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学教研工作

有效教学教研工作

有效的体育教学是指既有效率,又有效果,更有效益的教学活动,有效的体育教学不仅注重教学的质量,更注重社会性,更体现个体的主体价值,这是体育有效教学社会化、人性化的一次飞跃。新课程背景下的体育教学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使学生把体育与健身视为一种学习经历,通过体育与健身的学习,不仅锻炼身体、增强体魄,同时促进学生意识、道德、情感的发展。体育课堂教学不只关注学生知识的获得,更关注学生人生的发展。小学阶段是人的一生中最主要的启蒙阶段,是长身体,学做人,增知识,发展思维,开发智力,培养各种能力的重要时期,也是一生中可塑性最大的时期。体育以其实践性强,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能顺应孩子活泼好动天性的特点,从而促进孩子身心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素质。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生共识、共享、共进的过程。在这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中,课堂教学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存在着诸多变数,学生的学习行为更是一个难以预料、难以把准、难以调控的变数。学生的学习行为直接影响了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决定了教学效果的好坏与成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需求,审时度势,努力做到适时、适度、机智地调控学生学习行为,最大限度的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教学质量。下面,本人结合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做法与体会: 一、发现问题,适时调控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不充分,设想不周全,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小学体育教学中常见的问题有:站队难(多存在于低年

级)、器材备荒(时常是基本技能操练了,才发现诸如障碍物在哪呢?球怎么弹不起来?)、安全防范不足(如平坦的水泥地怎么就给摔跟头呢?)、组织乱(同样一个活动,怎么有的小组就那么耗时?)。这些细节性问题是意想不到的,不同程度地影响了课堂教学。有道是:细节决定成败。如何处理好这些问题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窃以为,这需要良好的教育理论基础也需要丰富的教学经验积累。我对问题是分门别类进行处理的:

(1)器材问题,方案进行调整

以“运球绕障碍跑”为例,教学时发现“球拍不高”“球拍不起来”,让学生勉为其难地坚持练习,情绪问题将是本堂课的败笔,重新充气又耗费时间,我于是把教学方案做了适当修改,以“夹球运走”代替“运球跑”,这样即不影响学生的学练,又把缺气的球灵活利用了。

(2)安全问题,协同找出原因

记得一次“闯关”游戏,一关下来竟有两个同学摔倒,我即刻叫停,以“怎么就给摔了”,让全班同学寻找原因,进行防范。果然一“问”惊起千层浪,讨论结果:跑的过程中相互挤撞,人要分散开;水泥地不够平坦,应更换场地。而我的观察是鞋也有问题,学生并没发现。在此,直截了当地指出来,学生是接受的;但新课程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我采用旁敲侧击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同学们,老师很想穿高根鞋上体育课,你们认为怎么样?”“不好,跑起来会摔跟头的。”“这怎么行,投篮时会崴了脚(我常和男生投

篮)?”……学生七嘴八舌地投反对票。“既然如此,那体育课穿什么鞋好些?”“像老师穿橡胶鞋”、“运动鞋也行”。

安全问题平时在体育课上都是一个薄弱环节,而意识的引导往往能减少伤害发生,确保课堂教学任务的完成。 (3)组织乱,重视习惯养成

分组训练是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需要,对培养学生互相学习、团结协作具有重要意义。如何克服组织乱的问题?我认为能力是关键,要逐步养成的。我首先以组为单位,示范指导怎样去有组织的练习,然后再分组模仿练习,并反复向学生熏陶“一切行动听小组长的指挥”。时间一长,次数一多,小组练习也就井然有序,自我练习效果也就达到预期目标了。

二、明确目标,适度调控

《体育课标》指出:体育的学习过程不是机械的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的过程。而是一个充满体验、充满探究、充满创造、充满实践的过程。因此,做为小学阶段的体育教师不要过分强调学生掌握技术,而是要以学生的体能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为教学目标。

在小学生的眼里,体育就是“玩”。因此,有体育课可上,他们是非常高兴的。

然而面对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的学习,传统的训练方式,学生的体验态度确实是兴致不高,而以“游戏活动”式的新体育教学模式,因过于宽松的学习环境和过分追求形式化往往会造成体能下降。因此,我认为把传统的“技能训练”与创新的“游戏活动”交替进行,更能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