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学复习资料

公共政策学

第四章:公共政策与政策工具

一、什么是公共政策?

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经由政治过程所选择和制定的未解决公共问题、达成公共目标、实现公共利益的方案。 二、公共政策的基本功能?

1.管制功能

政策主体要制约、禁止政策对象不做什么,或者说要使政策对象不发生政策主题不愿见的行为,就必须使政策对政策对象的行为具有管制作用。这种功能是通过政策的条文规定表现出来的。

2.引导功能

为了解决某个政策问题,政府依据待定的目标,通过政策对人们的行为和事物的发展加以引导,使得政策具有导向性。引导功能是政策的积极功能。

3.调控功能

调控功能指的是政府运用政策,在对社会公共事务所出现的各种社会矛盾进行调节和控制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4.分配功能

在通常情况下公共政策容易把利益或利益分配给与政府主观偏好一致或基本一致、最能代表社会生产力发展方向者及普遍获益的社会多数者。 三、公共政策的本质?

公共政策的社会本质在于它是公共行与偏好性的矛盾体,这一本质蕴含于公共权利机关为着具有公共性、偏好性或自利性的政策目标而进行社会资源配置和社会价值分配的行为中。

关于公共政策的公共性: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利机关为解决公共问题实现公共利益而制定的,这就是公共政策的公共性。1.公共政策的公共性产生于公共权力机关的公共性;2.公共政策的公共性来自于它处理的问题是大多数民众的问题,即以民众问题为取向;.公共政策必须以谋求公共利益为目标。

关于公共政策的偏好性:政策过程对于政策主题来说始终是一个选择的过程:政策问题的认定、政策方案的择定、政策工具的配置以及怎样进行政策评估,等等,所有的环节和功能活动的安排,都是政策主体选择的结果。而每个选择都体现着政策主体的偏好。这种偏好性是公共政策的根本属性之一。 四、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

1.政治性、权威性与强制性。 2.公共性与偏好性的对立统一。 3.实然与应然的统一。

4.回应性与普遍性的统一。 五、什么是政策工具?

政策工具指的是被设定为旨在实现一定政策目标的各种措施、策略、方法、技术、机制、

行动、作为以及配置的人力、资金、设备、资源等手段。 六、政策工具的分类?

1.管制类工具:诸如命令、管制、执照核发等强制性工具。

2.财务类工具:诸如财政补贴、奖励等具有经济激励性质的工具。 3.沟通类工具:诸如相互交换知识或信息等工具 4.组织类工具。

第五章:政策系统与公共决策体质

一、政策系统的概念及其构成?

政策系统是指一个由政策主体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以及他们与政策客体、政策环境联系起来的政策支持系统、政策反馈系统等所组成的有机整体。

政策系统是由三大子系统即主体系统、支持系统、反馈系统构成的巨系统。 二、公共政策的主体(政策行为者)

公共政策的主体是相对于政策客体而言的,它是指那些在特定政策环境中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实施、评估、监控的行为者。

(一)直接主体 1.代议机关 2.行政机关 3.司法机关

(二)间接主体

公共政策的间接主体,即那些虽不拥有合法强制力,但能够通过压力、舆论、私人接触等方式,参入、介入到政策过程中,并产生一定影响的个人、团体、组织、社群或社会关系网络等。

1.次国家政策行为者 2.跨国政策行为者 3.全球行政策行为者 三、什么是政策网络?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所谓政策网络是指在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政府和其他行为者围绕共同的、实际上是不断协商的信念和利益而结成的正式的(制度性的)和非正式的联系。

出现的原因:

1.交流信息的和意见的需要。 2.交换资源的需要。 3.结盟的需要。

4.追逐权利的需要。 5.协调的需要。 四、什么是公共权利?

公共权力,就是基于特定政治共同体成员的同意或授权,为支配、管理、调控、该政治共同体内部和对外的公共事物,而物化于法定公共组织及其各组成部分的职权关系中的一种公共权威力量。

五、什么是公共决策体质?

围绕决策权力、各种政策行为者以不同方式持续不断地互动,从而形成了关于决策权力配置和运作的制度,关于决策活动的程序、规则和方式,即公共决策机制。

六、非政府政策行为者与公共政策

(一)公民社会、社会团体和公共政策

要防止政府以普遍的“公共利益”为借口而制定和实施背离公共目标的政策,就需要个体公民联合起来,依靠组织的力量,形成肯定自我和借以抵御政府权力的自由社会空间以及独立于政府权力之外的社会政治独体,这就是公民社会和社会团体。

1.作用

(1)政策信息沟通

(2)影响并制约公共决策 (3)稳定公共政策秩序 (4)角色替代 2.消极影响

(1)社会团体关心管辖权限胜于关心正义

(2)社会团体发展到一定规模时,必然采取排他性策略 (3)加剧新的不平等并使之固定下来 (二)利益集团与公共政策(政策行为者对政策过程的影响)

利益集团是指在利益多元化的社会中,由具有相同的或相近的利益诉求和价值观的社会成员自发形成的,有组织的企图影响公共政策和政府立法的社会团体。

1.积极影响

(1)利益聚集与表达功能

利益集团的利益聚集与表达功能有助于具有相同利益诉求的社会成员统一行动,从而增加他们与直接决策主体或其他利益相关者博弈的力量。

(2)强化政策监督

利益集团在与政策主体的互动中,有可能更直接地获悉政策主体、政策社团和政策利益相关者在政策相关者在政策过程中进行价值分配和资源配置的详情,并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而对公权异化、政治腐败和决策不公正现象进行揭露和抵制。

2.利益团体作为一种自利性组织,利益的排他性与扩张性很可能对政策制定和执行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妨碍公共政策问题的解决和目标的实现。

(三)政党与公共政策 与其他社会团体的不同:

1.政党关注的政策范围较一般社会团体更宽广

2.政党所反应和代表的是社会多个群体多方面的利益

3.政党有机会执掌国家政权,并在执政过程中彻底贯彻其政纲,直接实现其所代表的利益

4.政党能够将社会的各自利益诉求转化为一系列政策供选民选择,从而成为一种构建秩序的力量。

第六章:政策过程及其理论模型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