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改革之路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改革之路

作者:汪存友

来源:《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2011年第10期

摘要:本文分析比较了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的优点与“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不足,进而探讨了前者对后者改革的借鉴与启示。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公共课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454(2011)19-0071-04 一、引言

信息化社会的形成,对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将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推动基础教育的新课程改革。[1] 作为师范院校或专业的教育类核心课程之一,“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简称“公共课”)承担着培养未来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基本素养的重任。不仅如此,“公共课”自身也在不断进行课程教学方面的改革,以适应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需要。特别是2004年,教育部颁发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简称“标准”),为“公共课”改革指明了新方向。 2005年,教育部启动了“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项目(简称“计划”)。该项目以“标准”为依据,旨在建立全国统一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考试与认证体系,以提高中小学教师应用教育技术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水平。[1, 2] “计划”自启动以来,已通过各种途径对全国数百万中小学教师进行了教育技术能力培训。[3]一些调查和研究表明,“计划”对于提高中小学教师应用教育技术的意识与能力起到了较好的效果。[4-6]

从与“标准”的一致程度来看,“计划”所实施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显然比各院校或专业自行开设的“公共课”更接近“标准”。因而在“标准”的统一取向下,“计划”已积累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方面的优秀经验对于“公共课”改革无疑有着极为重要的参考价值。为此,本文首先对“计划”和“公共课”进行差异性比较分析,提炼出“计划”的优点与“公共课”的不足,随后重点探讨如何借鉴“计划”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方面的优秀经验来促进“公共课”的改革。

二、 “计划”与“公共课”的比较分析 1.培训对象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计划”的培训对象是中小学在职教师,他们大多都有一定的教学经历,这些教学经历使得他们在教学过程中能意识到教学效果的改善、自身的专业发展,以及一些教学问题的解决,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育技术,从而有助于增强他们参加教育技术培训的内在动机。同时,在职教师还受到职称评定等外部动机的激励,因而培训目的明确,主动性高涨。

“公共课”的培训对象是师范生,他们大多缺乏对实际教学的感性认识和切身体验。特别是许多师范院校或专业将“公共课”开设在师范生实习之前,这就导致大多数师范生并不知道为什么要接受培训,不知道教育技术与他们今后教学工作间的关系,也不知道教育技术会对他们自身的专业化发展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尽管他们知道,学习此门课程将增长自己的知识与技能,但更直接的目的是为了获取课程学分。[7]

由此可见,“计划”在培训对象上的优点是:在职教师有自己的教学体验,他们带着问题走进培训,因而动机上更加主动。而“公共课”的不足在于:师范生普遍缺乏教学体验,因而学习动机不足,较显被动。 2.培训内容与教材

“计划”的培训内容以全国统一的培训大纲为依据,并由教育部组织专家编写了两种指令性的培训教材,分别是何克抗教授主编的“高教版”和祝智庭教授主编的“师大版”。从培训内容范围来看,“计划”的培训内容以信息技术在新课程教学中的设计与应用为主线,将课堂教学定位于信息化教育环境之中,较少涉及教育技术的基础理论知识、热点领域知识、媒体和硬件知识,而是增加了新课程

>>灞曞紑鍏ㄦ枃<<
12@gma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