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能力建设解析

品销售、经营管理、生产管理、财务会计等方面。

2.2 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和实施

? 系统分析:进行需求调查,提出新系统的逻辑方案。 ? 系统设计:根据系统逻辑方案完成系统软、硬件的设计。 ? 实施阶段:将设计阶段的成果转化为实际运行的系统。

? (一)系统分析 ? 1.需求调查

包括初步调查和详细调查。

? 初步调查的目的是从整体上了解企业信息系统建设的现状,结合用户提出的系统建设要求进行可行性分析,论证建立新系统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主要考虑经济上、技术上以及运营管理上的可行性。 ? 详细调查的目的是在初步调查的基础上,完整地掌握现行系统的现状,发现问题和薄弱环节,广泛地搜集资料,为系统需求分析、组织结构和功能分析、业务流程分析、数据流程分析等各种分析活动提供资料。

? 2.业务流程分析

业务流程分析能够帮助我们了解一个业务的具体处理过程,发现和处理系统调查工作中的错误和疏漏,修改和删除原系统的不合理部分,在新系统基础上优化业务处理流程。一般采用业务流程图进行业务流程分

析。

? 3.数据分析

? 数据分析的主要工具是数据流程图和数据字典。 ? (1)数据流程图

? 数据流程图(DFD)是一种全面描述数据在系统中流动、存储和处理的逻辑关系的图形工具,是信息系统逻辑模型的重要组成部分。 利用DFD进行数据流程分析只关注数据在系统中的流动过程,包含数据输入、传递、处理、存储、输出等,以此来考察和分析数据处理模式,发现和解决数据流程中的问题,并不涉及任何具体的组织机构和处理工

作。

? (2)数据字典

? DFD只能描述系统逻辑功能的总体框架,数据流程中有关数据的其他详细信息需要利用数据字典进行定义。数据字典就是对数据流图上所有成分的定义和解释。主要条目包括:数据流、数据元素、数据结构、数据存储、数据处理、外部实体。

? 编写数据字典时,对数据流图上各种成分的定义必须明确、易理解且唯一;命名、编号要与数据流图一致,必要时可增加编码。 ? 4.描述处理逻辑

? 数据字典可以定义DFD上简单的处理逻辑,复杂的处理还有必要进一步说明,描述复杂处理逻辑的工具主要有:结构化语言、决策树、决策表。

? 结构化语言:由“IF”、“THEN”、“ELSE”组成的规范化语言。 ? 决策树: 一种图形工具,左边结点为决策结点,与决策结点相连的成为方案枝,最右方的方案枝的端点表示决策结果。

? 决策表: 当判断条件多且相互组合,相应的决策方案较多时,采用决策表(表格)的形式,为描述这种复杂逻辑提供了表达清晰、简洁的手段。

? 5.系统分析报告

? 第一部分:开发项目概述。

? 第二部分:现行系统概况;新系统开发的可行性;系统需求说明;新系统的逻辑方案,包括组织结构图、业务流程图、数据流图、数据字典、数据存储分析、查询分析、数据处理分析等。

? 第三部分:项目实施计划,包括工作分解、进度和预算。

? (二)系统设计

? 任务:在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按照逻辑模型的要求,科学合理地进行系统的总体和详细设计,实现物理模型,为系统实施提供依据。 ? 1.系统总体设计

? (1)系统总体布局方案的确定。包括系统的硬、软件资源以及数据资源在空间上的分布特征。主要有集中式系统和分布式系统。

? (2)软件系统总体结构的设计。根据系统总体目标和功能将整个系统合理地划分成几个大的功能模块,每个大模块又分解成几个更小的模块,并正确地处理模块与模块之间的调用关系和数据联系、模块内部的联系,以及定义各模块的内部结构。

? (3)数据存储的总体结构设计。确定数据的总体结构,各类数据记录和数据项的逻辑描述、数据文件的组织方式、各类数据文件之间的逻辑关系;确定存储设备和存储格式;确定数据存储的空间分布;选择数据库管理系统。

? (4)计算机和网络系统方案的选择。配置系统软、硬件环境,确定网络系统结构。 ? 2.系统详细设计

? (1)代码设计:代码是用来表征客观事物的实体类别以及属性的一个或一组易于计算机识别的特定符号或记号。代码设计的原则:唯一性、标准化与通用性、合理性、稳定性、可扩充性与灵活性、具有规律性、简洁性。

? (2)数据库设计:包括三个阶段。概念结构设计是根据用户需求设计数据库的概念模型,一般用实体联系模型(E-R图)表示。逻辑结构设计是将概念结构设计阶段完成的概念模型转换成选定的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支持的数据模型。物理结构设计是为数据模型在设备上选定合适的存储结构和存取方法,以获得数据库的最佳存取效率。

? (3)输入输出设计:输入设计的内容包括确定输入内容、输入格式;用户界面设计;输入数据的正确性检验;输入方式设计;确定输入设备。输出设计的内容包括确定输出内容、输出信息使用情况、输出方式设计、选择输出设备与介质、输出格式设计等。 ? (4)处理过程设计:用一种合适的表达方式来描述每个模块内部的执行过程。常用方法有程序框图(流程图)、各种程序设计语言等。

? 3.系统设计报告

是系统设计阶段的主要成果,是面向系统管理人员的技术手册,也是系统实施的重要依据。其着重点在于阐述系统设计的指导思想以及所采用的技术路线、方法和具体的技术措施。

? (三)系统实施 ? 1.系统实施的任务

? 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的结果付诸于实际,实现具体软件系统的阶段。主要任务包括硬件准备、软件准备、人员培训、数据准备、系统测试、系统切换与试运行等几个方面。 ? 2.系统测试

? 目的是为了尽可能多地发现系统中存在的尚未发现的错误,一个成功的测试就在于它发现了迄今为止尚未被发现过的错误。设计测

试用例时要以发现和暴露程序错误为目标,尽可能多地使用一些容易暴露问题的测试数据。 ? 3.系统切换

? 系统切换就是用新系统代替旧系统的过程。 ? (1)系统切换前的准备工作

? 包括数据准备、文档准备、用户培训。 ? (2)系统切换的三种方式

? 包括直接切换、并行切换、逐步切换。 2.3 信息系统的运行管理和维护

? 信息系统的运行管理 ? 1.系统运行管理的内容

? 主要任务是对信息系统的运行过程进行控制、记录其运行状态,并在必要的时候对系统进行修改和补充,以使之真正符合管理决策的需要,为管理决策者服务。

信息系统运行管理主要通过行政手段,并辅以技术手段进行。通过实施信息系统的运行管理,有助于保持信息系统的稳定性、先进性、实用性、高效性,避免系统混乱现象的发生。

信息系统投入使用后的运行管理工作包括:数据的搜集、校验和录入;数据处理;系统硬件的运行和维护;信息系统的安全管理。 ? 2.系统运行情况记录

? 有助于不断探索和总结经验,提高信息系统的质量。如果缺乏系统运行情况的详细记录,则无法对系统运行情况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合理的判断,无法进一步优化信息系统的性能。包括工作数量、工作效率、信息服务质量、维护修改情况、系统的故障情况等。 为使系统运行情况记录记载得完整准确,要坚持在事情发生的当时当地,由当事人记录。此外,还要尽量采用固定的表格或本册进行记录,记录时用词确切,尽可能给予定量描述。 ? 信息系统的维护 ? 1. 系统维护的内容

? 信息系统投入运行后,需要不断地对系统进行各项修改和维护,以改正潜在的错误,扩充和完善功能,延长系统寿命。信息系统维护一般包括:

? (1)软件维护(正确性、适应性、完善性、预防性) ? (2)数据维护 ? (3)代码维护 ? (4)硬件维护 ? 2. 系统的可维护性

? 系统维护工作直接受到系统可维护性的影响。可维护性是对系统进行维护的难易程度的度量,影响系统可维护性的主要因素有: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