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全连云港市207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试题及答案(全)

最全的连云港继续教育《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试题答案

一、单选

1我国能耗率是世界平均水平的(b)倍。B2.2

2《京都议定书》中规定了(C )种受控温室气体。 C6 3非洲大陆有世界上最大的旱地,大约是(A )公顷。 A20亿

4当全球的平均气温比1750年工业革命之前测定的标准气温高出多少摄氏度的时候生态灾难将会一触即发 A.2摄氏度 5占世界人口15%的发达国家排放的二氧化碳占全世界的 A.二分之一

6哪些国家在全球排放量中所占的上升比例较快,已占到了全世界的42% B.发展中国家 72007年中国什么资源总量比常年减少了8.7% C.水

8到07年底,中国农村沼气用户2650多万户,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多少吨 C.4400万吨 9太阳每秒照射到地球上的能量相当于多少吨标准煤 B.500亿吨

10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于2000年完成的未来100年碳排放情景的分析,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呈上升趋势,而且主要源于哪些国家的碳排放 B.发展中国家

11未来十年中国公司每年从CDM项目上可以获得的收益接近多少亿美元C.50亿 12.占每年CDM额度交易75%以上的最大买家是D.欧盟 13占世界上总排放量40%以上的是那两个国家 A.中美

14中国完成“十一五”20%的节能目标,仅通过降低能耗一项,五年内可节省能源多少吨标准煤 C. 6.2亿吨 15.截止2010年上半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2005年降低13%,相当于少排放多少吨二氧化碳 B.8亿吨 16.全世界的不可再生能源资源贮量在多少标准煤左右 A.一万亿吨

17.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一倍,将导致全球气温升高多少摄氏度 D.2-4.5摄氏度 18城市人一年的碳排量可以被多少棵大树吸收D.25棵

19.欧盟是CDM的最大买家,占每年CDM额度交易的百分之多少以上 D.75%

20当全球气温比1750年工业革命之前测定的标准气温高出2摄氏度的时候,将会引起什么样的灾难一触即发B.生态环境 21.未来十年中国公司每年从CDM项目上可以获得的收益接近50亿美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哪些国家C.欧盟

22.08年国家批准的光伏工程上网电价是 C.4元/千瓦时 23所谓的“巴厘岛路线图”目标直指 D.美国与发展中国家

24)的核心内容就是为工业化国家(发达国家和经济转轨国家)设定了2008-2012年(第一承诺期)的减排指标 C.《京都议定书》

25地球所接受的太阳能功率平均每平方米为多少瓦 D.1367瓦

26.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这样可以把二氧化碳固定下来,吸收到树里,这就是通常所说的()B.碳汇 271997年签订《京都议定书》以来的12年间,全球气温平均升高了 B.0.4摄氏度 28.全球能源消费结构中,碳基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在总能源中的比重为D.87% 292007年联合国气候大会是在什么地方召开的C.印尼巴厘岛

30温家宝总理在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上郑重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 C.40%—45% 31( )是碳排放的第一大户 C.房地产和建筑业

32.及时关闭电脑和显示器的电源可减少其二氧化碳排放的A.三分之一

33中美的减排在世界上举足轻重,中美两国的排放量占世界总排放量的D.55%

34.世界上第一个为全面控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给人类经济和社会带来了不利影响的国际公约 B.《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35与新能源相比,什么能源的范畴更为广泛C.绿色能源

二、多选

1. 日本在发展低碳经济的推进措施中努力加强国际合作,措施有(abcd)。

2. 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支持系统中的舆论支持主要应从以下方面着手(abcd)。 3. 低碳经济的现实框架有(abcd)。 4.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有( abcd)。

5. 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双系统循环共生模式”与国外循环经济发展的典型模式以及国内理论界讨论的模式相比,具有以下优点(abcd)。 6. 我国的环境问题主要包括(abcd)。

7 以下属于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的有(ABCD)。

8. 我国政府提出的循环经济“3+1”模式存在的问题有( ABCD)。 9. 低碳经济的现实框架有(ABCD)。 10. 水污染主要来自( abc)。 11. 低碳经济是以(abc )为特点的经济形态。

12. 要人口与环境、资源协调必须采取下列哪些措施(abcd)。 13. 碳中和技术主要包括(ABD)。 14 当代中国环境法的理性发展方向是(ABCD)。

15. 按照对循环经济发展主体的行为意愿的影响程度,可以将循环经济发展的动力可分为哪些类型(BCD)。 16. 公民参与低碳消费方式需要关注“5A”,不包括(BD)。 17. 日本低碳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有(ABCD)。 18. 一般环境问题的基本特点是(ABCD)。 19. “低碳经济”的理想形态是充分发展( ABCD)。

20. 我国政府应在借鉴国际碳减排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确保未来10年内实现碳减排预期目标的有效制度体系,主要包括(ABC)。 21. 关于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关系的论述,错误的是(AD)。

22. 富营养化是由于(CD )等植物营养成分大量积聚,使水生生物,特别是水藻类过分繁殖引起污染的现象。 23. 低碳经济的内涵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ABC)。 24. “双系统循环共生模式”中,“双系统”是指(AB)。 25. 公民参与低碳消费方式需要关注“5A”,包括(abcd)。 26 新兴和可再生能源有(abcd )。 27. 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因素包括(abc)。 28. 低碳经济发展机制的构建包括(abcd)。 29. 2008年初,世界自然基金会在我国以(bc)两市为试点推出“低碳城市”发展示范项目。 30. 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支持系统中的科技政策支持包括(abcd)。

31. 以下有关我国在低碳经济背景下的产业结构调整的论述,正确的是(ABC)。 32. 循环经济发展的战略意义在于(ABCD )。

33. 按照对循环经济发展主体的行为意愿的影响程度,可以将循环经济发展的动力可分为哪些类型(BCD)。 34. “低碳”概念由(ABC )等三个核心术语组成。 35 低碳经济是以(ABC)为基础的经济模式。

36低碳责任就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ABCD)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 38. 加强对低碳消费和低碳生产的( AC)是真正实现低碳消费的保证。 39. 气候系统有(ABCD )。 40.加强对低碳消费和低碳生产的( AC)是真正实现低碳消费的保证。 41.在实践上,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在能源和环境方面还存在下列哪些难以克服的问题(ABC)。 42.酸雨的危害主要表现在( ABCD)。 43.天气是指短时间(几分钟到几天)发生的气象现象,如(ABCD )。 44.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基本策略有(BCD )。 45.众所周知,(AB )产业属于低碳行业。 46.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优势有(ABC)。 47. 森林减少的影响和危害有(ABCD )。 48.酸雨中绝大部分是(AB )。 50.在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设计原则中,3R原则指(ABC)。 51.低碳城市的建设离不开低碳建筑这个单元,发展低碳建筑要从(AB)等方面入手。

52.发展低碳农业的路径是(ACD)。 53.广义的低碳消费方式涵义包括(ABCD)。 54.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涉及两个重点领域,它们是(AC)。 55.循环经济发展中的三个主体是( ABC)。 56.在循环经济发展的第一阶段,(ABCD)是循环经济发展的主体。 57.坚持“三高”原则,建立具有我国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体系,“三高”是指(ABC)。 58. 目前全球最主要的能源有(ABC )。 59. 酸雨问题最早出现在( AB)。 60.以下富营养化问题突出的水系有(BCD )。

三、判断

1. 低碳消费首先需要一种态度,然后形成一种习惯,最后定型为一种价值观。正确

2. 自下而上的发展模式是指由中央政府主导建立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体制、市场、法律以及政策,限制高耗能产业的发展,鼓励低碳经济的发展。 错误

3.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要突出经济领域中“数量”的变化,更强调和追求经济运行中“质量”的提升和“结构”的优化。 对 4. 光伏产业的发展壮大不仅有利于改善能源、环境状况,而且其较大的产值对于拉动地区经济增长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正确 5. “低碳”概念由低碳经济、碳生产率和碳关税等三个核心术语组成。 正确

6. 在哥本哈根会议之前,低碳经济无论从制度安排还是在实际经济实践中都没有出现。错误 7. 森林覆盖率是实现低碳化的重要物质基础。 正确 8. 发展低碳经济的核心在于低碳技术创新。 正确

9. 一个社会大众的消费模式会引导市场的价值取向,最终催生一种适应这种消费需求的经济现象。正确

11. 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上,中国政府正式对外宣布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决定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70%-80%。 错误

12. 高碳是生态文明的特征,低碳是工业文明的特征。 错误

13.全球已探明的石油、天然气和煤炭储量将分别在今后40、60和100年左右耗尽。正确 14.光伏产业属高科技型新能源产业,受到企业及各地政府的强力追捧。正确

15.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明确了环境保护与发展的统一关系,是人类在环境保护问题上的认识飞跃。正确

16.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新的人类生存与发展哲学,追求的直接目标是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优化,最高目标是人类生活质量的逐步提高和生存年限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