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弹性比功——材料吸收弹性变形功的能力
滞弹性:在弹性范围内快速加载或卸载后,随时间延长产生附加弹性应变的现象 滞弹性的影响因素
(1)材料的成分、组织 材料组织越不均匀,滞弹性越明显。 (2)试验条件:a) 温度T↑→滞弹性速率和滞弹性应变↑ b) 切应力愈大,滞弹性越明显。 消除办法: 采用长期回火 回火的作用是使间隙原子到位错空位和晶界去,自身变得比较稳定。 金属的内耗 加载时消耗于金属的变形功大于卸载时金属放出的变形功,因而有一部分变形 功为金属所吸收,这部分吸收的功就称为金属的内耗。 循环韧性:金属材料在交变载荷(振动)下吸收不可逆变形功的能力,称为金属的循环韧性,也叫金属的内耗,表示材料吸收不可逆变形的能力,亦称消振性。
循环韧性的意义是:材料循环韧性愈高,则机件依靠材料自身的消振能力愈好。
包申格(Bauschinger)效应 金属材料经过预先加载产生少量塑性变形(残余应变小于1-4%),而后再同向加载,规定残余伸长应力增加;反向加载,规定残余伸长应力降低的现象。
消除方法(1)预先经受较大的塑性变形(2)在第二次反向受力前使金属材料于回复或再结晶温度下退火
金属材料常见的塑性变形方式主要为滑移和孪生
屈服现象是金属材料开始产生宏观塑性变形时的标志。
屈服点σs:材料的在拉伸过程中试验力不增加(保持恒定)仍能 继续伸长时的应力。 σs=Fs/ A0
上屈服点σsu: 试样发生屈服而试验力首次下降前的最大应力。 σsu=Fsu/A0
下屈服点σsl: 当不计初始瞬时效应(指在屈服过程中试验力第一次发生下降)时的屈服阶段的最小应力。
σsl=FsL/ A0 影响屈服强度的因素
(一) 影响屈服强度的内因素
1.金属本性和晶格类型(结合键、晶体结构)
不同的金属其晶格类型,位错运动所受的阻力不同,故彼此的屈服强度不同,单晶的屈服强度从理论上说是使位错开始运动的临界切应力,其值与位错运动所受到的阻力(晶格阻力--派拉力、位错运动交互作用产生的阻力)决定。 派拉力:
位错交互作用力
(a是与晶体本性、位错结构分布相关的比例系数,L是位错间距。) 2.晶粒大小和亚结构 晶粒小→晶界多(阻碍位错运动)→位错塞积→提供应力→位错开动 →产生宏观塑性变形 。 晶粒减小将增加位错运动阻碍的数目,减小晶粒内位错塞积群的长度,使屈服强度降低(细晶强化)。
屈服强度与晶粒大小的关系:
?i ? kyd?1/2 霍尔-派奇(Hall-Petch) ? s ? 3.溶质元素
加入溶质原子→(间隙或置换型)固溶体→(溶质原子与溶剂原子半径不一样)产生晶格畸变→产生畸变应力场→与位错应力场交互运动 →使位错受阻→提高屈服强度 (固溶强化) 。
4.第二相(弥散强化,沉淀强化) 1.第二相质点本身能否变形
2.第二相的强化效果还与其尺寸、形状、数量、分布以及第二相与基体的强度、塑性和应变硬化特性、两相之间的晶体学配合和界面能等因素有关。如:
a) 第二相均为硬脆相,沿晶界网状分布→沿晶界不连续网状分布→弥散均匀分布于基体 脆性减小
Gb b)片状珠光体比球状珠光体屈服强度高 原因:长形质点显著影响位错运动。 L位错绕过第二相,按照这种方式,位错运动的阻力主要来自弯曲位错的线张力: 如果再考虑到质点大小的影响,则位错线的运动绕过阻力为: Gbr? ? Lb
由上式可知: 当r>b时,随着L↓→τ↑,即第二相质点数量越多,越分散,材料的屈服强度就越高。
随着绕过位错数量的增加,质点周围留下的位错越来越多,因而其相邻质点间距L便越来越小,弯曲位错所需的切应力就越来越高,表现为形变强化现象,这是两相合金形变强化的原因之一。
(二) 影响屈服强度的外因素 1.温度
一般的规律是温度升高,屈服强度降低。 原因:派拉力属于短程力,对温度十分敏感。 2.应变速率
应变速率大,强度增加。
σε,t= C1(ε)m 3.应力状态
? ? ln 切应力分量越大,越有利于塑性变形,屈服强度越低。
缺口效应:试样中“缺口”的存在,使得试样的应力状态发生变化,从而影响材料的力学性能的现象。
应变硬化——在金属整个变形过程中,当外力超过屈服强度之后,塑性变形并不是像屈服平台那样连续流变下去,而需要不断增加外力才能继续进行。这表明金属材料有一种阻止塑
性变形的能力。
应变硬化指数 在金属材料拉伸真应力-应变曲线上的均匀塑性变阶段,应力与应变之间符合Hollomon关系式:S = ke? n—应变硬化指数,金属材料抵抗继续塑性变形的能力, 是表征金属材料应变硬化能力的性能指标。
k—硬化系数,真应变等于1.0时的真实应力
n=1 材料为完全理想的弹性体,S与e成正比关系。 n=0 s=k=常数,材料没有应变硬化能力。 应变硬化在生产实际中的意义
*应变硬化可使金属零件具有抵抗偶然过载的能力, 保证安全。
*应变硬化是工程上强化材料的重要手段。如18-8型不锈钢,变形前σ0.2 =196MPa,经40%冷轧后,σ0.2 = 780~980MPa,屈服强度提高3~4倍。
*应变硬化性能可以保证某些冷成形工艺,如冷拔线材和深冲成形等顺利进行。 磨损、腐蚀和断裂是机件的三种失效形式 断口三要素纤维区、放射区和剪切唇
韧性断裂: 中、低强度钢光滑圆柱试样在室温的静拉伸断裂就是典型的韧性断裂,其宏观断口呈杯锥状
脆性断裂断裂前基本上不发生塑性变形。脆性断裂的断裂面一般与正应力垂直,断口平齐而光亮,常呈放射状或结晶状 韧断的特征:
a) 伴随塑性变形及能量吸收;
b) 工件外形呈颈缩、弯曲及断面收缩;
c) 断面一般平行于最大切应力并与主应力成45°。 脆断的特征: a) 断裂时构件承载的工作应力并不高,通常不超过σs,故又称为低应力脆断。 b) 脆断总是从构件内部存在的宏观裂纹作为“源”开始的。 c) 中、低强度钢脆断常在低温下发生,而高强钢则不一定。 d) 断口平整光亮,有金属光泽,且与正应力垂直,断面上有人字或放射花纹。 解理裂纹的形成
位错塞积理论的要点:塑性变形→位错运动受阻→位错塞积→塞积头应力集中→如塞积头处最大拉应力σfmax≥理论断裂强度σm→产生裂纹
解理断裂的微观断口特征1解理断裂:解理台阶、河流花样、舌状花样、鱼骨状花样(人字型花样、二次裂纹
解理断裂:沿一定的晶体学平面产生的快速穿晶断裂。晶体学平面--解理面,一般是低指数,表面能低的晶面。
微孔聚集断裂的微观特征微孔聚集的过程亦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相邻微孔成长至互相接触;另外是相距较大的微孔由于微孔之间的基体金属发生变形—颈缩而引起微孔的聚集。 韧窝的大小与深浅,决定于材料断裂时孔洞核心的数量、材料本身相对塑性和环境温度。 解理和准解理之间有联系
共同点:都是穿晶断裂;有小解理刻面;有台阶或撕裂棱及河流花样。
区别:准解理小刻面不是晶体学解理面;真正的解理裂纹常源于晶界,而准解理裂纹则常源于晶内硬质点,形成从晶内某点发源的放射状河流花样 E(G)弹性模量 σb 抗拉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