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诗词中的豪情与柔情-精选资料

李清照诗词中的豪情与柔情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南宋人,号易安居士,是中国著名的女词人。因其诗词语言清新朴素且富有人情,如流动的泉水,优雅而悠然,因此被后世称为“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的诗词无论是从内容上,还是从艺术手法上,都达到了女性文学创作的顶峰,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文学成就最高的女性代表。她的诗词不追求用词的华丽,不苛求字句的精湛,但词作中处处蕴含着生动鲜明和细致入微的生活气息和心理活动,流露出了她丰富而细腻的情感世界,令人回味无穷。透过她的词作,我们看到一个活泼开朗的少女逐渐变成愁绪满怀的怨妇,又在愁苦不抗中终老,从中可以窥探到宋代朝廷党政、国家衰亡,百姓流离失所的社会现实,还能了解李清照作为一个封建社会女性对爱情、社会、环境的态度和情感。[1]李清照的诗词存于《易安居士文集》和《易安词》中,但这两本文集均已遗失。现存的有《漱玉词》辑本,保存词作五十首左右。 一、李清照诗词中的柔情

李清照作为一个著名的词人之前,也是一个女人,在她安逸舒适的少女时期和初为人妇时期,它的诗词在很多时候还是以女性视角开展的,充满了柔情。大概可以分为以下两个阶段。 1.少女时期

少女时期的李清照在父母的疼爱下长大,生活美满幸福,其

父乃“后四学士”之一,母亲也善词善赋,因受父母影响,李清照自小也喜爱诗词,且造诣极高。我们教科书中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就是她少女时期的创作。这首小令用词简练,虽然只选取了几个片断,就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到了一起,也把词人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描述了出来,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这首小词词义简单,不加修饰,富有一种自然之美,表达了一个富有情怀的柔情少女的日常。 2.初为人妇时期

李清照在18岁时嫁给了当朝宰相之子赵明诚,婚后与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整理,编写了《金石录》。在此期间,她的诗词更是柔情万分,多是描写闺阁之怨或是对出行丈夫的思念。如在《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中,她“独上兰舟”,等待丈夫寄来的“锦书”,最终却收获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这无法消除的愁绪还“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在《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中,她在重阳佳节“东篱把酒黄昏后”,却在西风的吹拂下落得“人比黄花瘦”的下场,用信手拈来的字眼和声韵将词人内心的孤独寂寥和对丈夫的思念写的深情感人,充满了柔情。

二、李清照诗词中的豪情

公元1129年,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去世,之后金兵南犯,

词人开始了孤苦艰难的南渡。南渡的过程和其后,在国破家亡、颠沛流离和逐渐陷入困顿的现实生活的影响下,她接触了社会的更多面,并开始以更广阔的视野来看世界,她借个人身世之感抒发爱国之情,虽愁己,但更悲国[2]。《声声慢?寻寻觅觅》这首词就是词人在南渡中的词作,这首词,乍看只是在写无尽的愁绪和种种难以言传的哀痛,但通过“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和九个叠词表达了深深的思念故乡之情,也寄托了深沉的家国之思,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李清照也有直接表达其英雄豪情的诗词,如“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夏日绝句》)”她用楚霸王项羽的英雄气概来反讽宋朝统治者的苟且偷生,痛斥他们面对外敌进犯时奉行的逃跑政策,表达了自己在国家危难之时的态度和内心期盼。“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表达了词人对美好理想境界的向往和追求,景象壮阔、气势磅礴,被前人黄廖园评为“此似不甚经意之作,却浑成大雅,无一毫钗粉气,自是北宋风格。”[3]李清照?m然是宋代婉约词派的代表,但在其婉约风格背后却是满满的豪放人格的释放,令人敬佩。 总结

在封建动乱社会,女子即使满腹诗论,才高八斗也不能投身政权,保家卫国。李清照就生活在这样一个社会里,她作为一个有文化、有情怀的女人,虽然在思想上占据制高点,但在社会地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