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学》教学与经济思维的培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微观经济学》教学与经济思维的培养

作者:王晨曦

来源:《课程教育研究》2018年第06期

【摘要】《微观经济学》作为经济类专业教学的核心基础课程,多数高校都开设有此课程,但目前还存在着在教学过程中重数学计算,公式推导,而非经济学思维的培养,影响了教学效果,本文通过上课实践,总结经验,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案例教学建议,以便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 经济思维 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6-0148-02 提到经济学,多数人的回答就是“钱”,其实钱只是经济行为的外在表现,经济学更主要研究的是人的行为,人的欲望无限与资源有限之间的矛盾处理。因此在讲解《微观经济学》的过程中,要注重经济思维的培养,而不单单是死板的背诵记忆一些公式,更重要的是理解经济学在分析思考问题时权衡利弊的分析方法。而目前我国很多高校在开展《微观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一味地重视数学的计算,图形模型的推导,从而扼杀了学生学习《微观经济学》的兴趣,也堵死了跨专业选修《微观经济学》的机会。笔者观摩了国内外著名经济学家以及优秀教师的教学,并拜读美国芝加哥大学伦理学和社会学博士保罗·海恩的《经济学的思维方式》一书,通过这些学习,给了笔者很大启发,尝试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小品、生活事例、纪录片视频等,增强教学的趣味性与学术性,改进教学效果。以下介绍初步思考与做法,抛砖引玉。 一、理性人假设的思考

理性人假设是西方经济学的基础假设,是将所有人都看做利己的理性经济人,唯一试图获得的好处就是力图以最小的经济代价去追求和获得最大化的经济利益。实际上理性的人除了考虑自身的经济代价与经济利益,还要考虑道德、法律、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只考虑经济利益未免太过于狭隘。而且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除了建设物质文明外,也在积极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以要对“理性经济人”给予更全面的认识。南京财经大学周绍东教授更是提出“可以把人的经济本性界定为既追求个人利益又顾及社会利益的复合体,用‘能动的社会人’假设超越西方经济学中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人’假设。”在教学的过程中,启发学生思考“理性人假设”是否完全正确? 二、理解需求

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某种商品的数量。换句话说,在市场经济中,对物品的需求,除了主观的愿望之外,还应具有相应的货币购买能力。在讲解需求概念时,启发学生理解需求和需要的区别。人的欲望无限,如果不需要付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出一定的代价,人就很难控制自己的欲望,欲望就会野蛮生长。所以必须制定一个标准,以便在众多的申请者中进行筛选。在市场经济中,用货币表示的购买能力成为了一个非常有效的标准。如果没有此标准,其他成本必然会上升,比如时间。当然不是说货币是万能的,只是在经济社会中,通过货币购买能力来作为主要标准来筛选申请者,是一个比较有效率的方式而已。同时也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也要更加重视社会公平正义。学生思考以下问题:货币让我们更加平等,还是相反?如何把权利关在制度的笼子里?其他分配标准,如排队等候、人人平等、抽签等方式各有哪些优劣点?

三、用小品《吃面》来展示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用小品《吃面》来演示,会更加形象生动,方面学生理解。小品《吃面》是1983年春晚的一个节目,由陈佩斯、朱时茂主演,在小品中,陈佩斯共吃了五碗面,第一碗面吃的特别香甜,三口两口就吃完了,但随着一碗又一碗面吃下去,最后怎么也吃不下了,坐也坐不下去,蹲也蹲不下去,痛苦不堪。既然基数效用论的观点是效用可以具体衡量,那通过对五碗面的效用衡量,很直观地展示了边际效用递减,也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四、认识企业家

在市场经济中,企业家发现现实与理想的差距,并采取行动,奋发拼搏,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理应得到人们的尊重与敬仰。而我国文化中士农工商,商为末的思想,根深蒂固。社会中也有人把“无商不奸”挂在嘴边,觉得商人只是一买一卖挣差价,而不理解企业家为了赚取差价而对资源配置所起的作用。商人在赚取差价的过程中,把资源配置到了更需要的地方,矫正市场过程中的错误,也促使地方市场整合为一个全国性的市场。同时企业家积极进行创新,总是在寻求更好的方式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把稀缺资源集中起来生产更有价值的东西。 而且我们多数人都属于规避风险型的,不喜欢不确定性。厂商生产投入人力、资本、土地、企业家才能等生产要素进行生产,如果事先签订合同,并依照合同行事,人力资源得到工资,资本投入得到利息,土地投入得到地租,这些都是确定性的,唯有企业家才能所获回报是未知的。企业家依据自身的知识、能力进行判断,大胆行事,为自己的判断承担结果。如果成功,则可获取利润。如果失败,企业家也要承担后果。所以企业家承担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很多风险。

五、理解机会成本与沉没成本

有人曾说“如果一班学生能在经济学课程中真正理解成本以及成本的所有的各个方面,那么,这门课程便算取得了真正的成功。”可见成本理论在经济学中的意义。笔者把讲解机会成本、沉没成本中的经验与大家分享。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机会成本是指生产者所放弃的使用相同的生产要素在其他生产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用机会成本来分析为什么去饭店吃饭要比家里自己做饭贵的多?除了房租、水、电等因素外,最主要还是人力成本。通过学经济学中的机会成本,扩大了对成本的认识,除了显性成本外,还要考虑隐形成本。在现实生活中,也帮助学生更全面的看待问题。学生坐在教室上课,虽然没有每时每刻的现金支出,但依旧存在着机会成本,即放弃了出去打工的机会,且机会成本不菲。

沉没成本是指过去发生的成本,已经支出并不能收回的成本,即覆水难收。在做新的决策时更多考虑机会成本,而非沉没成本。通过沉没成本的讲解,引导学生树立向前看的意识,不拘泥于过去。对于过去一些错误的决定、行为,总结经验教训,而非一直懊悔不已。也难怪有人说懂得止损的人生才能活得精彩。

这样经济学中成本的概念,就不拘泥于课本,而是和生活息息相关,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能用经济学的思维思考一些问题,或看待问题多了一个新视角。比如提问学生,家里有套房子要出售,要考虑哪些因素?

六、在市场类型的讲解中,也要增加案例来帮助学生培养经济学的思维

最近“在美国辣酱销售一空”的新闻很是吸引眼球,那么在讲垄断竞争市场时,就可以把此案例引入其中。中国产品尤其是食品,因其特殊性具有一定的垄断,但又与其他食品之间相互竞争。所以厂商既面临着自己的需求线,也面临着市场中的需求线。西方经济学引入我国已有一段时间,但在案例上,还是多以国外例子为主,所以教师在讲授课程中,要善于发现新的例子来充实课堂,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本文总结了笔者自身上课中的一些经验,包括了小品、纪录片视频、生活实例等,介绍了理性人假设、需求、边际效用递减、机会成本与沉没成本等《微观经济学》中的概念。今后在教学过程中,还应继续加强经济学经典的研读,以及借鉴专家学者的学术理论,并及时学习最新出版的经济学方面的著作,充实上课的素材,注重引入更多的中国本土案例,引导学生能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思考我国现实问题。 参考文献:

[1]周绍东.以“能动的社会人”超越“理性经济人”假设[N].人民日报,2017年09月25日(16版).

[2]成霄霞.对西方经济学教学存在问题的思考[J].赤峰学院学报,2016年1月:254-255. [3]杨轾波.关于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的思考[J].教学探索,2016年第2期:77.

[4]杨庆育.用经济思维方式分析社会现象—读《经济学的思维方式》[J].重庆社会科学,2014年第5期:109-113.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