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
财政概念:国家为主体,为了实现国家职能的需要,参与社会产品的分配和再分配
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国家与各有关方面之间的分配关系。财政包括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两个部分。指的就是国家或政府的分配行为。因此,财政活动的主体就是国家或政府。离开了国家或政府,就谈不上国家或政府的分配,就无所谓财政活动;反之,如果不是国家或政府的活动,即使是分配活动,也不是财政活动。
财政特征:“强制性”,指的是政府对企业和个人课征税款或收取费用,遵循的并不是自愿原则,无论纳税人或缴费者是否愿意,只要发生了应税或应费行为,他们就必须照章纳税缴费。这种强制性,是直接以法律的权威和政府的政治权力为依据确立的。
“无偿性”,指的是政府分配大体表现为是货币的单方面转移,而不存在货币与资源和要素的直接等价交换。
财政政策:指通过增减政府支出或调节税收的方法,已影响总需求和总产出。分为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扩张性财政政策:又称膨胀性财政政策或“松”的财政政策。它是指政府在编制预算时使预算支出大于预算收入,利用财政赤字刺激社会总需求,以实现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相互适应,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的财政政策。
紧缩性财政政策:又称盈余性财政政策或“紧”的财政政策。它是指政府在编制预
算时使预算收入大于预算支出,利用财政盈余抑制社会总需求,以平衡社会总供求缺口,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的财政政策。
财政职能:资源配置职能:1.调节资源在地区之间的配置2.调节资源在产业部门之间的
配置3.调节全社会的资源在政府部门和非政府部门之间的配置;
收入分配职能:1.划清市场分配与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2.规范工资3.加
强税收调节4.安排转移支出;
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1.通过财政预算,调节社会供需平衡2.通过财政收入
与支出制度的安排,发挥财政“内在稳定器”的作用
对财政职能的看法: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社会资源的配置有两种方式来实现,即市场机
制和政府机制。市场对资源的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但由于存在着公共品、垄断、信息不对称、经济活动的外在性等情况,仅仅依靠市场机制并不能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还需要政府在市场失灵领域发挥资源配置作用。
收入分配不公和经济波动引起市场失灵。市场机制的效率是以充分竞争
为前提的的,而激烈的市场竞争形成的效率往往不能兼顾收入分配中的公平。公平和效率是一对矛盾。效率经由市场,而公平往往通过政府。只有政府的调节才能解决收入分配中的公平。失业、通货膨胀、经济波动是市场经济固有的弊端。在这方面市场是失灵的,解决不了,只有政府干预,进行调控措施
市场经济下需要政府来稳定和发展经济原因:①实践证明,全方位地依
靠市场,往往出现经济波动的状况。例如,失业、通货膨胀、经济周期性危机,通过市场机制的本身不能解决,只有通过财政金融手段和政府政策调整才能解决。②市场经济体制下人们消费性偏好和流动性偏好,加上信息不对称,往往造成资源盲目流动,导致经济总量和经济结构深层次矛盾,造成总供求关系失衡,需要政府采取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才能解决总供求失衡总题。
公共产品
免费搭车:在财政学上,免费搭车是指不承担任何成本而消费或使用公共物品的行为,有这种行为的人或具有让别人付钱而自己享受公共物品收益动机的人称为免费搭车者。
消费者能够从公共产品中获益,为什么不自己提供? 原因:“囚徒困境” 非合作均衡:每个人都希望搭便车,而不愿意提供公共产品
第二章
1.财政支出的概念及分类
财政支出是政府将集中起来的货币资金,有计划地分配到各种用途中去的过程。
1)按国家职能分类:经济建设费,社会文教费,国防费,行政管理费和其他支出 2)按经济性质分类(重点考):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 3)按财政支出经济性质的分类具有较强的经济分析意义
A.购买性支出所起的作用,是通过支出是政府掌握的资金与微观经济主体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相交换
B.在安排购买性支出时,政府必须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因此,通过购买性支出体现出的财政活动对政府形成较强的见效益约束
C.微观经济的主体在同政府的购买性支出发生联系时,也须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 购买性支出:指政府为了执行各种政府职能,用于购买所需的商品和劳务的支出;包括用于维持政府部门正常运转所需和政府投资兴办各种实业所需的商品和劳务。 2.转移性支出:政府单方面的,无偿的资金支付。它没有取得相应的商品和劳务,只是将资源在社会成员之间重新分配。(促进社公) 3.区别:”购“直接增加了社会购买力,从而对社会生产、就业以及社会供给与社会需求的总量与结构均衡有着直接的影响,并对收入分配产生间接的影响。“转”与它相反。
2. 瓦格纳法则(政府扩张论):工业化经济的发展必然伴随政府活动规模的不断扩张。 原因:1劳动分工和生产的专业化→经济交往复杂化→经济主体间的摩擦增加→要求更多的政府保护、调节和管理活动。
2收入提高和社会进步→对分配问题的关心加强→对教育、文化、保健、福利
等服务的需求增加→要求政府以更大的比例提高这些方面的支出。
3政府需直接介入某些大规模的投资生产领域。 3.如何看待财政支出规模的增长?
答:尽管有些国家在有的时期出现政府支出负增长的情况,但从长期和整体看,政府支出的不断增长构成了发展的总趋势。
解释财政支出增长的若干理论:政府活动扩张论,偶然事件论。非均衡增长论,收入再分配论可以分别解释为:(1)在工业化进程中,社会公众对政府扩张有着潜在的需求;(2)偶然事件(如战争)加快了政府增长,而惯性又阻止其返回以前的水平;(3)政府部门和私人部门之间的非均衡增长导致政府的增长;(4)某些集团利用政府使收入再分配向自己倾斜。
4.( 财政支出效率)社会成本收益分析法,是对特定的财政支出项目进行评估的主要方法。缺乏直接的市场价格,是社会成本收益分析与私人成本收益分析的根本差异。
△对社会净收益价值的评估,涉及到对消费者剩余、时间价值和生命价值的估计。计算公共项目的成本收益,还经常需引入影子价格这一工具。为使不同时间发生的成本、收益可进行比较,应将“货币的时间价值”考虑在内,进行贴现。
第三章
1.财政收入的分类:
A.按财政收入形式分类:经常性收入和非经常性收入(临时性收入) B.按财政资金的管理形式分类:预算内收入和预算外收入 C.按财政收入来源分类:
1.所有制结构为标准分类;①国有经济收入,②集体经济收入③中外合营经济收入,④私营经济或外商独资经济收入,⑤个体经济收入等; 2.部门结构为标准分类;①工业部门和农业部门收入,②轻工业部门和重工业部门收入,③生产部门和流通部门收入,④第一产业部门、第二产业部门和第三产业部门收入等。
2. 什么是税收?国家征税的依据是什么?
税收: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利,按照法律规定的标准,强制取得的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税收是财政收入的最基本的形式。 依据:基本依据:1,交换税——主体国家,提供保障
2.义务税——主体公民,有义务为所在国家服务
3.税收有哪些特征?
特征:(1)强制性:指国家征税是凭借国家政治权利,通过颁布法律、法令进行的。是
一种强制的课征。
(2)无偿性:指国家征税以后,税款即成为国家所有,不再直接归还给纳税人,
也不向纳税人支付任何代价或报酬。
(3)固定性:指国家征税前,税法就预先规定了征税的对象以及统一的比例或数
额,税法所规定的这些征收标准,国家和纳税人双方都必须遵守。税收的固定性实际上不是税法的确定性,不能把固定性误解为永久不变。
4. 简述税制的要素: 答:(1)征税对象又称课税对象或是课税客体,是指对什么东西征税,即征税的标的物。征税对象是税收制度最基本的要素。
(2)纳税人又称纳税义务人,是指税法上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包括自然人和法人。
(3)税率是应纳税额与征税对象之间的比例,是计算税额的尺度。税率是税收制度的核心。
(4)起征点是指征税对象数额所达到的应当征税的界限。免征额是指准予从征税对象数额中扣除的免于征税的数额。征税对象小于免征额时,不征税;超出免征额时,只对超过的部分征税。
(5)违章处理是对纳税人的税务违章行为所采取的惩罚性措施。税务违章行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a、属于税收征管制度方面的违章行为,如纳税人未按规定办理税务登记,未按规定使用税务登记证,未按规定设置、保管账簿或记账凭证,未按规定进行纳税申报等。 b属于税收制度法规方面的违章行为,如偷税、抗税、骗税、欠税等。 c拖欠税款、滞纳金和罚款。 5. 税收的分类
a. 按课税对象的性质分为:所得课税,商品课税,财产课税;
b. 按是否可以转嫁来分为:直接税(不能转嫁)和间接税(可转嫁); c. 按课税标准分类:从量税(数量、重量、体积)和从价税(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