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度武汉市九年级元月调考语文试卷及评分标准
2016~2017 学年度武汉市部分学校九年级调研测试 语文试卷 第 I 卷(选择题共 30 分) 一、 (共 12 分,每小题 3 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书写或注音有误 的一组是 ( )
A.褴 褛(lán) 褶皱荒谬绝伦(miù)吹毛求疵 . B.悲怆 ( cāng)焦灼尽态极妍 (yán)篷首垢面 c.黏 膜( nián) 雾霭潜滋暗长(qián)钟灵毓秀 D.膂 力(lǚ)葳蕤飞珠迸玉(bèng)悲天悯人
2.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 的一组是( )
我们的教育总有一种速食的渴望,表现得很急切。岂不知很多东西必须假以时日,方有 收获。 所以, 学习 《诗经》 , 不能只是急于求得标准答案, 而应在真诚品读中帮助学生去_______ 生命、____________生命、_________生命。这才是教育应有的态度。 A.感受 领悟 思考 B.思考 感受 领悟 C.感受 思考 领悟 D.思考 领悟 感受 3.下列各句中有语病 的一项是 ( )
A.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笔下的这种情境能直达读者的心灵深处。
B.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中,使人明显地感受到亡国之君的“愁” 。 C.当王维写下“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的诗句时,世间便留下了一幅淡雅的水墨画。
D.白居易最可贵的一点是他对人有一种真正的同情,他的诗作《观刈麦》便是明证。 4.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 的一项是 ( )
A. 《蒹葭》诉说着最淡的情感:没有爱也没有恨,只是追求,有点彷徨,却不放弃。无 论客观环境有多艰难,主观心愿上一定相信有希望——“宛在水中央” 。
B.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陈子昂是在讲苍凉,讲历史上的苍凉时刻,里面充满了 自负、骄傲,同时又充满孤独感。
C.苏东坡的伟大,在于他让你觉得艺术创作就是真性情:只要你有真性情,就可以写这 样的字,也可以写这样的诗。
D.时隔千年,我们重读辛弃疾的《破阵子》 ,仍感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他本想 以身许国,但南渡之后再无用武之地。挑灯看剑,梦回沙场,满腔热血便倾洒在词作之中。 二、 (共 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 5—7 题。 诗仙和诗圣:迥然不同的生命意境
李白和杜甫刚好跨越中国诗的黄金时代,成为两个高峰。他们只相差 11 岁,可是两个 人个性明显不同,我们称李白为诗仙,称杜甫为诗圣。
李白之所以被称为诗仙,是因为在诗的国度里,他是一个不遵守人间规则的人。 “仙” 的定义非常有趣,李白本身建立起来的个人生命风范,不能够用世俗的道德标准去看待,比 如李白的好酒,李白的游侠性格,李白对人世间规则的叛逆。可以说李白把道家的或老庄的 生命哲学做了尽情发挥,变成一种典范。杜甫是诗圣, “圣”与儒家学说有关,儒家生命的 最高理想是成为圣人。 “圣”需要在人间完成。 “仙”是个人化的自我解放, “圣”则是个人 在群体生活当中的自我锤炼。
虽然同时分享了大唐盛世时的诗歌高峰, 李白呈现出来的生命意境, 与杜甫呈现出来的 生命意境非常不同。很多人喜欢争辩李白好还是杜甫好,其实生命里面常常充满两难,
为什么不可以同时喜爱李白与杜甫两个诗人?
在青春期, 很自然会喜欢李白。 李白的生命里所呈现出的自由形态, 他的 《少年游》 《少 年行》中的青春形式,在正统文学当中不被鼓励.在整个文化体制中,受鼓励或赞赏的是经 过很多历练之后的成熟与稳重。 青年时对李白的爱好很容易理解, 因为那个时候很想背叛学校的教育,很想背叛家庭的规矩,很想像李白一样出走冒险。这未必是对李白绝对正确的理解,可是李白令人感觉到他的生命可以豁达到孤独地出走。那时候大家聚到一起,念的多是 李白的诗句。而对于杜甫的感动,是在进入中年的沧桑之后,开始明白他对人世间的悲悯, 以及他把个人放入群体当中,对使命与责任的承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