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中国建筑史重点及真题 精品

序言

一、古代世界四大建筑体系(中国、印度、伊斯兰和欧洲) 中国建筑体系以住屋(宅、宫)为根本。 单座建筑而言,以间为单位

群体关系而论,以院落为单位,再以纵、横两个方向的轴线上多进、多路的院落形成组群,以纵横道路相分隔,沿着水平向延展开来,组成里坊、厢坊或街坊,进而聚合成以皇宫(王宫)或衙署为中心的城市。以院、坊、城三个空间层次构成的网络系统。 决定中国建筑的根本因素: 1. 建筑的制度

2. 形下“器”,形上“道” 3. 以形喻意 玄学(巫术)

中国古代建筑以木构为主体。物质基础主要体现在木质的构架、装修和以生土为主的台基和围护(墙)上

木构建筑是近似于现代排架,梁柱式结构。常上课认为是桁架结构?

榫卯铰接,构架、铺作、柱子构成一个牢固的整体,具有很强的抗震和抗风性能。

柔曲之美:双曲的屋面,挠曲的屋脊,翘曲和生出的翼角,卷杀的月梁、梭柱、斗拱等等 二、原始社会末期到夏商时期,建筑处于“茅茨土阶”和拓扑空间的阶段。

“三礼图”,尤其《周礼·考工记》披露了中国古代建筑制度的基础是周朝建立的。中国最早描述建筑制度的?

“官式建筑”的开端——秦汉。古代建筑体系的成型期定在汉代基本上是符合历史事实的。 魏晋时又修正汉制,如宫城近于中轴北侧,实行大朝“东西堂”制和“宫衙制”;棋盘状的道路和闾里,普遍实行山陵制等,都影响了以后南北朝和隋唐的建筑制度。传入的佛教,促使了古代园林在理念和手法上的演进。卷草纹、琉璃瓦、须弥座,以至梭柱、鸱尾的流行,与印度、中亚、波斯、希腊的原型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因而可以说魏晋至南北朝是中国古代建筑体系的交融期和转折期。

唐朝 雄浑气势与当时的诗歌、书法、绘画等在风骨上完全同构,宫城——皇城——都城制度的建立的里坊制度纵列的三朝制度,坛庙制度,宫苑制度,以及佛教寺院制度等,都成了建筑演变的起点。

宋朝 三重城的形态,厢坊制宫城接近都城中央,宫前千步廊、工字殿、雉门五凤楼,以及文人园,理学和庄园经济影响下的城乡聚居制度等,基本上为元、明、清所继承和发展。然而。因为军事上原因,文化中心南移,因而两宋之际的木构建筑在风格较之前代显得秀丽醇和。渐趋江淮和华南地域特征,与西北和华北地区延续唐风的辽朝建筑风格有所不同。这样一种差异首先是由地域因素造成的。又譬如金朝建筑,在黄河南北分别趋于宋朝和辽朝风格。所以在技术基础大致相同的前提下,古代建筑的变迁,主要是地域文化的差异使然,即主流文化在空间移动中,使建筑也吸收了不同的地域特征,而朝代的更替却不一定是建筑演变的分野。

元朝 文化大交融。喇嘛教和伊斯兰教建筑为代表的宗教建筑兴盛一时。都城建设复兴周王城制度。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等均是如此。

三、18世纪中叶英国人钱伯斯《中国的建筑设计》

英国S.B Fletcher权威的《建筑史》 有关建筑之树的描绘。

对东方考古热: 英国人斯坦因 德国的勒考克

法国人伯希和及格鲁塞 主要局限于砖石和生土的塔,石窟、崖墓等,而对中国的木构建筑了解甚少。

伊东忠太的《东方建筑研究》、《中国建筑史》《支那建筑装饰》大量涉及木构架形制。 关野贞、常盘大定《支那佛教·史迹》 关野贞对中国古代文献和实物材料的捜集考证尤显功力

1929朱启钤 中国营造学社《中国营造学社汇刊》整理出版了《营造法式》等建筑古籍,二十年代由苏州民间营造世家姚承祖所撰写的《营造法原》一书,总结了江南地方的建筑风格及做法,也受到了朱启钤等人的重视。

梁思成 《清式营造则例》《营造法式注释》 第一本的绪论是林徽因写的。 迄今公认最权威的刘敦桢的《中国古代建筑史》 刘致平 《中国建筑类型与结构》

刘敦桢 《中国住宅概说》、《苏州古典园林》 陈从周 《苏州园林》《说园》 童寯的 《江南园林志》

陈明达 《营造法式大木作研究》、《应县木塔》

贺业钜 《考工记营国制度研究》 探究了古代都城制度的源与流 李允鉌 《华夏意匠》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分析

李约瑟 《中国的科学与文明》

题目:

1、我国古代木构建筑的抗震主要取决于构建间的(榫卯)结构,相当于一个(铰接)点,柱子和基础之间相当于一个(阻尼面)。(98、04末、10)

2、《中国建筑的类型及结构》的作者是(刘致平),《苏州古典园林》的作者和主编是(刘敦桢),《苏州园林》的作者是(陈从周)。(99、05) 3、古代建筑的“生出”与哪个部位有关?B(01末) A柱子 B翼角 C正脊 D排山

4、《华夏意匠》的作者(李允鉌)主要观点来源于英国学者(李约瑟)的(《中国科学与文明》)。《华夏意匠》的主要内容是对中国古代建筑进行(设计原理分析)。(01末、02、06、07、10)

5、中国古代建筑以木构为主,其成因与下列哪个因素无关:A(03) A、建筑等级 B、天人合一 C、阴阳五行

6、(李约瑟)最早提出了“非神权统治”是中国木构为主的重要原因。(04末) 7、《说园》的作者(陈从周),他还设计了美国大都会博物馆中的(明轩)。(05)

8、中国营造学社诞生于(1929)年,创始人是(朱启钤),出版的学术刊物是(《营造学社汇刊》)。(05)

9、中国古代建筑喜用木构,这与(阴阳五行)观念不无关系,亦(砖石)建筑不发达之因。(05)

10、中国古代建筑学科的奠基人是(梁思成)。(05、06)

11、以下哪位学者较早以神权未占统治地位来解释中国古代建筑以木构为主的成因?B A 伊东忠太 B 李约瑟 C D·昆西 D梁思成

12、抗日时期,营造学社迁移到(四川宜宾李庄),梁思成在此完成了他的(《中国建筑史》初稿)。(07、08)

13、近代才完成的著作是(姚承祖的《营造法源》)。(民国时期完成的)(07、10) 14、(弗莱彻)从技术的方面分析中国的建筑。(07) 15、中国营造学社抗日时期避难于(四川宜宾李庄),与( )大学驻地毗邻。(09) 16、伊东忠太发现的中国著名古迹是(C)(10) A、克孜尔石窟 B、龙门石窟 C、云冈石窟 D、敦煌石窟

17、《中国建筑类型及结构》的著者是(刘致平),《苏州古典园林》的主编是(刘敦桢)。(10)

第一章、古代城市 一、原始聚落

1、旧石器时代选址——地势较高,临近水源,洞口避开冬季风 2、新时期时代

(1)仰韶文化(8000-4000年前,母系)渭水流域

半坡遗址最为典型,分居住仓储(陶窑)和墓葬三区,周围壕堑,中大房子,围合性 (2)龙山文化(4400-3900年前,父系) 防御性的墙标志着“城”的出现

山东章丘龙山成子崖遗址,防御性墙,私有化

河南汤阴白营龙山晚起,吕字形平面布局的居室出现 (3)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最早的榫卯技术 二、夏商、西周的城市

1、夏,可能有明版筑夯土技术

2、商邑:分为王邑、方国邑、诸侯邑

多次迁移(偃师商城、郑州商城、安阳殷墟)

王邑:《诗·商颂》描述了商邑的空间位置,表达了中心、四方和九州的空间概念 偃师商城内有较完整的地下排水系统。

方国邑:盘龙城遗址(湖北黄坡县叶店府)

广汉三星堆遗址(古蜀国已和中原有了较多接触) 3、周王城

(1)泽中、井田、营国

商周将河洛平原看作天下九州(冀、?P18、青、雍、豫、梁、荆、扬、徐)之中的“豫州”或“中州”。周朝从国都到宫室、宗庙都贯穿了泽中的空间概念,即“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择宫之中而立庙。”《吕氏春秋》

《考工记·匠人》(成书,战国时期)——“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九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理想王城模式)左阳右阴,前阳后阴,城门朝南。宗庙为阳,故在左,社稷为阴,故在右,昭明政治的朝廷为阳,故在前,“贪利行刑”的市场为阴,故在后。

若以井田制这一西周农耕组织制度来分析,一夫或为百步见方,九夫则为三百步(一里)见方的“井”。

商朝遗址中也有疑为“市”的痕迹,但比较确信的下线则是西周。

夯土版筑在商周已经非常发达了,以“版”为筑墙的度量单位,据《周礼·考工记》载,城墙高与基宽相等,上下宽度比为2:3. (2)聚居与闾里

井田为商代农耕组织和城乡空间的度量单位,闾里则是其组织单位。

5家→5比→4闾→5族→5党→5州→5乡 实际上秦汉以来闾里所含户数远大于25户。 闾里围以墙,四四面设门,门亦称作“闾”。

随着城邑内的户数大大增加,居住单位改称“坊”,以城邑中的坊作为居住单位进行管理的制度就称为“里坊制”。坊与闾一样实行宵禁,日出日落,晨钟暮鼓,是坊门启闭的时刻,因而里坊简直就是一座座城中之城。 三、东周、秦汉的城市 1、列国都城

燕下都在今易县东南的易水之滨,东西长约8000米,南北宽约4000米,为现知最大的东周诸侯都城址。

2、秦咸阳与汉长安

秦统一前的都城数经迁徙,先后在雍城和栎城(今陕西凤翔和临潼东北)等处建都,最后定都于渭水北岸的咸阳,并向渭水南岸发展,建信宫、阿房宫等。秦咸阳的主体是由上林苑所包围的机组宫殿构成的。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