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能力建设解析

6.4 教育信息化

? 教育信息化——在教育系统的各个领域全面深入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使之渗透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组织形式以及教学过程等各个具体环节的全过程。 ? 教育信息化的特点

(1)教育资源数字化。计算机和通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使得教育资源、教学设备都趋向于数字化。如电子教案、电子书刊等。

(2)教学方式多样化。通过网络技术的应用,使得传统教学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产生了很多新的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网络课堂、远程教育、网络互动等。

(3)教育理念现代化。教师不仅是课堂知识的传授者,更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通过多种方式开发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比如虚拟实验室、虚拟学社,让学生在虚拟的环境中以合作的方式自主学习等。

o 教育信息化的内容

信息网络建设:教育信息化的基础。主要是指教育信息化环境、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 o 信息资源建设和利用:对各种教育信息资源的产生、存储、分析、传播和利用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内容。

o 教育信息化人才建设:培养符合教育信息化建设需要的复合型师资队伍。

o 教育信息化的建设

教育信息化环境的建设:主要包括信息网络和基础设施的建设。比如:校园网、教育网站、网络课堂网站、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电子阅览室、数字图书馆、虚拟实验室以及一些校企合作网站和家校互动系统等。这些都是信息化教育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o 教育信息化资源的建设:主要包括:教学资源和教育管理资源。前者如课程资源、网络课堂专题网页、多媒体软件包以及视频材料;用于教学和实验的素材、案例、试题等。

o 教育信息化人才的建设: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必须依赖大量的信息专业人才。

o 教育信息化的应用

信息化教学:信息化教学并不是简单地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而是借助信息技术以全新的观点重新审视教育教学过程。

o 信息化教学管理:教学管理是教学活动的中枢,因此教育信息化

应用的重要环节还包括利用信息技术提供教学服务、教学分析等功能。基于网络的教学管理主要有网络课程管理、学习信息的管理等。

七、信息化能力评价 ?

? ? ? ?

信息化能力评价的意义和原则 信息化能力评价的内容 信息化能力评价的方法 信息化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企业信息化能力评价

7.1 信息化能力评价的意义和原则

o 评价就是根据确定的目标来测定对象或系统的属性,并将这些属性变为客观定量数值或主观效用的行为。即:评价是对某事物的考核,其作用在于以评价的结果为基础,以形成相应的对策,影响人们对被评价事物的心态和价值取向。 有利于规范信息化管理 o 优化配置信息资源 o 促进信息经济的发展

o 为制定科学决策提供有力支撑 o 正确引导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方向 o 信息化能力评价的原则

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的原则 o 系统性与导向性相结合的原则 o 动态评价与静态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o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

7.2 信息化能力评价的内容

? 信息化能力是信息化过程中战略实施、管理控制、项目管理的综合能力,其中蕴含着信息化建设效能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 对信息化能力的评价是对信息系统的开发与管理、信息组织与检索、信息分析与服务、信息技术的应用、信息产业的发展、领域信息化以及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多方面功能与成果的检验和推动。尤其体现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能力、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能力、信息技术能力、信息产业化能力、信息化发展潜力等方面。 7.3 信息化能力评价的方法

? 信息经济核算法——从经济学范畴出发的以信息经济学为研究对象的宏观评价方法。

(1)马克卢普-波拉特方法:借助GNP或GDP中国民账户体系的统计指标,按照知识产业或信息部门构成的原则逐项挑选出信息部门,将信息部门增加值从社会总增加值中划分处理,形成对信息经济的测度,其实质是通过对信息活动、信息资本、信息劳动和信息职业的定义与分类,从其他活动和行业中分析出信息及相关要素,综合反映宏观信息经济的结构、特征和规模 ,从经济角度评价社会信息化能力。

(2)信息产业乘数效应分析法 ——应用乘数、乘数分析理论和投入-产出表可分析产业结构中信息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关系,分析信息产业对其他产业的感应度、带动度、部分乘数和完全乘数。

(3)信息产业投入-产出分析法——从信息化效益角度考察信息产业的信息化能力,将所有与信息化相关的因素综合起来分析和研究,以确定信息化效益的平衡点,并应用数学工具展开定量化研究,最终找出信息化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数量关系。其主要方法是列出投入产出明细表,再根据各元素的关系建立相应的数学方程组,构建模拟现实系统的经济数学模型,最后通过该模型来分析和确定信息化投入与产出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和相互协调的比例关系。

多指标综合评价法——先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信息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然后

再进行评价。

(1)信息化综合指数法:典型代表是日本信息化指数法。20世纪70年代末,日本学者小松崎清介提出的信息化指数方法是从信息量(Q)、信息装备率(E)、通信主体水平(P)、信息系数(U)4个主要因素来衡量社会信息化能力。

? (2)综合评分法——典型代表是国家信息化水平测评法。2001年,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公布了国家信息化指标构成方案,该指标体系包括: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国家信息网络建设、信息技术应用、信息产业发展、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六个要素两个层次。采用德尔菲法以及进行相关分析和标准化处理以测定信息化水平指数的权重,然后

从具体的指标开始,逐项分层加权计算,最后汇总得出结果。 (3)多元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聚类分析法 7.4 信息化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国家信息化指标构成方案》:由20项指标组成,主要根据国家信息化的体系结构,从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信息网络建设、信息

指标名称

技术应用、信息技术与产业发展、信息化人才、信息政策法规和标准等六个方面概括反映出国家信息化水平。

要素

每千人广播电视播出时间

信息资源开发利

人均带宽拥有量

人均电话通话次数 长途光缆长度 微波占有信道数

信息网络建设

卫星站点数

每百人拥有电话主线数 每千人有线电视台数 每百万人互联网用户数 每千人拥有计算机数

信息技术应用 每百户拥有电视机数

网络资源数据库总容量 电子商务交易额

企业信息技术类固定投资占同期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 信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信息产业发展

信息产业对GDP增长的直接贡献率

信息产业研究与开发经费支出占全国研究与开发经费

信息化发展政策 支出总额的比重

信息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占全部基础设施建设投资

信息化人才 信息指数

比重

每千人中大学毕业生比重 信息指数

《中国社会信息化进程测度报告》中测度指标体系

? 中国国家统计局社会信息化水平统计测度指标体系:先用功效系数对各指标原始数值进行无量纲化处理,算出各指标的标准分,再运用综合评分法或主成分分析法算出总的信息化水平得分。该指标体系共分4级,有25个指标。 一级指

二级指标

标 信息技

a.每千人拥有PC数;b.每千人拥有传真机数;c.每百人拥有电话数;

术和信

d.每千人拥有电视机数;e.每千人拥有收音机数;f.每万人接入因特

息设备

网用户;g.每百万人互联网上网主机数;h.每平方公里光缆长度;i.

应用能

每百家企事业单位上网数;j.基础信息产业产值占GDP比重

力 信息资

源及开a.每户打国际电话时间;b.每百人期刊发行量;c.每日发布信息量;发利用d.网络用户平均上网时间;e.每万人Web站点数 能力

a.每万人平均科学家和工程师数;b.第三产业从业人数占就业总人口

人口素

比重;c.大学入学率;d.每十万人在校学生数;e.计算机专家和工程

师数

国家对

a.信息产业产值占GDP比重;b.研究开发(R&G)支出占GDP比重;

信息产

c.每主线电信投资;d.人均GNP;e.教育投入

业发展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