爆发之后.国共两党建立起抗日统一战线。1938年,国民党政府在全国人民要求团结抗日的压力下,在汉口成立了国民党参政会。蒋介石为了装潢门面,拉拢在南方有一定声望的张一麟和在北方颇有影响的张伯苓担任参政会的副议长。

2

1948年国民党政府改组,约请张伯苓出任考试院院长。

1948年7月,张伯苓到南京后,目睹国民党政府政治黑暗腐败,心情很不愉快。年末,他以“体弱需静养”为借口,离开了南京考试院,回到重庆沙坪坝南开中学的老寓所,终日深居简出。

解放前夕,蒋介石三番两次到沙坪坝津南村,要求他离开重庆,去台湾或去美国,后来又派蒋经国和张群来劝行,他都婉言谢绝了。1949年,他毅然留在重庆迎接解放。解放后,他衷心地称赞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及其内外政策。1951年2月23日,张伯苓病逝于天津,享年75岁。生命弥留之际,他给南开学子留下遗嘱:“竭尽所能,合群团结,为公为国,拥护人民政府,以建设富强康乐之新中国。”

案例点评

58年前,著名文学艺术家老舍、曹禺就说过:“知道有中国的,便知道有个南开。这不是吹,也不是谤,真的,天下谁人不知,南开有个张伯苓!”在那个风雨如磐的时代,爱国教育家、南开之父张伯苓以毕生之力倡导“允公允能,日新月异” 的南开精神,培育了南开“爱国、敬业、创新、乐群”的优良传统。他以热爱国家、服务社会的奉献精神,为南开系列爱国教育活动建立了一套长效机制;表现了一代知识分子救国图存、发展教育的执著追求;表现了百折不挠、无私奉献,建立和发展南开的坚强决心和奋斗历程;表现了心怀天下。忧国爱国的时代风貌。

南开大学现任校长侯自新说:“张校长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他以教育救国作为他毕生的理念,全心办好南开系列学校。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他就提出学生要‘知中国、爱中国、服务中国’的教育要求……” 当民间的捐款一时告罄,学校面临何去何从的抉择,外国教会用抹着蜜的大洋来诱使张伯苓将学校变成十字架的“乐土”时,张伯苓愤怒了!中国学校岂能用嗟来之食?表现了中国民族教育家的骨气。世事变迁,张伯苓晚年人生价值的转变,以及在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奔走呼告中凸现了其爱国主义的情愫与一片赤子之心。历史为敢立潮头者歌,张伯苓以献身教育的风雨一生谱写了宣扬中国近代爱国主义精神的雄伟诗篇,在为实现民族独立、为中华民族教育事业奋斗中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也体现了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

2、李彦宏:智慧抉择在先,专注执著在后

一个技术员出身的企业家和他创办的公司能够在全球最热门的高科技领域“战胜”跨国公司,使得追随他的人群中突然冒出了7个亿万富翁、51个千万富翁、240多个百万富翁……是什么使李彦宏——百度的创建者,在如此短时间内就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亨利·基辛格说过一句话:聪明不足以使人成为企业领袖,对一个企业领袖来说,必须具备的是魄力,是勇气,是狡黠和魅力。那么,李彦宏的勉力是什么呢?

3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